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抵抗及其应对策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0960 日期:2025-11-14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应对策略;心脑血管病

  阿司匹林自1897年问世以来已在临床应用100多年,当初只是用作解热、镇痛和消炎,20世纪70年代后发现其抗血小板作用以后,便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病人的一级预防。阿司匹林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石,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使多数心脑血管病事件大幅降低[1]。然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口服常规剂量(75~325mg/d)的患者中,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疗效,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这些患者可能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R),其发生率约5%~45%[2]。

  1 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是指阿司匹林不能预防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或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形成的一种现象。AR具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阿司匹林不能保护患者免于血栓性并发症;第二、不能使出血时间延长;第三、不能在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或不能抑制血栓烷的形成。目前用来评价AR的实验技术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规范。当前采用最多的是AR定义为符合下列3条标准中2或3条:(1)快速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所测ASA得分≥500;(2)5μ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70%;(3)0.5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20%。AR可诱导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因此对于AR者应高度重视。

  2 阿司匹林抵抗的应对策略

  AR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多存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病例中,如不及时发现并加以治疗,则很有可能酿成恶果。对于已经出现AR的人群,应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或以其他药物替代。但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也存在着类似AR的现象,如氯吡格雷抵抗。在防治缺血性血管病事件中,COX-1一直被用做阿司匹林作用的靶部位,而现在看来仍然不够,巨噬细胞中COX-2也应成为干预的目标。此外,为了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或减少血栓事件,TP受体拮抗剂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因此,未来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可能是COX-2与TP受体拮抗剂的联合应用,这一方面避免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发生,同时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也更加有效。另外,在处理AR方面还需要注意患者个体的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血红蛋白水平、高脂血症、精神紧张、吸烟、冠心病、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应激及阿司匹林的剂量等有关[3]。对血小板更新频率快的患者可考虑大剂量给药,给药方式可实行晚上给药,或间断给予大剂量阿司匹林用药,也可选用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以减少AR现象,并发挥抗血小板效应。AR可伴氯吡格雷抵抗。美国休斯顿Methodist DeBakey心脏中心LeV等报告AR者可伴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因而使此类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增加。该中心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重抵抗为26.9%,双重抵抗的最可能机制是血小板应性全面增加,这提示应该引起警惕的是一部分接受高危PCI的患者即使已经给予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但仍可能不具有抗凝保护作用,因而这类患者为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高危人群。对于这类患者,在环氧化酶-1(COX-1)抑制剂(如阿司匹林)和P2Y12拮抗剂(如氯吡格雷)之外,作用于其他位点的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有所裨益。AR替代药物包括噻氯匹啶、潘生丁加用阿司匹林或者华法令加阿司匹林,或加用氯吡格雷等。不管如何应用抗血小板制剂,均应重视其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81.

2 Gum PA,Kottke Marchantk,Welsh PA,et al.Aprospective,blinded determination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aspirin resistance amony stable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Am Coll Cardiol,2003,41(6):961-965.

3 高东升,朱晓,于方治,等.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机制的研究.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7,6(2):128-12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