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谈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原则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9811 日期:2023-08-25 来源:论文网
【摘要】: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受人性的制约和规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人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如何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原则;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原则的基本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完整、科学和准确的人的特性为依据,树立良好的“人”的意识,尊重人,关心人,遵循人性的制约和规范。这一原则的核心是以人性为依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的完整特征,把握人性之间的相互制约性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这三者是统一的,却又是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例如,人的自然特征反映为温饱、性欲等生物性需要,它却总是受到社会性的制约,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下才能得到满足;人的社会性特征反映为社会性需要,它必然受到实践关系、实践能力的制约;人的实践性特征反映为实践性需要,它也必然受个体生物机能前提和现实社会关系的钳制。三者之间往往不能协调一致,种种矛盾使人困惑、迷茫,反映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便会产生各种恶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要发挥其职能作用,达到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标,就必须以人为前提,把握“人”这一实体的特征及其表现。   
    2.遵循根源于人性之中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收到效果,关键在于能否揭示人的思想与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按规律办事。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是受其教育对象的规律制约的,它根源于人性的普遍性。“人性是指人的共同本性,人的类特征”。但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对于每一个个别的人来说,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教育的对象是具体的人,正因为不同的个人中也具有相通的东西,教育才有规律可循。所谓规律,指的是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的本质的联系。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相应的道德关系中,在一般相同的外界环境信息刺激中,往往会做出大致相同的善的或恶的道德反应。人性,尤其是人的本质属性,内在地决定了人善或恶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客体的规律,与客体道德观念形成的规律和选择道德行为的规律相适应,这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应教育对象”的规律。显然,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受人的特性规定的。遵循人的特性的要求,就是遵循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就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这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一条红线。   
    3.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正确的道德教育为什么能行之有效呢?首先是因为人具有实践性、能动性,能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活动。人的道德行为受道德观念的支配;人的道德观念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又受环境的影响,能够依据他人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改造和深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主体的活动发出道德信息,对客体——人施加影响,进行教育。其次,人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人具有群体、合作和归属等属性,他总要和别人发生关系,他要在这种千丝万缕的道德关系、纵横交错的社会网络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能够与他人沟通,并吸收道德教育主体发出的道德信息而接受教育。所以说,只有对一个实践的、社会的“人”进行科学的、符合人性的道德教育,才会收到相应的成效。以一系列符合人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遵循人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4.努力促进教育对象人性的丰富和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育人”,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合格”的人,首先要求教育对象是一个完整、科学意义上的人,具有人的一切高级特征,同时,还要使人的这些特征丰富化、高级化,即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单面化”和畸形化。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     
    二、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原则的基本途径 。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从人出发,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基本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能动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其活动必然受人的特性的制约,因此,我们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人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要受人性的制约和规定,那么,人性原则就必然是它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遵循人性原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人性”原则的完整涵义所规定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展工作。关键是要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体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提高针对性、现实性、人情味和实效性。   
    1.根据人性的具体表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人性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人具有个体差异,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多姿多彩的个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态度,有不同的社会关系、阅历觉悟,有不同的实践能力、实践习惯,故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思维方式和接受别人劝导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这种不同,加强针对性,使教育内容更恰当、方法更切实、进程更合理,形象的说法就是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首先,要具体分析教育对象的不同特征,考察其年龄、阶层、文化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从而形成准确、全面的认识。其次,要依据这些特征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例如,对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大江东去”的豪迈之气者,教育者可以根据其身上存在的某些明显的道德缺陷,用直陈事理的方式,晓以厉害,以此来提高这些人克服自身道德缺陷的自觉性;而对性格较为内向的人,喜欢“润物无声”的娓娓之情者,道德上存在的某些不足,就只能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来启发他们的道德自觉,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看来,我们要在道德教育中真正坚持人性原则,就必须根据现实人性的具体表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力求克服那种先入为主、千人一法的不正确做法。
    2.依据人的自然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系统的人性论思想,人的基本前提是生命的有机体,人不可避免地具有自然性,只不过人的自然性是在社会性的约束控制之下。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强调社会性、阶级性,讲自然性就是鼓励人的放纵,讲人情味就会贬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事实上,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是有违思想政治教育初衷的,必须加以克服。我们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系统的人性论思想,人的基本前提是生命的有机体,人不可避免地具有自然性,只不过人的自然性是在社会性的约束控制之下。依据人的自然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眼光、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的自然性,决不能采取伪科学的观点和禁欲主义的态度。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关心、充分理解教育对象正当的需要与本能以及欲望与冲动的合理性,尊重人在“自然状态”下所显示的自然本性,如自利、自爱、享乐、趋利避苦等,只不过应加以规范和引导而已,而不应一味否定。当前的市场经济最主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利益原则,利益驱动市场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排斥“利益”,但应具体把握合理的“利己”和“自爱”。只有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构筑起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桥梁,以情感的力量打动人,为下一步以逻辑的力量说服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育对象,使其合理自然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结合必要的教育激励手段,利用人的物质需要、分配手段去激励人在思想上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依据人的社会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依据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观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现实的个人实际上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人性具体地体现在实实在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之中。做好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现实的教育对象,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认识人性,做好工作。第一步,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的思想,努力从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系统及其变化中了解人的思想及其变化,充分认清人们思想的具体性、复杂性、变化性和必然性,对教育对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第二步,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为教育对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环境作为人们接受教育的客观条件,制约着人并受人的改造和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的正确思想和正确立场的形成。所以,努力营造和完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社会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既要注重大环境的营造,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以及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以良好的“大气候”熏陶教育对象;又要努力营造小环境,注重发挥家庭、学校、邻里、单位和社区等微观环境的作用,使之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促使教育对象健康发展。   
    4.依据人的实践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人类从未停止过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之一,是人的实践性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收到实效,是不是真的使人的思想、观点、立场等得到了改变,归根到底也体现在人的行为上。所以,从人的实践性出发去认识和教育对象,是必要的。在具体教育工作中,我们一是要善于从实践的角度、从人们的具体行为活动中把握教育对象,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二是要努力在实践中启迪人们的思想觉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寓灌输于活动,寓事理于实践。要通过大量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使受教育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使正确的思想得到升华,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过激的思想得到纠正,克服各种思想错误和行为偏差,实现社会规范向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的转化,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要引导教育对象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搞好工作、学习,在参加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起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良好作风和行为习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促使教育对象提高思想觉悟,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三、 开展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途径
    开展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概要通过四个途径。
    (一)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用才情教育丰富人性化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合理的校园文化适应当代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文化水平,追求才情合理发展的心理需求,是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持续性的有机结合体,被学生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学生自愿参加的演讲、辩论、书画、舞蹈、体育,等等,不仅能培养情商,增长知识,还能促进友谊。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在学习各类技能训练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完善了人格,融入了集体,提高了认识,思想认识都会在悄然提高。学校建立社会实践制度,有计划地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考察调研活动和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特别是了解农村、工厂、企业、社区,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学校应注意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理想、信念、情感、学习、心理、兴趣、发展进行思考。这样对促进学生自觉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发挥好自主能动性。在实施教育中,要让学生感到参加教育活动不需要有任何戒备和心理负担,不用担心老师和同学们的批评和指责,有一种安全的感觉,能做到心情舒畅。我们还要让学生能自由的表达感受和需要,在还没有得到答案之前就不用担心思考问题会有约束、限制和批评。否则将挫伤学生积极性,并导致日后的委屈惯势,使思维受到压抑,产生对老师和学校的不满。教育者不能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给他们自由空间,让他们按照个人的特点来人性化的塑造自己,让学生在毫无烦恼的状态下,接受思想道德的锤炼和知识的有效接收。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就必须跟得上去,自己首先要解放思想,不能成为人性化教育的被动者。
    (三)提倡塑造学生的合理个性,让个性化教育充满吸引力。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在道德、思想、知识、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因素调动起来,尊重个人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引导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完善的人。对人性化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可以有更具体的看法。首先,是要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让学生的优长处得到发挥,并成为这个学生的闪光点。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关注和认同社会价值,并为之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和真实言行。其次,要重点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再直接的就是培养他们一定的健康的兴趣爱好,保证他们的自由发展空间,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维护好他们的人格发展经纬度。  
    (四)重视群体风气的影响,为人性化教育创造良好环境。中学生具有向同龄人群体趋同的倾向。学校里的群体风气成为了重要的环境因素,它影响着教育者人性化教育实施的效果。营造良好的环境,形成正面的群体风气,首先要有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学校和教育者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建立一种跟学校、班级、学生能做得到的行为规范,并形成风气,在学生趋同心理下规范行为,达到教育目的。这里重要的是,要做到奖罚分明,是非清楚,该奖励的就奖励,该批评的就批评,让正气在学生中间蔓延。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要善于建设“心件工程”,用心认真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场地、生活条件、器材用具等硬件的完善;不断规范我们的教育教学体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拥有知识化、专业化的教育人才队伍;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和心理导向,激励先进,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及友好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愉快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陈百君.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3]刘德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