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启发式教学;实质;关键;要求;技巧
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和运用,提高学生素质成为所有教师的教学目标。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法就成为教师运用的最多的方法。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我认为要做到:“一阅读,一剖析,两充分。”所谓“一阅读”,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可读性的特点,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中悟出道理,然后经过教师的点拨,切实理解概念、原理的内涵。例如,在讲“犯罪”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列举的事例,然后教师再总结,概括“犯罪”的几个要素,然后得出结论,即“犯罪”的正确解释。所谓“一剖析”,就是指教师在讲解时要依据教材内容,剖析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认真思考。例如在讲初三政治第四课第一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时,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典型事例,从而说明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地位及影响。这样做必然会引起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浓厚兴趣,认真思考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充分举例说明”是指要多列举事例,从各个方面说明教材内容。在讲“做一个忠于人民的人”时,要充分列举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等英雄的事迹。用事例来说明“做一个忠于人民的人”应具有的品质以及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做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更能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充分启发思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他们动脑筋,想问题。例如在讲“性格”、“良好性格的特点”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举例、思考、总结、得出结论,并让学生举出反面事例,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在传统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中主要采用“传授型”或叫“注入式”教育模式。
所谓“传授型”教育模式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老师在以成绩为导向,以考点规定的知识为载体,害怕有考点遗漏,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通常所认为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过程的单一性和结果的重复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的动,结果就是无论理解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老师讲的背下来,学生俗称政治课为“背多分”。也难怪有其他学科的老师说政治老师最好当,只要能认汉字都可以教政治,因为你可以照书念就行了。这大大贬低了政治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俗话说“过程决定结果”,也就是说好的结果要有好的开端和好的过程。但在 “传授型”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因而课堂显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这样既不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可能引起学生对某些观点和理论的反感,从而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达不到政治课应有的功能。其次这种教学模式更强调以知识为中心,把考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顾及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和心理发展特点而只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教学,造成教与学严重脱节,灌输自然就成为主要方法,一节课基本上是满堂灌、独角戏教学,双边互动变为教师的单边“演说”,学生的思维受限于教师所教的范围 ,所以高分低能就不可避免。第三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受到极大压抑;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以成绩为导向的教育评价,由于片面强调学生书面成绩,导致整个教育过程以分数作为教学的评价标准,很多学校甚至把学生成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和奖惩的依据,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完全被分数所遮盖。学生主体地位很难得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学生的个性风采欠缺,思维不能健康发展,导致思想依附、灵魂萎缩,学生成为分数和书本的奴隶,教学成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单向活动过程。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宝库。此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不仅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内容日趋丰富,体系日臻完善,对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这种教学思想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指导思想。本人从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出发,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设置问题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例如,在讲《助人为乐》一课时,配合挂图,讲雷锋冒雨送老大娘的故事,然后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位老大娘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心里如何想?”“当雷锋送老大娘到家,与老大娘告别时,老大娘心里又如何想?”“雷锋衣服淋湿了,为何还笑得那么甜?他心里想什么?”这种提问启发,既丰富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态的发展。这对强化学生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开发学生智力是极其有益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语)。为此,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多积累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既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铺直叙,又使课堂气氛波澜起伏。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教师提问:“本课中为何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全意爱着的中国’?”在引导学生回答时,又可适时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比较一下,若这个句子只出现一次,其效果又有何不同?”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问题的实质。当然,教师的置疑既不能呆板平淡,又不能深浅过度,更不能无针对性,否则游离教学本旨,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在启发式教学中,“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
所谓反问启发,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以转弯抹角地进行点拨,促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本旨。在讲“奴隶社会中,奴隶受剥削的根源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力”这一问题时,学生似懂非懂。用反问手法:“如果是奴隶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劳动者,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则学生茅塞顿开。由此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间的关系是什么?”等系列问题。这样层层反问启发,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奴隶、农民、工人受剥削的根源,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善于激疑,多从反面提出问题,“制造矛盾”,以此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发其思考,逐步引入教学佳境。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教具,如实物、实验、电教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其中“举例”不乏为思想政治课中启发教学的一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传授新知时,有时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间共性、异性及其本质联系,这就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大量运用此手法,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身的道德认识。例如,在《人生观》一课教学时,通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汉奸汪精卫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可启发学生了解“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作《过零丁洋》诗,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国,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而汪精卫不顾民族存亡,国家安危,与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济”,也作《过零丁洋》一诗,其最后两句为:“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生平未尽心。”甘作奴才,成了一条断了脊梁的癞皮狗,受历史的唾弃,而遗臭万年。通过对比,使学生知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再如教《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出问题,课堂讨论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对照自己,对照同学,赞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从而使学生明辩是非、真伪,懂得善恶、美丑,提高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若教师运用了大量相互对立的观点和材料,启发学生对比,同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而想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人们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情感、意志过程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和原理及有关内容,使学生借助奇特联想、类比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联想手法,来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进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如《我国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一课,内容多,难记忆。对此可用联想手法,让学生把国家这个“大家”想象成为家庭这个“小家”,并提出启发性问题:“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你应履行哪些义务?”通过一比一问,使得问题具体形象化,易为学生接受。又如,对我国古代指南针、造纸、印刷、火药等四大发明,学生易把发明的次序弄错。对此可用联想手法启发学生记忆:猎人打鸟,首先瞄准方向,然后再扣扳机,火药最后发射出去。指南针是指示方向,故在第一,火药在“最后”。只有先发明纸,然后才能印刷,故造纸在前,印刷次之。这种联想看似滑稽,但对记忆确有好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重视学生掌握知识间联系,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联想力,这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启发、感染目的。在讲《团结起来力量大》一课时,拿出一盘散沙和一些水泥,在演示中让学生知道“一盘散沙并无力,如果加上水和泥,凝固以后硬无比”的道理,并用一手指和五手指举排球做实验,创设一种“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眼目睹,耳有所闻,心有所悟。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加深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为配合《人生观》一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一小品让学生表演。某宾馆来了几位客人,陪同人员向服务员介绍:“这是市长的儿子,那是局长的女儿,……”。服务人员极为反感,义正严辞说:“他们是不是没有职业和姓名?捧出当官的父母,难道身价就变了?我们可不吃这一套!”学生真情表演,教师现场点化,启发发问:“这里体现了哪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学生经情境的渲染,通过热烈讨论悟出了:短短的场景却是一场人生价值观的剧烈交锋,即以等级、地位、权势,还是以劳动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
思想政治课中教学情境的设置旨在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籍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境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目的,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情合理,健康有益,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
思想政治课实行启发式教学,最根本的要求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具体说来,其要求有: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启发因素,抓住学生身边的事例,设计好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很多,主要有“悬念式启发”、“比喻性启发”“用学生喜欢的自然科学知识去启发”“运用图表、漫画等去启发” “利用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去启发”等。到底用哪种最适合,还是笔者前面所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根据课型、课的内容听课对象等因素确定。这里笔者简单介绍“悬念式启发”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悬念式启发”又称“问题式启发”即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
总之,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具体过程和结果有强烈兴趣,才能使他们以良好的情绪,巨大的热情、集中的注意,积极的思维和活跃的思想来进行学习,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中有乐、乐中促学”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问,启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精选实例,提供思维材料,做到引人入胜。进行分析综合,使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原课主旨。经过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觉悟。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否得到最佳效果,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认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也正是坚持启发教学的客观要求。如果能在教学中切实做到“一阅读、一剖析、两充分”,切实贯彻启发式教学法,不但能够防止“注入式”或“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侵扰,而且能够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既教书又育人。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尽管启发的方式不只以上几种,但其教学主旨是一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多种启发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求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创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效,以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项任务。
?
参考文献
:(1)欧阳超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8
(2)李 静 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教育实效政史地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38期
(3)胡 ?雷?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学习质量? 中国民族教育 2007·10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