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症状和体征;急诊;急症护理
急诊护理是一门用最少数据,最短时间和最佳技能来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的艺术[1]。而急性腹痛和呼吸困难是急诊科就诊病人中较为常见的急症,为了让这两种急症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以挽救患者生命或减轻患者痛苦。本科自2005年1月~2007年9月,对223例以急性腹痛或呼吸困难症状就诊的病人采用症状及疾病两种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3例患者中,男126例,女97例,年龄11~67岁。其中急性腹痛患者132例,呼吸困难91例。将22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症状护理组112例,疾病护理组111例。两组在症状的种类、年龄、性别间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护理人员共14人,其中大专学历8人,中专学历6人,年龄在30~41岁6人,20~29岁8人,两组护理人员在技能、学历、工作年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症状护理程序的制定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聘请专家指导,组织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任和高年资的护士,共同协作,按疾病护理过程组织整合成一个以病人为中心的症状护理程序,见表1。表1 症状护理程序和疾病护理程序对照表(略)
1.2.2 实施方法
症状护理组病人共112例,患者到急诊科后按症状护理程序进行诊治和护理;疾病护理组病人共111例,患者到急诊科后按疾病护理程序进行诊治和护理。经急诊科初步诊治护理后,护送入专科病房进一步治疗。将两种护理模式在到达急诊科后得到系统护理的第一时间、病人及家属满意率的数据进行统计。
1.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两种护理模式在病人及家属满意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病例在到达急诊科后得到系统护理的第一时间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种护理模式在病人及家属满意率的比较
症状护理组的病人及家属满意率高于疾病护理组(χ2=4.75,P<0.05),见表2。表2 两种护理模式病人及家属满意率比较(略)
2.2 第一护理时间
即从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得到系统护理的时间比较:症状护理组所用时间为(1.04±0.18)min,疾病护理组所用时间为(1.22±0.14)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8.33,P<0.01)。
3 讨论
3.1 有别于西方国家急诊流程,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急诊科患者有两个主要聚集地,一是抢救室,二是就诊室。患者被分为两大类,危重患者入抢救室,非危重患者入就诊室,即患者围着医生转,护士跟着医生干,不仅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淡漠,而且急诊护理与急诊医疗脱节。为使急诊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服务,应将各专科的急救技术纳入急诊科的标准化方案进行实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抢救预案和操作流程[2]。本组病例将传统的疾病护理模式改为症状护理模式,改变了患者围着医生转,护士跟着医生干的被动局面,使急诊护理由被动的护理配合变为主动的护理配合,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而提高病人的满意率。该组病例显示在病人及家属满意率优于疾病护理组(P<0.05)。
3.2 由被动的松散护理转变为主动的整体护理。患者在急诊科得到怎样的服务才算适度,整体护理要求急诊护士不是我能干什么就向患者提供什么,而应追求患者利益的最大化[3]。急诊病人有别于住院病人的是,住院病人是以某个疾病入住病房,而急诊病人往往是以某个症状来就诊,因此应该探讨出具有急诊护理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护理模式。我们观察显示,症状护理组在第一护理时间比疾病护理组明显缩短(P<0.05),使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得到快速有效的系统护理。因此采用症状护理模式,将能高效、快捷为患者提供急诊护理服务,是急诊护理较为实用的一种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亚卓,韩悦容,冯洋,等.我国急诊护理发展的现状和与展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52-53.
[2]陈君英.急诊科护理组织管理模式调整的探索[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A):70-71.
[3]吴亚君,冯金娥.人文护理和护士关爱行为[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