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想像力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034 日期:2023-08-28 来源:论文网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 想象力
    想像,就是对人头脑中留存的表象加工制作,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而想像力则是对人脑中留存的表象加工制作形成新形象的能力。想像力赋于事物以千姿百态,能令顽石点头,可叫老树开口。可以说,想像既是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又是思维的奇异翅膀,借助它,人们可以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像也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是人类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学生掌握知识、探索未知的重要心理因素。现代科学揭示:想像或幻想是人类大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把已有的信息与新的信息重新设计组合的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每个正常人都有一定的想像力,但想像力的高低有着天壤之别,它关系到一个人的思维和实践创造能力。许多科学家或者在某领域有所建树的成功者,无不具备丰富异常的想像力。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想像力是何等重要!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就小语听说读写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像力谈点粗浅体会。
    一、闻声想像。
    闻声想像,顾名思义就是听到声音产生各种感觉和联想,形成一种内化了的独特形象的思维过程。我们知道,即使听到完全相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生活体验的人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想像。教学中,我们要吸引每个学生专注细致地听,在听的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导和激发他们的无穷无尽的想像力。这里主要是倾听课文朗读。有时候,教师或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进入角色,激起感情共鸣,产生无限遐想。如当老师面带微笑饱含深情地读起这段话——“浪娃娃是海妈妈的孩子,他们多得数也数不清,整天在海妈妈的怀里跑来跑去,追打着玩。”
    即使没见过大海和浪花的孩子,也可能会想像到他们的样子,特别是浪花翻滚的调皮样。还有后文写到的“哗哗 ,哗哗,我们来啦!……”必然会使人感受到大海中波浪奔涌时的声势。故而教师要特别重视范读,让学生在静听老师绘声绘色、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引发想像,培养想像力。要注意的是,首先教师范读要到位,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朗读基调及朗读语气和技巧,尽力把文中描写到的情景读出来。其次,读前要指导学生边听边想,听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之类的话。当然,除听课文朗读,还可听其它的声音,以提高学生闻声想像的能力,点燃学生想像思维的火花。如播放一段风声、雨声转而又是鸟鸣的录音,让学生听后想像说话,编编故事。再如语文教学中也可应用音乐进行想像。音乐真是魅力无穷,有的高亢激昂,有的活泼欢快,有的低沉舒缓。
    她可以讲述一个故事,表达一份心情,表现一个场景,渲染一种气氛,但又都没有十分明确地表述出来。这样,学生听音乐时想像的空间就大了,思维的角度也会异彩纷呈。教学时结合教材内容听听有关的配乐,听后编故事、谈感受就更能激发学生不同的想像,使学生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阅读想像。
    阅读想像力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能力,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阅读他人文章时能够感悟、理解的程度。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绘的那个情景。
    如教学第三册《啄木鸟和大树》一课,读啄木鸟与大树的对话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看到过的生动活泼的动画片,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一个个镜头,使这段文字的描述“活”起来,在脑中得以再现。这样读一篇课文,就仿佛看了一个精彩的卡通节目。再如第五册中写景的文章《葡萄沟》,如果启发学生朗读时联系自己曾看到过的花架和葡萄以及各种绚丽色彩,就不难领略葡萄沟那“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下“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的迷人风光。另外,还需多读课外书。课外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丰富多彩的形象蕴藏其中。让学生在书海中畅游,可以扩大眼界,增加认识,积累材料,丰富头脑中的表象,想像时就不会为“无米之炊”犯愁,学生的想像力得到充分发展。不管阅读哪种书,读后,还可请学生根据文意画一画、说一说。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根据他人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其再造想像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三、复述想像。
    如果说阅读想像更多地再现了文字表达的内容,那么复述想像还必须再现语言文字本身并且加以变通,最后,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这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变换复述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想像力,同时提高其记忆力和表达力。
    (一)模仿性复述。
    即复述内容与原文大体相当,只稍作改动。这是比较初级的复述方式。学生主要可通过再现原文语言文字来表述。但必须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能变成背诵课文。
    (二)概括性或扩展性复述。
    概括性复述要求学生把一篇比较长的课文用简要的话概述出来。如把《神笔马良》、《草船借箭》之类的长篇故事的故事梗概说出来。这不仅需要学生熟悉原文,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概括力,做到抓住重点,分清主次,语意连贯。而扩展性复述正好相反,要把简略的内容详细化、具体化,有时可添加适当的内容。如把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演绎成一个小故事等。这种复述练习,学生得调动自己脑中已有的语言体系对原文在表述上作一个较大的更改,甚至彻底抛弃原文的词句表达方法。这在形象加工及再现时就显得不那么简单了。
    (三)创造性复述。
    这是一种最能发挥学生想像力也是难度最高的复述形式。复述时,必须部分地或全部改变原文内容。第一种是增加内容。比如在课文的空白处插入一段故事,把文中没写出来的想像着说出来。如第九册《赤壁之战》中讲曹操接到黄盖的假降信后信以为真,而黄盖的信是怎么写的,书中没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复述时说出来。还有的课文结尾意尤未尽,模棱两可。复述时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测和想像补充下去。
    第二种是删减内容,这与第一种相反。一些次要的内容或多处重复的段落可以删减一部分,使复述更有重点。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可以复述有关双龙洞的内容,而路上的所见所闻可略去。第三种是改变原文写作顺序。如顺叙的可改为倒叙,使复述一开头就悬念顿生,引人入胜。《草船借箭》一课就可以先说结果,再层层揭开前因。
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想像力。没有丰富的想像力,复述肯定是苍白无力或文思不畅。同时反过来,在这种复述实践中也促进了学生想像力的提高。
    四、写作想像。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由无意想像到有意想像,由再造想像发展到创造想像,是儿童想像发展的一般趋势。我们所要培养的有意想像力又分为再造想像力和创造想像力两种。再造想像是基础,具有重复性、具体性。而创造想像作为想像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创造性,是创造思维的前提。借助它,人们才能探索规律,预测未来,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我认为,在“写”中培养学生创造想像力是一条捷径。除平常的命题写作和自由作文外,下列举几种较有趣而又有效的写作指导方法。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一)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游子吟》一诗的教学,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准备外出前,看到慈母借着微弱的灯光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伟大的母爱,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就不困难了。又如《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
    (二)风马牛相及法。
    生活中有许多事物看起来毫不相干,我们可以通过联想使它们硬是产生关系。如用“石头”和“大米”编一段通顺连贯有意思的话。乍一看,“石头”和“大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但通过一个个中间环节的连接,或许我们可以编出数不胜数的有关故事呢。在这样的趣味训练中,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地进行天南海北的想像,想像变丰富了。
    (三)续编法。
    有的文章结尾没有挑明结果如何,后事如何,可让学生在此处做文章继续想像下去。如《坐井观天》一文结尾,小鸟告诉青蛙天无边无际,并请它出来看看,那么青蛙跳出来后会怎么样?学生一定会有很多出人意料的猜想。有时还可以索性只给个开头,任由学生想像将发生什么。如教师先出示:“窗外,雨哗哗地下着,小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再让学生想像省略的内容,学生能浮想联翩,编写出形形色色的故事。在这过程中,想像力得到了锻炼。
    (四)实物联想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经常利用上课之前的两三分钟让学生做些热身运动,活跃气氛,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波浪线,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欢快的浪花、弯弯的山路、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是这么的丰富。正如鲁迅先生赞叹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 比如在桌子上放一杯水,一只苹果,让学生观察后写一篇与之有关的文章。可以是水和苹果的对话,也可以是水和苹果的关系,还可以是有关水和苹果在日常生活的一则小故事,甚至于可以写关于未来的水、苹果的设想。在海阔天空的奇思妙想中,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大大提高了。
    (五)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哲学家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世界。”汉字中表意字不少,了解字义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学习“沙”字时,我启发学生这样记忆:“沙漠里水少。”通过一个阶段的示范,学生便能举一反三了。如:学“甜”,学生能联想到“舌头舔着甘蔗真甜”;学“梦”字,能想象到“林下晚上好做梦”……这种根据汉字特点合理联想的方法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字义,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一年级识字5时,我让同学们朗读全文词串,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与这些词相关联的事物。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完后,我问他们:“读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让人惊喜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滔滔不绝地说。有的说,他仿佛在一个盛夏,躲在树下听着知了唱歌、闻着茉莉花的香味,美美地睡着觉。有的说,自己躲在家里,看着窗外倾盆大雨、刮着大风、打着雷、闪着电、轰隆隆……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朗读中,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词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六)锦上添花法。
    许多描写我们可以通过比拟使它更生动。如看到一只苹果,可写成:“这是一只红通通的苹果。”也可以要求用比拟的方法写成:“这是一只红红的苹果,红得那么可爱,像小姑娘展开了笑脸。”我们如能经常训练学生用比喻、拟人的方法去观察思考,那么我们眼中的世界也许不再是呆板的动植物组成的大自然,而是,花能笑,鸟会唱的充满灵性的情趣世界。我们也才会幻想像鸟一样飞,像鱼一样游,像马一样跑,才会有更多的憧憬,才会不断为实现我们的幻想去创造和进步。
    (七)立足文本,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红军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可启发想象:红军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们很容易从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总之,想像如思维的骏马,有了它,思维就可以在未来生活的道路上纵横驰骋;想像如入云的阶梯,有了它,人们就可以摘取耸入云端的智慧之果。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小语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培养想像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学生想像力的提高,有助于阅读和欣赏语文中丰富多彩的内容,有助于拓宽小语教学的外延,也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香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 009.
[2]李贞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环节[J].咸宁学院学报,2 007,(7).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