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肿瘤;瘀;热;病机;证治
瘀热是由瘀血和火热相互搏结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致病因素。由于瘀血和火热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病理因素,故瘀热相搏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病理状态,亦是导致恶性肿瘤发展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现就瘀热与恶性肿瘤相关性及其证治作一探讨。
1 瘀热的形成
1.1 瘀血与恶性肿瘤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感受外邪、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常致气滞、痰阻、寒凝、热结等均可使血液运行失其常度,形成瘀血。瘀血一旦形成,又可成为致病因素,导致多种病变,恶性肿瘤即是其一。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云:“瘀血在脏腑经络之间,则结为癥瘕。”王清任认为:“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均指出癥瘕、结块的形成与瘀血有关。徐灵胎在《医学十二种》中明确指出:“噎膈之症,必有瘀也”;王肯堂亦认为:“食物下咽,屈曲自膈而下,梗涩作微痛,多是瘀血”,并指出“以代抵挡丸行之”。以上记载均说明本病与瘀血密切相关。征之临床,胃癌患者常见疼痛,痛处固定,夜间较剧,肿块固定不移,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唇舌青紫等症,符合中医血瘀证的征象。周氏[1]对107例胃癌患者的舌象进行了观察,发现胃癌患者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者占58.9%,而且紫舌阳性率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Ⅳ期胃癌患者的紫舌阳性率高达60%,Ⅱ、Ⅲ期也超过50%;胃癌患者的舌象变化与高凝状态有密切的关系,63例舌质紫黯者4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Ⅲ、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纤溶总活力、因子Ⅷ相关抗原)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44例非舌质紫黯者3项血凝指标有显著差异,舌质紫黯者与非舌质紫黯者比较,2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Ⅲ、纤溶总活力)也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从客观上验证了血瘀是恶性肿瘤的病理机制之一。
1.2 火热与恶性肿瘤
火热是常见的致病之邪,除了指自然界中温热之气过极外,还可由机体自生。如外感六淫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皆可化热化火,此即刘完素所云“六气皆从火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亦可化火;痰浊、瘀血、食积、虫积久郁体内亦皆可化热生火。阴津不足,可生虚火。火热之邪蕴于体内,客于血肉,壅聚不散,可发为肿瘤,或灼津成痰,炼血为瘀,痰浊瘀血与其他病理因素日久搏结成块,形成肿瘤。宋代《咽喉脉证通论》论喉菌云:“此证因食膏粱炙煿厚味过多,热毒积郁心脾二经,上蒸于喉,结成如菌。”赵献可《医贯》云:“论噎膈丹溪谓得七情六淫,遂有火热炎上之化。”指出噎膈的产生与火热有关。《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指出,耳痔、耳蕈、耳挺三症“俱由肝经怒火、肾经相火、胃经积火凝结而成”;“舌疳”由“心脾毒火”所致;“失荣”由“忧思恚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上述记载均指出恶性肿瘤的发生与火热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肿瘤的机械压迫,致使脏器的管腔、血脉受压或梗阻,造成脏器功能失调及气血循环障碍,则易发生感染。同时,晚期肿瘤组织坏死、液化、溃烂而伴发炎症。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被机体吸收等均可致患者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属于中医火热征象。
1.3 瘀血与火热相互搏结形成瘀热
瘀血与火热作为恶性肿瘤中的两大病理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火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导致血瘀:①热壅气滞,气不行血而致瘀血;②热伤阴津,无水行舟而致血瘀;③热灼血络,脉络损伤或热迫血行致血溢脉外,而成瘀血。同时,瘀血亦可化热,如《灵枢·痈疽》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瘀血不断化热,可进一步加重火热的程度,如张石顽所说:“瘀积发热转增上炎之势。”瘀血与火热相互搏结,相互杂糅,即形成一种新的致病因素——瘀热。
2 瘀热促进了恶性肿瘤的发展
2.1 瘀热使恶性肿瘤更加胶固难解
瘀热相互搏结以后,作为新的致病因素,既具有瘀血与火热的特点,又具备新的特征。瘀血为有形之物,火热为无形之邪,无形之火热以有形之瘀血作为依附,并相互搏结,则邪热稽留不退,瘀血久踞不散,较之单纯的火热与瘀血治疗更为困难,即柳宝诒《温热逢源》中所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胶固。”此外,瘀与热又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瘀不断地化火生热,助长火势;热亦不断地煎灼血块,使之更加牢固,并不断有新的瘀血生成,新瘀旧血层层包裹,不断累积;如此则形成恶性循环,使肿瘤更加胶固难解,并不断生长恶化。临床实践中亦发现在恶性肿瘤进展期往往出现瘀热相结的证候。
2.2 瘀热促进了恶性肿瘤的转移和全身多脏器衰竭
如前所述,瘀热兼具了瘀血和火热各自的特性。火热为阳邪,其性动越不居;瘀血为阴邪,其性凝着胶固。瘀热得火热动越之性,故能攻窜散漫,变动不居,随血流行,无处不到;又得瘀血凝着之性,故能停着在脏腑经络,因“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故瘀热在随血流行的过程中,易于停滞在机体的虚损之处,并在此处灼津成痰,滞血为瘀,腐化蕴毒,痰浊瘀血毒邪层层相因,相互搏结,不断生长壮大,形成新的肿瘤灶。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血液的高粘、高凝状态与肿瘤转移呈正相关,这与中医认识相一致。此外,由于瘀热的攻窜散漫之性,可随血流行,到达全身各脏腑经络,故又可造成全身多脏腑、多经脉的损害。临床上亦可见到恶性肿瘤患者除了肿瘤灶所在部位的病变外,还可伴有全身多脏器的衰竭。
2.3 瘀热可进一步伤正助邪
瘀热阻于脉络,可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或因灼伤脉络而导致出血,如唐容川《血证论》中所说:“经隧之中,既有瘀血居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瘀热还因具有火热的性质而易伤津耗气。此外,由于瘀热相互搏结而导致的全身多脏腑多经脉的广泛损害,使得多脏气化功能失常,气血生成障碍。上述诸因均可导致气血的进一步亏虚。
在恶性肿瘤中,除了瘀热外,还存在痰、毒等属于邪实的病理因素。瘀热的存在亦可加重上述病理因素。痰的生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有关,瘀热攻窜散漫,随血流行,可导致全身多脏的损害,损及肺则水道不通,损及脾则水湿不运,损及肾则气化不行,任一环节出现障碍,都可以导致痰的生成。此外,瘀热阻滞气机,则气不布津而成痰,火热灼烁津液,则津液稠浊而成痰。这些均说明痰的生成与瘀热密切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痰瘀热等病理因素长期蓄积体内,又可滋生癌毒;同时,癌毒亦可进一步损伤脏腑功能,生痰、助瘀、酿热,各种病理之间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使病情不断发展恶化。
3 恶性肿瘤瘀热证的证治特点
3.1 证候特点
有诸内必形诸外,瘀热证具有瘀血和火热的病理特征,则其临床表现也当具有瘀血和火热的征象。瘀血征象可表现为局部疼痛,痛如针刺,痛处不移,或扪及肿块,肌肤甲错,面色黯黑,口唇及眼周紫黑。火热征象表现为体温升高,或体温无明显升高,而以烘热、潮热、烦热等自觉症状为主。舌脉可表现为舌质黯红或红绛,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青筋暴露,舌苔黄或焦黄,脉象细数或沉实或涩。瘀热阻络或灼伤脉络还可表现为出血,血色黯红或深紫,或鲜血与紫黯血块混杂,或见肌肤外发瘀点瘀斑。瘀热扰心尚可见有神志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宁,甚或神昏谵语。
此外,对于瘀热证的辨识还可以参考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如微循环检测、血液流变学检查、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粘附试验等,主要表现为血液的“凝、粘、聚、浓”等特点。
3.2 治疗
3.2.1 凉血散瘀为主要治法
因本证的病机是瘀血与火热相互搏结,治疗上若单用清热凉血往往会有凉遏冰伏之弊,加重瘀血阻滞;若单纯活血化瘀又难以清解火热。故针对本证病机,当清热凉血与活血散瘀同用,使热清则不致煎熬血液,瘀散则热无所依附。应用凉血散瘀法治疗本证古亦有之。张仲景《伤寒论》指出,治疗“瘀热在里”的“蓄血证”应用桃核承气汤和抵当汤。方中桃仁、桂枝及水蛭、虻虫均为活血逐瘀之品;大黄清热凉血逐瘀。两方均采用活血逐瘀与清热凉血相配的方法。孙思邈指出,“热与血结”形成的“蓄血”、“瘀血”应以凉血散瘀之代表方犀角地黄汤治之。
对于恶性肿瘤,凉血散瘀可以缩小瘤灶,减轻其胶固之势;防止肿瘤转移;改善全身各脏器的功能以及减轻临床症状等。
现代研究表明,凉血散瘀的中药丹参、牡丹皮、赤芍等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粘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多途径而具有抗肿瘤及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许氏等[2]的研究亦显示,凉血逐瘀的桃核承气汤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增强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3.2.2 辨病辨证,多法合用
恶性肿瘤是多种致病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形成的,其病情复杂,病机亦不止瘀热相搏一端。正气亏虚、痰凝湿聚、癌毒内蕴、气机郁滞等多种因素参与了其发生发展,所以,对恶性肿瘤这种多因素复合致病的复杂疾病,运用单一治法难免顾此失彼,应针对其复杂病机,立足辨证,结合辨病,适当配合应用扶正培本、祛痰散结、理气解郁、抗癌解毒等治法,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4 结语
恶性肿瘤是临床上的难治病之一。笔者认为,瘀热搏结是其存在的病理机制之一,并促进了恶性肿瘤的恶化与转移,凉血散瘀是针对瘀热搏结的对证之法,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但本文仅是一理论探讨,今后尚有待于开展一系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来验证凉血散瘀法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并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 周阿高.胃肿瘤患者4项观察指标相关性探讨[J].浙江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6):327-329.
[2] 许洪霞,王雅贤,许艳霞.桃核承气汤对荷瘤小鼠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6,23(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