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特点与发生规律的文献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1771 日期:2025-11-22 来源:论文网

     作者:梁进权,邹元平,王宁生,邓响潮,曹波,张承绪

【摘要】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中药不良反应相关文献,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特点与发生规律。结果表明:(1)中药不良反应约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的15%,其中中药注射剂占全部中药不良反应的70%以上。(2)中药不良反应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构成比明显增加。(3)中药不良反应多数发生于用药后1 d之内,占全部病例的7253%。(4)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剂型有明显的相关性,注射剂型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为口服中成药,口服草药及外用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低。(5)中药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

【关键词】 中药;副作用;数据收集

随着新的上市的中药品种增多、使用数量的增加及应用范围的扩大,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为了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本研究通过选择临床不良反应总结文献,包括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医院集中监测等论文,提取并统计中药不良反应特点和发生规律的相关指标,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总结了中药不良反应的特点与发生规律。现报道如下。

  1方法

  11资料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0~2009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90~2009年)。以“中药”“不良反应”为检索词,进行篇名检索。

  12文献选择标准

  121纳入标准(1)文献内容涉及中药不良反应分析。(2)为一次文献,源于各级不良反应中心或各级医院的不良反应报告表总结,研究者自发收集的不良反应病例分析,或者医院集中监测病例报告。

  122剔除标准(1)源于个案病例的文献分析或综述(二次文献)。(2)来源相同或者部分相同的文献,指文献来源于同一地区或同一医院,而且其采集时间相同或者部分相同。(3)抄袭或重复发表的文献。(4)相关统计指标不全,无法利用的文献。(5)单一中药品种的不良反应分析文献。

  2结果

  按上述文献选择标准,对检出文献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32篇[1-32],共涉及病例6 553例,文献病例来自北京、河南、广东、四川、安徽、上海、江苏、浙江、陕西、山西、河北、广西等12个省市。文献病例的采集时间为1992~2009年,文献病例的来源不存在时间和地区上的重复引用。

  21性别分布有30篇文献统计了性别构成比,共涉及病例5 724例,其中男2 644例(4619%),女3 080例(5381%),女性病例多于男性。尽管药物不良反应有女性较为敏感的趋势[33],但由于不能获得所有用药者的性别分布情况,故不能确定这一结果是源于女性对中药毒副作用比较敏感,还是源于女性用药者比较多。

  22中药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有12篇文献统计了中药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共计有病例6 519例,其中中药不良反应病例1 006例(占1543%)。单篇文献报导的中药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比例最小为1082%,最大为2350%,可见中药不良反应约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的15%。

  23中药不良反应病例的年龄分布本组文献对病例年龄分布的描述方法多样,按10年或20年为一年龄段进行统计者有7篇文献,涉及病例1 869例。按≤20岁、21~60岁、≥61岁分3段统计者有3篇文献,涉及病例349例。本研究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4个年龄段(≤20岁、21~40岁、41~60岁、≥61岁)和3个年龄段(≤20岁、21~60岁、≥61岁)两种情况分别进行统计。为统计不良反应病例的年龄分布特点,将各年龄段病例数转换成以每1岁所含病例数为标准(各年龄段每1岁所含例数为年龄段例数与该年龄段年数之比),并以每1岁所含例数计算各年龄段的构成比。61岁以上年龄段者按12岁计算该年龄段年数(按WHO公布的《2006年世界卫生报告》,我国人均寿命为72岁),结果见图1。

  以每1岁所含例数计算各年龄段的构成比,结果显示,按≤20岁、21~40岁、41~60岁、≥61岁年龄段统计,其构成比分别为749%、2178%、2502%、4572%。按≤20岁、21~60岁、≥61岁年龄段统计,其构成比分别为1427%、3841%、4671%。可见,不良反应的病例数随年龄增加而有明显增加趋势。

  24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有7篇文献具体地描述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结果表明,药后1 h内不良反应占全部病例4915%,药后1 d内不良反应占全部病例7253%。由此可见,多数不良反应是在药后1 d内发生的。药后1 d之内,尤其是1 h内是不良反应发生最多的时间段,故应加强这一时间段的观察。

  有4篇文献描述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范围,最短可发生在用药后数秒钟,最长为用药后121 d[10,26]。有2篇文献统计了首次用药所致不良反应的例数[5,22],在838例不良反应病例中,首次用药导致不良反应有627例,占7482%。可见,70%以上的不良反应是在首次用药后发生的。所以,首次用药是中药不良反应另一个重要监测点。

  25中药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有28篇(涉及病例5 686例)报告了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情况,累及器官系统6 538例次。涉及皮肤及附件损害2 477例(占3789%),表现为各类皮疹、紫癜、瘙痒、皮肤潮红、黏膜水肿或颜面水肿等;全身性损害1 136例(占1738%),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性(样)反应、药物热、全身不适等;消化系统损害1 157例(占1770%),表现为恶心、呕吐、呃逆、口苦、纳呆、胃灼热感、腹胀、腹痛、腹泻、便血、便秘和肝功能损害等;神经系统损害539例(占824%),表现为头晕、头痛、头胀、惊厥、面部潮红、口干、口渴、烦躁、意识不清、抽搐、嗜睡或睡眠不安、失眠、耳鸣、视觉异常、癫痫样表现等;心血管系统损害458例(占701%),表现为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或升高、类心绞痛反应、心率加快或减慢、房性或室性早搏、房颤、静脉炎等;呼吸系统损害361例(占552%),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哮喘、胸闷、咳嗽、呼吸音增粗或有干湿啰音、喉头水肿等;血液系统损害36例(占055%),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减少、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血管内溶血或出血等;泌尿系统损害123例(占188%),表现为血尿、少尿、尿频、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管病等。其他损害236例(占361%)。另外,有16篇文献统计了过敏性(样)休克的病例数,共有病例3 397例,过敏性休克138例,占406%。

  由此可见,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第3为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而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损害所占比例最少。

  26中药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及剂型有明显的相关性有25篇文献统计了各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例数,共4 870例。其中注射给药3 436例(占6944%),口服给药1 369例(占2767%),外用给药及其他149例(占301%)。可见,中药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有明显的相关性,以注射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构成比最高,其次为口服途径,外用给药及加工药材等接触药物者最少。

  有17篇文献统计了病例的剂型构成比,共有病例2 723例,注射剂1 925例(占7069%),口服成药剂型684例(占2512%),口服草药37例(占136%),外用剂型85例(占321%)。可见,注射剂不良反应涉及的病例最多(占70%以上),其次为口服剂型,包括胶囊、片剂、颗粒剂、液体制剂等,外用剂型和临床用量最大的饮片所致病例比较少。

  王奇等[34]调查了中药注射剂及同品种不同剂型中药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结果表明,34种药品出现不良反应,涉及4156例,其中注射剂4146例(占 9976%),同品种其他剂型10例(占 024%),提示不良反应绝大多数为中药注射剂品种,而同品种其他剂型( 如口服液、颗粒剂、胶囊、片剂等) 则大多未出现或很少出现不良反应。黄萍等[35]对1993以前的中药不良反应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在3 009例不良反应病例中,注射途径仅占611%,注射以外的给药途径为9389%。而本研究因注射给药产生不良反应病例占6944%。通过两组源于不同时间的文献比较,提示由于近10余年中药注射剂的上市和使用增加,导致中药注射剂所致的不良反应病例快速增加。

  因此,中药不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剂型有明显的相关性,由注射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为口服中成药,且其不良反应病例的构成比远低于注射剂,而口服草药及外用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最低。

  3讨论

  通过复习和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发现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临床不良反应总结(如医院集中监测)类文献质量较高,这些文献来源于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或医院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接近临床不良反应的实际发生情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研究以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医院集中监测等文献为重点,开展中药不良反应特点与发生规律的文献研究。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初步认为中药不良反应有如下特点与发生规律:(1)中药不良反应约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的15%,中药注射剂占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总数的70%以上,是中药不良反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中药不良反应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且随着年龄增长,不良反应的构成比明显增加。(3)中药不良反应可发生在药后数秒钟,也可在用药后数月才发生。药后1 h内不良反应占全部病例4915%,药后1 d内不良反应占全部病例7253%,首次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为7482%。(4)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剂型有明显的相关性,注射剂型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为口服中成药,且不良反应病例的构成比远低于注射剂,而口服草药及外用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最低。(5)中药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3789%以上;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1738%,其中过敏性(样)休克占全部病例406%;第3是消化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损害所占比例最少。上述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特点及发生规律的归纳只是基于现有文献的一个初步总结。由于文献可能存在发表性偏倚,以及有些文献存在被统计指标的残缺,因此,完善的中药不良反应特点及发生规律的研究有待更大样本中药不良反应病例的统计与分析,或者开展大样本的中药不良反应的前瞻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碧波,蔡国宁,朱建君.251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南药学,2007,5(6): 564.

  [2]邱雄,范岳邦,藏云吉.275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15): 1185.

  [3]董炳吉,金灿.293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04,19(6): 275.

  [4]张丽,赵怡婷,陈冰.623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2): 151.

  [5]赵向阳.761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 2007,11(10): 959.

  [6]姚佳晨,胡晋红,王卓,等.797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7(2): 130.

  [7]陈燕华,徐晋辉.55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业,2005,14(3):56.

  [8]蒋敏明.64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6): 153.

  [9]代大顺,姚恩霞.67份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6): 415.

  [10]刘翎.124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与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2): 1907.

  [11]戴淑萍,陈赛贞,杜有功.135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与分析[J].中国药业,2008,17(4): 49.

  [12]周践,郭代红,和培红.142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6): 368.

  [13]刘世峰,薛新民.32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9): 106.

  [14]时颖华,王大猷.上海地区112 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2,13(6):357.

  [15]王锦燕,曹丰.我院3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北京中医,2006,25(9): 555.

  [16]徐峰,关英,郑彦云.我院42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药材,2003,26(11): 848.

  [17]廖晓玲,叶汉琛,谢栋.我院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06,27(4): 344.

  [18]韦焕丽,刘初春,齐金.我院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3): 359.

  [19]韦明华,张弥,汪军荣.中药不良反应162例报道[J].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6,4(4): 371.

  [20]郭丽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95例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3): 47.

  [21]王霞.中药制剂致不良反应52例分析[J].首都医药,2008(2): 43.

  [22]贾毅婕,王育琴,常红军,等.77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与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4): 231.

  [23]付晓燕.66例中药不良反应[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2): 84.

  [24]赵滨红.87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18):1417.

  [25]孟永良,严炎中.177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情况分析[J].中国药业,2006,15(19): 53.

  [26]蔡长春,李景苏.5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临床监测结果分析[J].中成药,2005,27(1): 92.

  [27]杨玉芳,陈龙英,周燕文,等.102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5(3): 65.

  [28]张敏红,章宏法.7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2009,21(3): 161.

  [29]翟培良,王晓艳.口服多种中药制剂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75例分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4): 51.

  [30]董秀丽.我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4): 52.

  [31]胡旭涛.中药制剂不良反应71例分析[J].临床经验荟萃,2009,16(4): 404.

  [32]杨耀芳.自发呈报监测中药的不良反应[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1): 787.

  [33]金有豫.药物不良反应[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15.

  [34]王奇,赖世隆,温泽淮,等.200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药注射剂类药品不良反应文献调查分析[J].药物警戒,2007,4(3): 137.

  [35]黄萍,王宁生.国内文献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3,4(3): 4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