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诊疗仪对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重建的临床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718 日期:2025-08-19 来源:论文网

       作者:刘海燕,张士表,王秀兰

【关键词】 针灸疗法;生物反馈电刺激诊疗仪;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

目前,子宫广泛性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是早期宫颈癌的常用治疗方法。由于手术切除范围广,膀胱输尿管周围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损伤,往往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对膀胱充盈的敏感性降低或丧失,自主排尿受到影响。据国内报道,约有30%的患者出现宫颈癌术后尿潴留,需较长时间留置导尿管,膀胱的功能恢复缓慢,无论从经济上或心理上给患者带来沉重负担[1]。因此,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成为围手术期所关注的问题。笔者应用针刺八髎穴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诊疗仪重建宫颈癌术后患者的膀胱功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4年10月-2008年2月期间,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1995年修订的宫颈癌临床分期标准,诊断为Ⅰb~Ⅱa的子宫颈癌而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加腹膜外盆腔淋巴清扫术后的患者121例,年龄在30~65岁之间,平均46岁。其中鳞癌97例,腺癌24例。排除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手术顺序,用单盲法随机分为针刺组、反馈组、联合组与对照组。4组患者在病情、年龄、体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各治疗组均于术后第3日开始治疗,疗程同为12 d。3个治疗组均在对照组治疗同时加用相应疗法,且均于术后第7日开始尿管定时开放,每2~3 h进行1次,2 d后给患者排空膀胱后撤尿管,嘱患者正常饮水,4 h后嘱患者自主排尿,测残余尿量,当残余尿>100 mL重新放置尿管,继续治疗。

  针刺组:患者取侧卧位,用2寸“华佗牌”针灸针直刺入双侧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约1~1.5寸,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

  反馈组:采用盆腔生物反馈电刺激诊疗仪(Laborie公司提供,型号:SA9800)进行治疗。患者排空大小便后取侧卧位,嘱患者安静,充分适应环境,做到彻底放松。常规应用生理盐水消毒肛周,将电极用石蜡油润滑后轻轻插入肛门,接通导线,给予生物电刺激,采用频率20 Hz,根据患者感觉设定电流40~75 mA,每次治疗时间30 min,每日1次。

  联合组:针刺八髎穴,同时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诊疗仪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同前2组。

  对照组:给予宫颈癌术后抗炎及会阴、尿道口的常规护理。

  3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术后第9日残余尿量测定:患者术后第9日撤尿管4 h后自主排尿,行B超检查膀胱内残余尿量。②比较4组术后15 d残余尿量及尿潴留的发生率:尿潴留诊断标准采用FIGO 1995年修订的子宫颈癌的诊断标准,尿潴留是指术后14 d以上仍不能自行排尿或虽能自行排尿但残余尿量>100 mL[2]。

  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临床资料汇总后,由统计学专业人员分析处理,依据不同的研究资料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用SPSS软件处理。

  5 结果

  5.1 各组术后自主排尿后残余尿量比较

  术后9 d首次自主排尿后,各组残余尿量经方差分析,F=15.84,P<0.01,总体比较各组有差异。又经均数间两两比较SNK-q检验(Student-Newman-Keuls法),联合组与各组比较, P<0.01;针刺组与反馈组比较,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反馈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详见表1。
  
  术后15 d各组残余尿量经方差分析,F=45.90,P<0.01,总体比较各组有差异。又经均数间两两比较SNK-q检验(Student-Newman-Keuls法),联合组与各组比较,P<0.01;针刺组与反馈组比较,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反馈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详见表1。表1 各组患者自主排尿后不同时点残余尿量比较(略——注:与其他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5.2 各组术后15 d尿潴留发生率比较

  联合组35例,发生尿潴留2例,发生率5.71%;针刺组31例,发生尿潴留7例,发生率29.17%;反馈组30例,发生尿潴留6例,发生率25.00%;对照组25例,发生尿潴留9例,发生率56.25%。经多个样本率行比较,χ2=42.75,P<0.01,又经率的两两比较(多重比较,Scheffe法)显示,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反馈组有1例出现轻度腹泻,2 d后自行消失;2组患者均无明显晕针、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

  6 讨论

  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宫颈癌患者容易发生尿潴留的原因在于手术切除范围广,膀胱失去子宫附件、韧带及盆腔结缔组织、阴道上端组织等的支撑,且广泛的剥离造成盆腔部分神经丛损伤,影响了神经传导和血供[3],使膀胱感觉降低,引起膀胱功能障碍,逼尿肌反射差而出现尿潴留。术后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留置导尿管,加之术后患者抵抗力降低,易继发尿路感染,会延缓膀胱功能的恢复。因此,术后预防尿路感染的同时还应尽早恢复膀胱的功能。

  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障碍一般属中医学“癃闭”范畴,其发病机理主要是手术创伤使冲任及脉络受损,致气血亏虚,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开阖失司,以致小便不畅。八髎属膀胱经腧穴,具有调节膀胱气化功能;穴位解剖位置为骶骨神经八孔,所传出的神经,内支配子宫、膀胱、直肠等盆腔脏器,外分布于前后二阴,针刺八髎可刺激骶神经根传出及传入神经纤维,引起逼尿肌及膀胱内括约肌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运动,促进二者协调运动,完成排尿反射[4]。

  生物反馈电刺激诊疗仪是一种盆底康复治疗方法,通过电刺激激发一个被动收缩,使盆底肌肉有节律的收缩和放松,使之得到被动锻炼,同时提高盆底肌肉的静息张力,刺激尿道括约肌收缩,进行盆底肌收缩和舒张训练,使患者恢复盆底肌肉群协调舒缩的功能,通过神经回路进一步增强尿道括约肌收缩、加强尿控能力。

  本观察结果显示,联合应用针刺及生物反馈电刺激诊疗仪能促进盆底神经传导恢复和神经网络重建,兴奋神经、肌肉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盆底肌肉的功能,使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得到尽快的恢复,提高患者术后膀胱充盈的敏感性,加强尿道括约肌的作用,能明显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率,缩短尿管留置天数,尽快恢复膀胱功能,促进自主排尿,重建宫颈癌术后的膀胱功能。

参考文献


 [1] 周硕艳,谷红辉,谌永颜.宫颈癌术后尿潴留防治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7,21(1):20-21.

  [2] 于巧萍,余建芬,卢惠珍.宫颈癌根治术后留置导尿管拔除时机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9):1067-1068.

  [3] 白永旗,唐光明,孙存琼.宫颈癌患者广泛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85.

  [4] 张保朝.电针治疗神经原性排尿障碍40例[J].中国针灸,2003,23(6):34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