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做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358 日期:2023-08-31 来源:论文网
     在新课改理念中,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主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呢?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从整体上优化课堂教学,落实学生主体。
      一、优化教学气氛──民主和谐
      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营造出来的一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是学科教学得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我反对专制型师生观和放任型师生观。专制型师生观将教师的主导作用极力夸大,实行教师主宰一切,课堂气氛高度紧张,学生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学生没有自主权。放任型师生观,又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到极致,实行“儿童中心论”,排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提倡主体性师生观,师生关系应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教师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主人,对学生尊重,信任与热爱,学生也尊重、信赖教师,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二、优化教学过程──主动参与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沿袭的是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因为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总是高耗低效。
      主体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参与活动是主体的本质内涵,唯其参与活动才是主体,不参与活动则不是主体。因此,教学过程的优化,要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我通常把课堂教学的环节定为三环。
      第一环:展示目标、启发参与。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建立,制订展示训练目标。这一目标必须是体现中学语课程标准精神的,是符合教材单元训练重点的,也必须是体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情意目标的。
      第二环:围绕目标,深入参与。首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通过自觉主动地查字典,使用其他工具书或教师辅导,扫除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障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有关知识。在自学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自我探究。针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师作画龙点睛的讲解,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完成训练目标。
      第三环:检测反馈,拓展参与。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一些形式多样,适题适中的题目,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消化、运用,形成技能。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读、思、议、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优化教学手段──软硬兼施
     运用电教媒体的软件与硬件设施辅助教学,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我在运用电教手段时,我们强调“恰当”二字,即用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用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用在学生思维的困惑与转折处。恰当地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电脑等电教媒体教学,可以多角度地拔动学生的心弦,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多渠道获得信息,激发兴趣,并保持良好的记忆,促进积极思考,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四、优化教学形式──合作互学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开放的交往过程。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仅仅把学生当成个体的,封闭的、被动的“知识容器”,关注比较多的只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单向的知识性交流。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与交往技能,课堂教学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社会化进程。
      针对这种弊端,我采用了以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把全班学生前后桌4人分为小组,小组的组建按“组内异质,组间同异”的原则进行。“组内异质”是指根据性别、成绩、个性、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来建立学习小组。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有利于组内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组间同异”是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联系班级教学和个别指导的中间环节,使教学不仅克服了单一的班级授课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都是“一刀切”带来的种种弊端,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既保证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提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率。小组之间的竞赛、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及友善的激励竞争,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师生间、学生间合作交往的主要形式,发展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公平参与的广阔天地和机会,在参与中学生自我表现,自主发展,自主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时要做到四个结合:即①教师的讲解与学生读书相结合;②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③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④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通过这四个结合把学生的自学,小组的讨论,教师的讲解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优化教学方法──因学施教
      选择教学方法不仅要考虑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师的素质和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重要的是依据学生的素质和特点。因为教学目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的教最终还要落实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并通过这个主体表现出来。所以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还必须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必须最佳程度地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能抛开学生,而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素质和特点。众多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意志、技巧、身体、学习心理等素质方面是不同的,但又各具特点。学生的素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等生“吃饱”,让差生“吃得了”,才能取得教学质量上的全面性提高。如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搞“一刀切”,或者只考虑一部分学生的素质,势必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