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对初中生掌握浅易的文言文的要求。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学生学习起来费时费力,而且收效甚微。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而又要应试中考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要重视文言文的学习,特别是文言词语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知识基础打牢靠了,并且抓住了中考的热点与考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制胜于中考。下面就初中文言文词语知识中的通假字与词类活用做一归纳解析,同时提出一些相应的应试策略,以期对中考考生有所裨益。
一、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典书籍中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之意,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我们只有识别并掌握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才有可能理解文章。初中文言文课本共计出现了60多个通假字,平均每册书有10个左右。现将9年级上册出现的通假字及其意义归纳于下(其余5册书中大约有50个,希望考生能够结合语文教科书自己归纳)
九年级(上册)包含的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適”(zhé) 通“谪”,被罚流放。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唱”(chàng) 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yǐ) 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被”(pī) 通“披”,披着。
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 “错”(cuò) 通“措”,放置。
仓鹰击于地上(《唐睢不辱使命》) “仓”(chāng) 通“苍”。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信”(xìn) 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已”(yǐ) 通“以”。
是以先帝简拔以(《出师表》) “简”(jiǎn) 通“拣”,挑选。
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 “阙”(qūe) 通“缺”,缺漏。
二、 词类活用
(一) 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一类词用作了另一类词的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比如,“书诗四句”中的“书”就属于词类的活用,它由名词“书”活用为动词“写,作”。“活用”后的词义,与原来的词义联系紧密。在文言文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现象最为普遍。
(二) 如何判断词类的活用
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词是否活用,我们可以用直接翻译为现代汉语的方法来断定。如果文言文中的某个词无法直接翻译通顺,它就极有可能属于词类的活用。例如:
原文:其一犬坐于前。(《狼》)直接翻译为:
1. 其中的一只狗坐在前面。(直译,不通顺,因为这与课文的意思没有任何联系)
2. 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直译,句意通顺)
从中可以看出“犬”是词类的活用,意为“像狗一样”,属名词用作状语。
(三) 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
词类的活用在中考中不考理论概念,只考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掌握情况。但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经常向学生讲解各种词类的活用,直接有助于答题。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下面将对这些常见的活用现象予以解析、归纳。
1.名词活用作动词
(1)一狼洞其中。(《狼》)“洞”,原为名词,洞穴,这里是动词“打洞”之意。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名” 在这用作动词,意为“出名”。
2. 名词作状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这里的“斗”与“蛇”都是名词,这里要译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与“像蛇爬行那样”。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狐”为名词,译为作状语“像狐狸”。
3. 动词活用作名词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疑”原为动词“怀疑”,现活用为名词,意为“疑问”。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述”原为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记述的文字”。
4.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原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善良老实的人”。
(2)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形容词“鲜肥”在这里用作名词,意为“新鲜肥美的东西”。
5.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苦”在此意为动词“(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2)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乱”这里用作动词,意为“使……乱,扰乱”。
6. 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实词要翻译为现代汉语,必须译为“使……怎么样”,这样的实词就是使动用法。主要有: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忿恚”意为“使……恼怒”。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小石潭记》)这里的“凄”,“寒”都是使动用法,译为“使……凄凉”,“使……寒冷”。
7. 意动用法
所谓某个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这个词翻译为“认为(以为)……怎么样”或“把……当作……”。
(1) 名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这里的“宾客”是名词,在这用作动词,意为“把……当做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作动词,意为“以……为异”。
三、文言文词语复习应试策略
中考文言文比较浅显,但是要想拿到高分也并非易事,而且近年来出题也越来越活,尤其有课外的阅读试题。但是不管如何,文言文的词语复习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言,再加上平时的强化训练,我们还是能够把握住这类试题的。下面谈一谈初中文言文词语复习的应试策略,希望能对考生有帮助。
1. “以本为本”, 强化记诵
文言文中的词语比较多,需要认真记忆。记什么?怎么记?多数文言文需要在背诵中记忆,巩固。需要记忆的词语也多数是课文中的注释与课后的练习题。
2. 多在“活多异通”上下工夫
这里说的“活多异通”分别指的是“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与“通假字”。比如,古今异义的词语考查出现的频率就比较高,如“阡陌交通”、“牺牲玉帛”中的“交通”与“牺牲”历年都会在不同的省份中考试题中出现。
3. 多做一些中考试题
中考试题是一个导向。它可以让考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更好地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还可以帮助考生更多地了解中考题型,放眼中考;还会使考生在心理上不惧怕中考,成竹在胸。总之,多做一些文言文中考试题是提高考生应试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4. 善于归纳,富于联想
近年来中考试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活”。因此,考生复习文言词语也要着眼—个“活”字,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归纳,巧妙复习学过的知识。比如:(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中间力拉崩到之声。(3)遂与外人间隔。“间”在三篇课文中都出现了,如果加以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其意义完全不一样,它们的意思分别是“参与”、“夹杂”和“间隔,隔开)。我们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复习,不仅复习的容量大,而且效果也会更佳。
总之,文言文词语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但是优化的学习方法,知识重点的把握将会使考生事半功倍,并大大提高文言文的应试水平。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中考文言文词语知识归纳与应试策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