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调查肺炎支原体(MP)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流行特点。方法 对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用ELISA法进行肺炎支原体IgG/IgM定量检测,测定MPIgM阳性率,分析MP感染与季节、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 MP感染一年四季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四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MP感染仍以学龄前儿童、学龄期儿童好发,但有低龄化趋势,婴儿组发病率高达18.3%(P<0.01)。结论 MP感染一年四季好发,在本地区尤以秋冬季节发病率最高。婴幼儿组中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不容忽视。
【关键词】 下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微生物,随着人们对肺炎支原体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很多的资料都显示MP是儿童和成人呼吸道感染常见而重要的非典型病原。为了解MP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流行特点,本文对575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用ELISA法进行MP的调查,以了解本地区MP在儿童中的感染情况,现报告如下。
1.对象
选择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575例,其中男297例,女性278例,年龄41天至13岁;≤1岁组153例,~3岁组179例,~6岁组151例,>6岁组92例;病程3~20天。全部病例均行胸部X线检查,按照诊断标准[1],其中支气管肺炎263例、大叶性肺炎57例、支气管炎106例、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84例、毛细支气管炎65例。
2.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当天或第二天上午抽取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采用德国SERION ELISA classic提供的肺炎支原体IgG/IgM定量检测法,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正确。结果判定:MPIgM>17 U/ml为阳性,13~17 U/ml为临界结果,<13 U/ml为阴性。
3.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 1.MPIgM阳性率 575例中MPIgM阳性185例,总阳性率32.2%;其中支气管肺炎263例,检出MPIgM阳性97例,阳性率为36.9%;大叶性肺炎57例,检出MPIgM阳性22例,阳性率38.6%;支气管炎106例,检出MPIgM阳性31例,阳性率29.2%;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84例,检出MPIgM阳性27例,阳性率32.1%;毛细支气管炎65例,检出MPIgM阳性8例,阳性率12.3%。MPIgM阳性率在毛细支气管炎中最低。 2.不同季节间的比较 不同季节间MPIgM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1 不同季节MP感染的检出率 2.不同年龄段间的比较 各年龄组MPIgM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1岁组MPIgM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P均<0.01),其他年龄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见表2。表2 不同年龄组MP感染的检出率
3讨 论
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超滤过性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偶有小流行。每隔3~4年可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2~6年一次世界性流行,流行期间支原体肺炎占小儿肺炎的30%以上,非流行年为10%~20%。由于各地气候、环境不同,支原体发病高峰有明显差异[2]。近年来MP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有增加趋势,而且还可引起多系统多脏器损害,造成临床表现多样性,容易造成误诊,贻误治疗。目前认为肺炎支原体致病机制可能存在直接侵犯与免疫机制二者皆有,免疫损伤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密切关系。肺炎支原体抗原与人体内的心、肺、肝、脑、肾、皮肤黏膜等组织脏器存在相同抗原,而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导致产生相应组织抗体而引起组织损害[3]。本组资料显示MP感染在本地区一年四季均有较高发生率,MP感染高峰季节在秋冬季,分别为31.8%、37.9%,与国内报道相似[4],但各季节之间M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相对而言,夏季发病率最低,可能与学生放暑假呆在家中,减少了在学校聚集而引起的MP传播有关。
既往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但近年来,报道婴幼儿病例逐渐增多。本调查显示MP感染高峰年龄段仍在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婴儿组MP感染阳性率达18.3%,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婴幼儿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呈现低龄化趋势[5]。其MP感染率不容忽视。同时,幼儿MP感染的发病率高达35.8%,分析其原因不排除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叉感染,因婴幼儿机体免疫力不完善,易引起反复呼吸道感染所致。另外,从收集的病例来看,因仅收集本科室12个月的住院病例,有一定的局限性,年龄段主要集中在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病例相对较少,以至MP感染阳性率低于幼儿组。
总之,MP感染在临床中发病率日益增高,且逐渐出现低龄化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医务人员重视。本文旨在通过临床调查,初步了解本地区的MP感染率,为临床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一定的依据,并进一步强调不能忽略婴幼儿中MP感染的高发率,及早进行MPIgM的检查,明确病原,限制疾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3-1199.
[2]Tjhie J H,Dorigozetsma J W,Roosendaal R,et al.Chalamydia penumaniae and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children with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general practices in the Nethelands[J].Scand J Infect Dis,2000,32(1):13-17.
[3]Hayakawa M,Taguchi H,Kamiya S,et al.Animal model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using germ-free mice[J].Clin Diagn Lab Immunol,2002,9(3):669-676.
[4]吴梓梁.小儿内科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685.
[5]刘建平,黄 莉,季 伟,等.特异性IgG、IgM定量检测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临床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6):9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