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检测ABO溶血病血清免疫抗体结果,探讨其对早期诊断新生儿ABO溶血病与疾病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确诊新生儿ABO溶血病146例,按血清抗体测定结果分为A组:血清直接抗人球蛋白抗体阳性79例(45.89%),B组:血清直接抗人球蛋白抗体、释放抗体、游离抗体(下称“三项抗体”)阳性67例(45.89%),比较两组与黄疸、贫血的临床关系。结果 A组各时段总胆红素浓度均低于B组,血红蛋白均高于B组(P&<0.05或P&<0.01)。结论 血清免疫抗体检测对早期诊断和评估疾病程度有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 黄疸,新生儿;溶血;血型不合;免疫抗体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下称高胆)的常见原因。血清免疫抗体检测是本病确诊的主要依据。为了解其早期诊断及与疾病程度有无密切关系,笔者通过对146例新生儿ABO溶血病的血清免疫直接抗人球蛋白抗体、释放抗体、游离抗体(下称“三项抗体”)检测结果与黄疸、贫血程度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对本病早期诊断及临床症状程度判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6例,其中男87例,女59例,男女之比为1.47∶1,均为我院儿科2005年2月~2007年2月住院患儿。符合ABO溶血病诊断标准[1]、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和新生儿贫血标准[2]。入院前病程&<24h 67例(45.89%);~48h 51例(34.93%);&>72h 28例(19.18%)。A型血67例(45.89%);B型血79例(54.11%)。
1.2 方法 将146例新生儿ABO溶血病例(早产儿除外),随机分为两组。A组79例(54.11%),为直接抗人球蛋白抗体阳性;B组67例(45.89%),为“三项抗体”阳性。
1.3 治疗及结果 两组病例一经确诊,均予:①蓝光治疗24h,再观察24h,黄疸再现时再照射24h;②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分3次口服或1次静脉注射;③茵栀黄注射液5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30ml静滴,每天1次,并补足液体;家长同意者,加5%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800~1 000mg/kg;或加10%白蛋白1g/kg;或加白蛋白与IVIG合用。两组病例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浓度降至136.8μmol/L为治愈。全部病例临床治愈。
1.4 统计方法 计量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入院时总胆红素浓度的比较 从表1所示,两组各时段总胆红素浓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其中重度黄疸(总胆红素&>340μmol/L)者,A组5例(6.33%),B组10例(14.93%)。
表1 两组入院时总胆红素浓度比较(略)
2.2 两组入院时静脉血血红蛋白比较 从表2所示,两组各时段患儿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
3 讨论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由于母婴ABO血型不合,母体受到胎儿细胞抗原的刺激而发生同族免疫反应,产生对应于胎儿红细胞抗原的IgG血型抗体,该IgG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在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上的对应抗原结合,通过补体的参与,使胎儿红细胞受损,以致出现新生儿ABO溶血病。血清免疫三项抗体检测是早期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其中单项直接抗人球蛋白抗体试验或释放抗体试验阳性均可确诊,而释放抗体试验阳性最具诊断意义,是直接反映特异致敏红细胞状况。本组资料146例中,A组79例直接抗人球蛋白抗体试验阳性(54.11%);B组67例三项抗体试验阳性(45.89%),B组临床黄疸、贫血症状较A组重,两组患儿入院时各时段总胆红素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度黄疸发生率达14.93%(10/67)。两组入院时血红蛋白的测定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可能与B组三项抗体中的释放抗体为其母亲受到胎儿细胞抗原刺激后产生特异抗子红细胞抗A或抗B血型抗体其特异性高,与胎儿红细胞A或B抗原位点多,从而免疫反应重有关。A组直接抗人球蛋白抗体试验单项阳性是检出子红细胞不完全抗体,此抗体与O型母亲在孕前接受某些具有A、B血型物质刺激(如肠道寄生虫感染、注射伤寒疫苗、破伤风或白喉类毒素等),机体已产生IgG抗A、抗B抗体,与胎儿红细胞A或B抗原结合亦可引起免疫溶血。但此抗体在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后被血型物质中和及组织细胞吸附使部分抗体中和,胎儿红细胞A或B抗原位点少,仅为成人1/4,其临床免疫反应较轻。因此,黄疸、贫血程度较B组轻。
表2 两组血红蛋白比较(略)
综上所述,新生儿ABO溶血病的血清免疫抗体检测结果(除能早期明确诊断外),抗体三项阳性者的黄疸贫血症状与直接抗人球蛋白抗体试验单项阳性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因此,ABO溶血病的血清免疫抗体检测对早期诊断、 评估疾病程度、选择治疗方案有其特殊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锡千,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6-138.
[2] 魏克伦,陈克正.新生儿临床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