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感教学策略的构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310 日期:2023-08-31 来源:论文网
    语感是对语言对象的直觉的整体感受,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语文能力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语感并不局限于对言语符号的感觉,而是同时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因而它通常包括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
    形象语感是指在阅读文章时,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内在含蕴、情境气势作用于人的大脑,脑海里便形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情感语感是指在阅读中透过语言文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的思想境界。意蕴语感是指在形象语感、情感语感的基础上,领悟出语言文字所蕴藉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鉴别能力。唐代司空图说得好:诗歌暗示的一种“空”不能尽意,就不必拘泥于作品的语言,而应该在领会语言形式的意味指向的前提下去把握语言的意义内涵,睹象外之象,听弦外之音,品言外之意,从而加大语言的张力。所以意蕴语感强的人,不仅能正确理解作品,还能将原作品的意蕴作新的开拓和补充,使阅读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
    在弄清了语感的意义和类别之后,就应当确立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作出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规定。可见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感是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培养和追求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关系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努力目标。
    由于以培养语感为落脚点的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框架、模式,难以线性化、程式化,加之一些教师对语感培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深入的实践,故而语感在实际教学中显得孱弱、苍白。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呢?
    一、在读中培养
    因为语言的流畅感、节奏感、和谐感只有在读中锻炼方可生成。所以多读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的方法。这和古代文论所倡导的“因声求气”是一致的,它强调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略作品的气势与文法,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怎样读?一方面,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书,不要作烦琐的讲解、分析,力避“背景——生平——段落——解析——归纳”等教学程式,力求读出流利、畅达的语流,抑扬顿挫的节奏,升降平仄的语调。长期自觉的训练,学生自然就掌握了组句的方法,熟悉了音韵、节律,同时又丰富了语文积累,领悟了文章妙处。另一方面,要交给学生在读书中提高语感能力的方法。如通过默读法来调动学生过去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力求使其在脑海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形象,以培养他们形象语感的能力。再如通过朗读法让学生在处理节奏的徐疾、语调的抑扬、语意的轻重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感情,进入作品的思想境界,从而培养他们的情感语感能力。又如通过赏读法让学生感知语言文字中的潜在含义,从而培养他们的意蕴语感能力。简言之,读书的过程,是语言文字形象化、情感化、意蕴化的过程;读书的阅历,是培养学生获得语感、掌握运用语言规律的必经途径。
    二、在品中训练
    就是通过认真品味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段落、修辞、表达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形成形象感、语义感、准确感等的语感教学。
常用的方法有:
    1.语境体味法
    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作用不是静止的,而是相对具体的语言环境而言的,离开具体的语境就无法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赏读文章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句,结合具体语境去品味语言,并以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以一道中考试题为例:有了这座墓以后,人们不断扩展延伸通向这里的道路,山坡上修砌了花岗石的台阶。这路,这台阶,常年叠印着数不清的远方来的   (A.探望 B.拜访 C.瞻仰 D.凭吊)者的足迹。人们像对待生者一样,不能忘记自己的贴心人和朋友。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我们从近千份试卷中抽样发现,该题的得分率仅为16.8%。为什么一个词语选择的失分率这样大?问题在于学生忽略了文段中的语境条件。如果学生注意到了该文段的最后一句中“像对待生者一样”这个隐含的状语结构,就会正确地选择A项,而不是所谓有“共识”的D项了。可见,在理解词句时就必须联系上下文,甚至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写作背景来作整体品味,从而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
    2.调换品评法
    学生对语言的体会发生偏差,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感知能力不强。不妨将特定语境的词、句、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换上同义或近义的词、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修辞手法,然后品味该词该句、该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特有的表达效果。
    3.删留比较法
    在阅读作品、欣赏语言时,把一些看似可无,实不可少的词语、句子、段落、修辞等删去,将删去的内容前后的意义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明白,如果不用某个词句、段落、修辞来表达,则表现力很差,如果留下了某个词句、段落、修辞,则境界全出。
    4.联系经验法
    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天然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的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要在训练语感的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调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仔细揣摩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语言文字,这就找到了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5.电教手段法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适度地利用投影仪、录音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
    三、在写中揣摩
    诚然,学生语感能力的生成离不开听、说、读方面的语感训练,但语感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写作的训练。这一点往往是被教师所忽略而又不容回避的。写作时,为了准确地传情达意,除了注意遣词造句照应题旨情景外,还应考虑用词的准确、生动、规范,在这个揣摩过程中,自然就会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正误感和分寸感。为了准确表达思想突出文章中心,就要在语序的调整、句式的选择、结构安排等方面仔细斟酌,在这个推敲过程中,学生对语句的连贯感、语体色彩的协调感和文气的畅达感便会得到锻炼。为了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富有艺术魅力,还要选用恰切的修辞手法、恰当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思索过程中,便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悟能力。如果长期坚持,精益求精,就能在写作训练中较好地锻炼语感、形成较强的语感能力。
    只要教师充分地认识到语感的重要作用,不失时机地加强引导,语感教学将事半功倍,学生的语感过程就会摆脱纯感性的模糊状态和狭隘经验的低谷状态,其语感能力将因理性认识的参与而越来越强。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