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9816 日期:2023-08-25 来源:论文网
论文代写网: 【摘 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当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代写论文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教学改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反思以往的教学,却还存在一些不足,严重扼杀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出,要改革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要把“乐于探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强调课程结构要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出教材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势在必行。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与实践,谈谈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素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探究性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以“科学家”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从广义上理解,探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它不受时空、形式、内容的限制。在时空上可以有很大的跨越性,在形式上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内容上可以有很大的选择性,所要探究的问题内部可以有相关的结构性。从狭义上理解,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一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二是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只要能做到这三点,所以说改革是在探究中改革,有探究就有改革,没有探究就没有改革。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改革就是探究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对于教师来说,改革就是探究从来没有用过的新方法,去获得从来没有过的理想教学效果。所以,改革就是在不断探究新的教学途径和新的教学策略中运行。
    (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1·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的学习环境中,要求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应具有较强的操作实践性,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开放的。2·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客观上存在着地区条件、环境支持的差异,这就要求除了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外,学习形式要更加生动活泼。二是探究性学习破除了以往的“传承”式教学中“一刀切,齐步走”所造成的学生“吃不了或吃不饱”的弊端,而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式、探讨式和开放式的研究。三是由于参与探究学习的内容和选题不拘一格,因而其视野更为开阔,方式更为灵活多样。3·学习结果的综合性和体验性。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自己动手实验、分析,自己归纳总结,其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体验过程。这种学习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和完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整体提升。
    (三)探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1·活动性原则。在一定的认知活动过程中进行学习,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2·团队原则。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适应现代生活。3·自主性原则。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盎然的前提。4·综合性原则。在学习形式上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在学习内容上是有内在联系的有结构的内容。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一)创设情境,激活探究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有熟悉感,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诱发探究意识,激活探究思维。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平时等车而久久不见车来时的心情,有的学生说会因不耐烦而闷闷不乐,有的学生说干脆打“的士”得啦……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老奶奶内心焦急,却又耐心地等待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哪一种答案才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例如教学《白杨》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再说说课文是写什么的?有的学生说是写人的,有的学生说是写物的。这时我出示了四个答案: a·专门写人; b·专门写物; c·既写人也写物; d·表面写物实际写人。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我趁机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二)自由选择,激发探究兴趣。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最好的激发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当学生产生兴趣时,求知欲就旺盛,思维就灵活、敏捷。叶圣陶先生也有句名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情境中,全体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探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如学习《丰碑》一文时,有的学生喜欢朗读,就去探究本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体会句子蕴含的意思,就去探究本文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就带着这个疑问去找答案。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学生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探究,学生更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因此,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为学生准备充分的材料,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注意倾听、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随时加以引导,保证他们都能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开放课堂应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例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张家界风景区的图片,了解一下张家界的风俗。学生有的带来了图片,有的上网浏览和下载了信息……上课伊始,学生相互欣赏图片。教师通过课前准备,把张家界的秀丽景色做成课件展示出来,迷人的景色配上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目不暇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整堂课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有的学生妙笔生花,把张家界的山画了下来;有的学生灵感来啦,把它写成了小诗;有的学生还当起了导游……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课后,学生还不断地修改,真是意犹未尽。
    (四)放手练习,留足探究空间。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这种教学方法是把教师的分析、结论强加给学生,缺乏学生的参与、思考、想象与创造。在写作教学(写一物品)中,我改变了这种教法。先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巡回辅导并了解学生的难点,针对难点讲解,读范文以后再让学生修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有的会抓住一些细节而忽视整体,有的会写出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而忽视客观存在,但他们毕竟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探索,并在探索中有感受、有发现,增长了技能。在练习中,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提倡组内同学间或小组间相互帮助,从而在探索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五)优化评价,保护探究热情。探究性学习将学生从抽象的课本、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以感受自然、社会和进行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对知识、对学习的爱。
    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的不应是成果和水平的高低,而应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的依据,如参与程度、认真态度、自主创新精神、规范操作程序和信息资料的处理能力等。评价应做到即时、即地、即兴;重学习过程而不仅是研究成果;重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仅是掌握知识的数量;重主动参与而不仅是一般地接受别人的经验;重非智力因素的成长而不仅是智力因素的增长;重学生全员参与而不仅是少数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评价要兼顾个人的活动情况和集体的活动情况,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形式,使语文评价“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见篇末附表)。通过评价,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探究性学习是一次教育的创新,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掌握指导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二)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疑问,探究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因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教师可以完全放任学生自流,放弃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学到知识。(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教师必须做到既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又有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3)加强教学评估。
    (三)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拓宽信息收集渠道
    探究性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活动内容已经突破了课本的限制,活动的时间、空间已实现向全社会开放。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奚定华·研究型课程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 1999,(12)·
[2]霍兰萍·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3]曹冬仙·自主探究 主动发展[J]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