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纳洛酮;头孢类抗生素;双硫醒反应
纳洛酮(Naloxone),又名烯丙羟吗啡酮,为阿片受体阻断剂,自1960年首次成功合成以来,由于其对正常人无药理作用,安全性大,疗效显著,因此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统计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期间饮酒导致双硫醒反应的60例病人,并探讨纳洛酮在其中的应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7月—2008年7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了60例应用头孢类抗生素期间饮酒导致双硫醒反应的病人,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0岁。包括使用头孢哌酮26例,头孢曲松钠20例,头孢噻肟10例,头孢呋辛4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人均表现为面部发热,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胸闷、心动过速、烦躁不安等;另外,尚有恶心15例,呕吐10例,胸痛5例,呼吸抑制1例。
1.3 治疗方法 生理盐水250ml+纳洛酮0.8~2.0mg静点,10%葡萄糖液400ml+10%氯化钾1.5g+Vit C 3.0g+50%葡萄糖100ml续点,以及心动过速者给予心得安(10mg 口服),恶心呕吐者给予胃复胺(10mg 肌注)等等措施对症治疗。
2 结果
所有病人都在静点纳洛酮0.5h左右临床症状逐渐缓解,大约2h绝大多数病人完全恢复正常,仅有个别病人近4h才恢复正常。
3 讨论
乙醇在体内乙醇脱氢酶(ADH)的作用下,首先分解为乙醛,又在乙醛脱氢酶(ALDH)的作用下分解为乙酸,又进一步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人醉酒时所表现出的反应主要为乙醛中毒所致。
双硫醒(Disulfiram),又名双硫化四乙基秋蓝姆、双硫仑、胺酰二硫,是乙醇增敏剂,其结构中的双硫基可与体内微量元素钼结合而使之失去生物作用,而钼是肝细胞乙醛脱氢酶所必不可少的成分。本品使钼含量减少从而抑制乙醇代谢而使饮酒者体内乙醛蓄积,产生一系列症状。而含硫甲基四氮唑基团的头孢类药物,有类似双硫醒的功能。故头孢类抗生素可与乙醇联合产生双硫醒反应(又叫戒酒硫样反应、双硫仑反应),出现乙醛蓄积中毒的表现。
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钠等头孢类药物抑制了乙醛脱氢酶和多巴胺B-羟化酶的活性,导致乙醇氧化代谢的中间产物-乙醛在体内大量蓄积,体内多巴胺代谢受阻,浓度升高,刺激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致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并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从而出现一系列血管运动性和神经精神症状。现已证实,乙醛在体内与多巴胺缩合成内源性阿片样生物碱,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脑内阿片受体,产生急性中毒症状。
纳洛酮为阿片类纯拮抗剂,具有阻断外源性阿片受体激动剂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作用,阻滞和逆转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中枢抑制。另外,纳洛酮还具有非特异性的催醒作用。在双硫醒反应中应用纳洛酮,疗效非常显著,因此,纳洛酮在我院作为治疗双硫醒反应的首选药物。在实际工作中,纳洛酮与中药制剂醒脑静(10~20ml,静点)联合应用,临床疗效会更加明显,病人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但有高血压者慎用,需定期监测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