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梅,何晓英,陈娟,马敏 何晓英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护理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常引起多种而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为了有效的控制血压,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的治疗知识,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治疗效果。现将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诊治老年性高血压患者332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中,符合高血压诊断的332例,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67岁。其中男311例,女21例。经过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患者血压控制良好。
2 护 理
2.1 饮食护理 饮食习惯与高血压有着密切关系。老年人基础代谢下降,胃肠功能减退,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控制饮食做到“三定、三高、三低和两戒”。三定即定时、定量、定质;三高即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高维生素;三低即低脂肪、低热量、低盐;两戒即戒烟、戒酒。多食蛋白多的豆类、蔬菜和水果,以补充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少量多餐,进食易消化和清淡的食物。限制食盐量为3~5g/d。
2.2 适当运动 高血压患者按年龄及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运动,运动时要注意运动的强度、时间及频率。运动的强度应根据患者的心率(最大心率等于170-年龄,为安全起见,用最大心率的70%以下作为运动的指导[1])及运动时血压变化和病人的自觉症状来调整运动量。运动的频率可采用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也可以每周3~6次,根据患者个人健康、年龄、喜好等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同时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新陈代谢,达到控制体重,增强机体免疫抵抗力。
2.3 用药护理 药物治疗是老年性高血压的主要手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规范治疗是关键。主要为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而针对老年患者心血管调节功能减退,尽可能选用口服药。从小剂量开始,遵医嘱调整用药剂量,不可自行增减或撤换药物,高血压患者几乎都要长期服用维持量,如服药后出现恶心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嘱患者平卧,并取头低脚高位增加脑部血流量。同时老年患者服药后不宜站立过久,长时间站立会使腿部血管紧张,血液淤积在下肢,导致晕厥,如服药后出现副作用应立即报告医师,调整用药。对一些可引起心、脑、肾损害的药物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心、肾功能等。由于老年患者几乎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记忆减退,可将所服药名、剂量、用法写在卡片上随身携带。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并定时监测记录,定期复诊。
2.4 心理护理
2.4.1 心理疏导 老年性高血压患者一般有着病程长,见效慢,反复发作的特点,长期疾病的折磨,多数患者经常出现激动、焦虑、紧张、抑郁和情绪波动的心理。而情绪波动、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对待患者要耐心、亲切、和蔼,使其患者感觉到在家一样。可根据患者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保证一切治疗的前提。针对患者住院时间长,子女因工作忙陪伴时间少,活动范围小等特点,对待患者要有耐心、细心、不厌其烦,保护患者自尊心,使其感觉到被重视、受人尊敬,耐心倾听其心声给予充分的同情及理解,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护理人员应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沟通过程中应注意表情、姿势、语言的柔和性及与患者的距离。
2.4.3 保持乐观的情绪 使患者了解情绪对高血压的影响,长期抑郁或者情绪激动可使交感—肾上腺素活性增加,血压升高,因此要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控制,减轻压力,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等不良刺激,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性格特征及社会心理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对于情绪激动的患者指导做好亲属的工作,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已缓解焦虑、紧张、情绪波动等不良刺激,主动维护患者心理平衡,有利于排除心中矛盾[2]。
3 体 会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常常引起心、脑、肾、眼等器官并发症,是中风、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常见疾病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与药物治疗具有同等重要。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正确指导老年性高血压患者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保持心理平衡,科学合理用药。教会患者自我心理调适,帮助指导其建立健全的人格与正常情绪反应,生活规律,以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蔡中敏.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实用护理杂志,2003,16(1):6.
[2] 邓爱英,樊 庆,许琦丽.心肌梗塞的护理[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5,10(1):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