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教学出路:回归和还原
语文课的“灵魂”是什么呢?或者说,语文教学的本体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语文教学的本体:一是以语言教学为本体,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教学,主要是学习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大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人文精神的逻辑起点是字、词、句。语言是载体,承载着思想、文化、情感等。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在接触语言的过程中就自然接触了思想、情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我们要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引导学生漫步在落英缤纷的语言丛林之中,吸收美词佳句的芬芳,感受美化美奂的人文气息,积淀博大精深的文化涵养。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呢?
二、语言教学对策:朗读和品味
1.通过朗读,触摸语感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我在上莫怀戚《散步》时,始终确定这样一个核心目标:通过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充分地触摸语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披文以入情”。我的放手换来学生的放声、放胆、放情。通过这一流程,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受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其次,让学生个性化品读文本。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认为第6段写得好,认为这是全文的关键,分歧的产生使文章进入一个小高潮,她声情并茂地朗读了第6段。我马上引导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有的学生认为,她总体读得不错,但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表现得不充分,读的时候应该突出“都”字;有的认为,还有“早已”、“还”、“在外面”要稍稍强调一下。因为这几个词语是具体说明一切都取决于“我”的原因。而且三个人听从“我”的原因也不一样,母亲对“我”的依赖不是一天两天了,因此“早已”要重读;而妻子是因为给“我”面子才听“我”的,因此,“在外面”要重读。有的认为,“我说,走大路”读得太平淡了,要读得语气很坚定,才能表明作者对母亲的孝顺。我请这个学生来示范朗读:“我说:‘走——大路。’”我乘胜追击,要求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该段。学生们读得入神传情,好比经过了一次精神洗礼,个个精神焕发。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比较品味,领悟语感
在语言品味中,最适宜用比较式,以达到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之功效。其方法择要如下:
(1)添加。所谓“添加”,就是在原文上添加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文本的语言。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原稿中有这么两句诗:“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后来编入教材时删掉了“那怕”。教师指导学生品味这两句诗时,可将“那怕”重新加入诗句,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那怕”是一种猜测的语气,而去掉“那怕”更能表现诗人大胆的肯定和浪漫的理想。
(2)删减。所谓“删减”,就是在原文上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如莫怀戚的《散步》中介绍一家人散步时写道:“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引导学生删掉定语“我的”,语意有何改变?通过比较体会学生不难发现原文写得很庄重很严肃,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所以学生朗读这一句时要庄重、严肃,马上可把他们领入文本意境之中。
(3)调序。所谓“调序”,就是调整原文的词序、句序、段序,变换其在文中的位置,让学生品味语言的妙处。如朱自清的《春》,文末用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将这三个比喻句顺序调换,让学生品味出原文是从“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青年”的年龄顺序来描写,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即春天是新的,是美的,是健壮有力的。
(4)置换。所谓“置换”,就是采用置换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课文的语言。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若把这句中“偷偷地”改为“暗暗地”,好不好?通过比较品味,让学生明白“暗暗地”是“在暗中或私下里,不显露出来”的意思,而“偷偷地”是“形容行动不使人觉察”的意思,有调皮的意味。
3.品味意境,提升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些语句不但寓意深刻,不掌握它就不可能真正读懂文章,掌握了它,可以打开一个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一组词,为什么会出现在一个句中?仔细体会,就可以发现另有深层含义在其中了。“的确”一词,表明像孔乙己这样的人物,又沦落到这个地步,不但生活无着,还被拷打致残,他的命运是必死无疑的;却为什么又要加上“大约”这个修饰词呢?作者的深意在告诉人们,至于孔乙己死于何时,死于何地,死于何因,是无人知道的,只能是听人们传说而已。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语言的美,一种运用辩证对立统一关系来驾驭的语言的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教学为本体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