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650 日期:2023-09-04 来源:论文网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多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已逐渐为教师所接受,如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课堂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模式的教改也多彩缤纷,有泰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南京东庐中学的师生共用讲学稿,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溧阳市后六中学的做好常规就是奇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犹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但细细品味每一种模式,其出发点和归宿无不在于改革教师主宰课堂的弊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07年秋季开学后,我校的教学改革正式展开.下面结合我校的课程改革,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材变了,课堂变了,如果教育理念不改变,任何教育改革都是难以实现的,为此我校专门进行了一次“确立全新教育理念,建立小组合作导学稿的教学模式”的培训.现代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恰恰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必将长期维持在原有的水平而止步不前,他的工作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就越大.我被这些观点深深地震撼了,开始用心的、深入的广泛关注那些课程改革较为成功的学校的做法,积极学习近年来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文章,领会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理念,改变了自身的许多教学行为,尽力让新课程理念深入课堂,落脚在课堂.与此同时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我深刻意识到作为教师必须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与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活起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更新的时代,没有丰厚的学识底蕴,就不会有超前的理念,思想就会僵化,就不会感到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就会安于现状.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吸取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努力跟踪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并且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才能真正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明确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
任何教育教学的改革,如果没有引发课堂的深刻变革,那么它都只能是处在学校的空洞的说教上;任何教育教学的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我所参观过的改革较为成功的洋思中学的课堂,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已全然不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座位上听的局面,那里的课堂已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成了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也已不再是教师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成了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更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如今我的课堂也悄然发生着如下变化: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鉴于新课标的这种思想和理念,我尝试着、努力着,结合每节课的具体内容使之得以落实.在讲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师: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剪一个直角三角形,怎样才能使全班同学剪下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学生们稍做思考,开始激烈的讨论,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先折成正方形,然后剪出边长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生2:先定好两条边长,再利用长方形的一个直角,剪下直角三角形
......
师:在众多的方法中,请同学们思考哪一种最简便?
生:讨论了一会,公认生2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按生2的方法剪下直角三角形,进行验证.
学生们异常兴奋地剪下直角三角形,然后进行比较.
师:如果把直角换成锐角或钝角,角的两边仍然对应相等,我们剪下的三角形还能完全重合吗?
生:能
这时很自然引入新课“边角边”判定方法,然后再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图进行验证,学生们在这种浓浓的兴趣中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
类似这样的情景引入,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努力给学生营造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氛围,真正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在课堂.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以来模仿与记忆,教师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我在讲授《用方程组解决问题》时,给出这样一个问题:
(1)现有190张铁皮做盒子,每张铁皮可以做8个盒身或22个盒底,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个完整的盒子,问用多少张铁皮做盒身,多少张铁皮做盒底,可以正好配成一批完整的盒子?
学生们通过分析很快找出两个相等关系:
    做盒身的铁皮数+做盒底的铁皮数=190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盒身数×2=盒底数
于是很自然的设用x张铁皮做盒身,y张铁皮做盒底
      x+y=190
      8x×2=22y
很快解出
     x=110
     y=80
答:用110张铁皮做盒身,用80张铁皮做盒底.
在学生们正得意的时候,我不失时机的把题目变换成:
(2) 现有20张小铁皮,如果1张小铁皮能做2个盒身或者做3个盒底,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能配成一个完整的盒子,问最多能做几个盒子?这时需要用几张铁皮做盒身,几张铁皮做盒底?
这时学生们有了上一题的经验,迅速模仿上题:
解:设用x张铁皮做盒身,y张铁皮做盒底
   根据题意得   x+y=20
          2×2x=3y
     解得:  x=8(4/7)
         y=11(3/7)
解出结果后发现x,y不是整数!于是个个面面相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解错,也有同学开始大喊,老师这题不对,x,y应该是整数才符合题意!我笑而不答,要求他们再好好思考一下,并且可以在组内进行讨论.于是每小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气氛空前活跃.最后各小组选派代表给同学们进行讲解:
生甲:因为x,y应该取整数,所以可先用8张铁皮做盒身,11张铁皮做盒底, 于是可做 8×2=16个盒身,11×3=33个盒底
还剩4/7张做盒身,3/7张做盒底,又因为4/7>1/2,3/7>1/3
所以剩下的纸可再做一个盒身,一个盒底,一共17个盒身,34个盒底,因此最后可做17个盒子
生乙:由 x+y=20
     2×2x=3y
   解得  x=60/7
       y=80/7
∵每张铁皮可做2个盒身    
∴×2≈17,即最多做17个盒身,而17×2=34,需要34个盒底
∵每张铁皮可做3个盒底
∴用纸做17个盒身,33个盒底后余纸:20-17÷2-33÷3=0.5>1/3
∴还可做1个盒底,此时盒身17个,盒底 33+1=34正好配套!
......
同学们讲出了很多种不同解法,同时对每一解法都不自觉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得我对学生们的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到由衷的赞叹!给以后的教学带来很多有益的启迪:作为老师不仅要做好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再让他们通过小组间合作、讨论,释放出各自最大的潜能,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课标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驾驭教材,培养学生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注重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便有20年的教学,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在课程改革日趋完善的今天,教学反思无疑是提升课堂有效教学一种手段,反思的实质就是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反思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样的,现在我每堂课下来,都会认真地写好教学后记,无论是课堂中的闪光点,还是课堂中处理不足的地方,然后和同行们进行商讨.另外作为学校的课改带头人,我也时常邀请有经验的同行来听自己的课,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更有几次我把自家的摄像机也搬进了课堂,录下自己上课的全过程,回家后反复看,对自己比较满意的环节,在以后的上课中可以发扬光大,对上课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加以改进,以期更好地完善新的课改模式,更快地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高效的教学模式.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