关于语文教学中应防止的几个问题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136 日期:2023-09-10 来源:论文网
近几年,有关语文教学的争论闹得够猛的,新教材一出有人喊好,就有人喊不足;工具性刚刚站住脚就有人扯人文性大旗否定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只有认真备课才能上好课刚得到了认同,就有人喊不备课才能上好课。一时间,纷纷扬扬,风云变幻,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闹得搞理科教学的老师直言“语文干脆不上最好”。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课到底要上点啥也让人犯糊涂了,特别是一些初中青年语文教师心搅得静不下来,以致剑走偏锋,急功近利,上课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与好看。一段时间来,听一些学校的青年语文教师上课,包括竞赛课、示范课、公开课等,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频繁”现象,恐怕与此种大氛围有关。
一、学生表演“频繁”
课文拿到手只要发现文中有一点情节就非得叫学生上台或在台下表演一番不可。《哈尔威船长》一文中最后写到了哈尔威船长屹立船头,象一座雕塑,这是用比喻的方法来突出哈尔威的形象和精神世界,情节感人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可执教者也要在此处设计一段表演来加深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认识。他用一张长凳子作船,然后叫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哈尔威船长屹立船头的情景,学生走到前面,按文中所描写的情景和自己的理解,站在长凳子上进行表演,且不说表演的效果怎样,仅表演的学生的安全就让人担忧,课堂上就有一位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差点从凳子上摔了下来,引得教室里一阵惊呼,那学生的脸色煞白,既害怕又羞愧。他表演的哈尔威的形象是什么样子是可想而知了。那么其他学生呢?其实从笔者的角度看,学生的表演是一种纯粹的外形上的模仿,对文中人物实质的把握是极其肤浅的,对于学生理解人物并无多大帮助,虽然教室里气氛是活跃了,但语言和文学手法的欣赏却淡化了。教《黔之驴》一课,文中有虎遇驴、惧驴、识驴、吃驴的情节,执教者让每一组派上两位同学,分别演虎和驴,教师还竖几支粉笔在讲台上作为树林,然后一组一组演过去,再请同学评比,看哪一组演得最好。在一番你方演罢我登场的热闹后,课也结束了。至于这篇课文给学生的文言语感和知识有多少,这篇课文的思想价值在哪里,则根本不去多涉及。其实这篇文言文的情节很简单,绝大多数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根本就没什么问题,重点是在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和本文的寓意以及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在《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有一段贾雨村与门子在内房商量如何断案的情节。这段情节的目的是让人们明白那个社会的背景,情节本不难懂,学生完全能理解,并进而体会到。但执教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感到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了自身作用,于是设计了一段表演,让每一大组推出学生演员,一位演贾雨村,一位演门子,然后一组组上去,煞有介事地表演一番,搅得底下的学生发出一阵阵笑声。一时教室里人头晃动,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可品味人物性格的时间却白白浪费了。
二、读写结合“频繁”
读写结合本是所有阅读教学法中的一种,是让阅读和写作直接链接,然后让学生在读后仿写,以收读和写双丰收之效。但此法似乎被愈用愈滥,以致出现每读必写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等教学活动,此法更是频繁出现。读了《松鼠》然后要求写松鼠,不管你有没有见过松鼠。读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要求写《我最可爱的人》,不管你心中是否真认为你所写的人是最可爱的。读了《挖荠菜》,要求学生仿写《挖 》,不管你生活中是否真去挖过那东西。于是仿写成了无源之水,无病呻吟,无中生有。这样的仿写也被冠以读写结合,且收获颇“丰”,一节课下来竟捧回了几十篇“仿”作。
三、上课讨论“频繁”
讨论本是好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钻研精神、口头表达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但过于频繁的讨论反而适得其反,离语文学习将更远。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教《愚公移山》,课文教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探究精神,于是出题讨论,曰:“愚公愚不愚?你怎么看?”题目一出,学生四人一组,教室里人声鼎沸,一会儿教师让大家静下来,然后有各个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有说愚公不必要搬山,应该成立太行王屋旅游公司,发展旅游事业;有说愚公应该有更聪明的做法,可以开隧道,不必千里迢迢地搬山倒土;有说愚公可以利用太行、王屋二山种果树,搞三产。众说纷纭。而教师依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理论,一概给以肯定,并表扬了大家的创新精神。学生的答案从内容上来看似乎都是有理的,可是愚公精神在热热闹闹的讨论中到哪里去了呢?讨论是一种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的手段,不是用来追求热闹的手段。
四、多媒体使用“频繁”
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方面,我们新教师可能更擅长,使用的频率较其他教师可能更多。的确多媒体所反映的事物较具体、直观、形象,常能起到化繁为简、真实再现的作用,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应该努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莱幸说过:“好的文章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语文课本中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值得在课堂上让我们的学生反复地品味,而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扼杀其想像力,试想对问题事物没有想象、思考,不经过头脑的加工整理,那么文章的朦胧之美、空白之美、蕴藉之美如何感受呢?又如何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体验呢?所以,要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度”,使其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出现课堂教学“四频繁”的原因有许多,但概言之则不外以下几点:
  1.片面理解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为学生一表演、一讨论就是成为课堂的主体了,表演、讨论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以致出现不问需要不需要,恰当不恰当都用上一番表演、讨论的做法。教室里欢声笑语,学生坐不住板凳,自然静不下心来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大打折扣,语言的学习,文学的欣赏,人生的感悟也被这些过滥过浮的表演、讨论挤占了。
  2.肤浅的理解学生的活动。
以为学生只有在形式上动起来,才算是学习活动。于是学生川流不息便成了充分活动,离开课文不着边际地乱侃也是充分活动。殊不知学生的紧张思考,有滋有味地朗读,对语言的咀嚼品味,才是活动,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活动。当然,课外的排课本剧、参观、搞研究性学习、作品讨论会,那也是货真价实的活动,是课堂语文活动的延伸与发展,当不在拙文评述范围之内。
3.机械地搬用读写结合法,不问这种结合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上是否合适。
我们承认,学生从小到大学习写作,常常离不开模仿,仿主题的确立,仿材料的安排,仿语言的表达,仿手法的运用,等等。但是不问学生有无此类生活,不问学生有无此类情感,不问这篇课文仿写的难度,草率地要求学生模仿,就有可能导致学生说假话,说成人话,甚至胡编乱造,空话套话泛滥。不是吗?有教师要学生读《荔枝蜜》写一篇以小生灵为叙事对象的文章,结果结尾全是夜里做了一个梦,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青蛙,有梦见自己变成了小蚯蚓,有梦见自己变成了小蝴蝶等。请问,这样写出的文章有几分真事,有几分真感情?离开了“真”何来善与美?一个从小不说真话的人,长大了岂不成了伪君子、假面人?这种读写结合培养出来的将是畸形人。所以,读写结合是好方法,但要用好、用得恰当,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来个读后就写。毕竟写作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也非写家,不可能诸体一过招,立马就能写。
教无定法,在教改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方法的制约,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教法。教师只有真正转变观念,真正领会课改精神,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方法,使课改切实收到实效。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