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现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运行机制的优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715 日期:2025-09-29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运行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实践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1]。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政治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体系中个人依次学到关于政治以及个人与政治体系关系的价值、规范、概念和态度。其次,政治社会化也是一个社会使自己的政治文化永恒化的途径。它是一个持续的、贯穿一生的过程,一个人只要成为某一文化的成员,该文化使他社会化的过程就一直伴其终生。

  在当代社会,青年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儿童、成年人和其他青年群体相比,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自己的目标和特征。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就是在以高校为主的环境中,通过当前我国主流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使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素质、政治信念和政治理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特征则很大程度上与高校紧密联系在一起。

  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征和高校的作用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大学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主要是由学校和社会来进行的。②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个人政治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以儿童期的政治社会化为必要条件,但学习内容和方式从儿童期的感性的直接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体验为主转为以理性的政治思想、政治理念等政治认识为主,政治社会化过程集中于个人政治思想的形成。③大学时期个体政治学习强度和速度显著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批判精神、政治兴趣、文化层次等特征都为大学时期政治社会化过程飞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大学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一生中政治观和政治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这其中,学校系统的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政治教育过程,巩固并拓展了青年学生在家庭和中小学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政治态度,确立了其政治价值体系,深化其对政治体系的认识和认同,培养其较为清晰的、完整的政治取向。可以说,“在确立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1]。另一方面,高校通过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管理和丰富的政治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政治生活体验,锻炼了青年学生的政治实践和政治参与能力,为日后成为特定政治体系所需的政治角色奠定基础。

  2 高校现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运行机制的优势和不足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在运作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特色鲜明的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 高校现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运行机制的优势

  2.1.1 明确坚定的核心导向。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导向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建设社会主义为现时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民族的凝聚力量。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被视作团结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强大推动力,是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导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被视作关系到培养年轻一代和确保共产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

  2.1.2 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和组织机构。在我国高校,对“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 一贯有着明确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在我国高校,有健全的党团组织和运作机制,有其他学生政治社团,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还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政治辅导机构,配备专职政治辅导员。这些都是系统、深入、正规的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和过程,这对于强化学生同政治社会的联系、陶冶学生关心祖国命运、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政治认知水平和政治行为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3 娴熟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传统的制胜法宝,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最基本的方式和手段。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社会化的中国化表达,是我国高校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手段,是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政治社会化活动。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集中实现。

  2.2 高校现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运行机制的不足

  2.2.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困境。主流政治指导体系在教育内容方面的非连续性造成大学生对政治教育内容的无所适从。政治社会化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阿尔蒙德认为,对于青年人来讲,如果他们就某个政治现象获得了一组前后连贯的信息,特别是这些信息涉及他们自己的活动时,他们就可以对该政治现象形成一套坚定不移的信念。作为我国政治社会化的集中体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但是,与社会教育的状况相一致,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教育内容在时空进展中的前后不相一致和不相协调,这既消耗着大量的教育资源,又造成教育效果之间的相互冲抵[2]。

  2.2.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条。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教条做法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思想和信仰层面的危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意识形态,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不断发展丰富的科学。意识形态与科学有不同的表现特征。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大学生只能了解意识形态角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根据即时形势需要而遴选出来的那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而这又是他们从中学到大学十余年所反复接受灌输的内容。这种内容固然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意识形态和产生维护现存的动机,但也容易造成求知欲极强的青年学生在心理上的麻木和情绪上的低落。这些经年不变的内容灌输也容易使学生体会到意识形态内部的矛盾性,感到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从而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2]。

  另外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相对滞后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和“两课”通常采取“我说你听”的强行灌输的单一方法和形式呆板的教育方式,就理论讲理论,空洞说教,忽略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造成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厌恶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从而使部分学生怀疑或疏远主流政治思想体系。

  2.2.3 政治实践教育的缺乏。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来,目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少、机会有限, 缺少实实在在的政治参与实践,政治技能经验得不到锻炼积累,作为独立的政治行为主体的能力提高不明显,大学校园政治社团活动虽然也比较活跃,但参加的同学有限。相对来说,大学生是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热情有余而技能不足。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政治参与程度参差不齐,并且存在着不少政治冷漠型的无政治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的比率也比较高。30%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会影响自己的学习,45%的学生“只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党团组织活动”,23%的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态度是“能不参加就尽量不参加”[3]。

  3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高校运行机制的优化

  3.1 改善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奠定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要科学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方面要使大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政治上能明辨是非,在现实中能理性批判;另一方面要加强具体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科学教育,以使其能够正确对待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说,要以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上的政治学科学知识来充实当代大学生,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时空进展中前后一致、相互协调,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自由意识、权利意识、参政意识教育以及系统的公民教育。 只有让大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政治学知识,树立政治活动科学化的理念,才能在政治社会活动中自觉按政治发展的规律办事,克服政治过冷或过热,从容自如地思考,理智地参与。

  要切实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教育的位置,强化其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在领导、管理、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确实给予体制上的保障。同时,要在正确认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出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2 拓展大学生政治组织和活动,提高政治实践能力 一方面学校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政治活动,实现学习政治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参与学校的政策决策创造条件,使学生有利益表达的渠道。“根据大学生现时的实际条件,可以参照西方国家某些学校的做法,在校内成立模拟的代表机关,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民主选举、民主处事作风和技巧,提高政治行为的能力”[4]。

  创新基层党团工作的机制和活动。在新形势下要不断挖掘基层党团组织的潜力,充分重视其团结教育青年的基础核心作用。通过创新基层党团工作的机制和活动,实现大学生在基层党团组织中政治角色的扮演,达到强化大学生政治认知,提升政治角色期望,提高政治实践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57.

[2] 邱柏生.试图摆脱困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6):51-56.

[3] 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组.政治社会化与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学刊,2006,(1):70.

[4] 华正学.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浙江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1):3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