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与孕三烯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9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随访资料,比较术后应用米非司酮与孕三烯酮辅助治疗的复发率和副反应发生率。结果:米非司酮组、孕三烯酮组复发率分别为12.5%、10%,较单纯手术治疗的复发率33.3%明显降低,两组间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米非司酮组副反应发生率为15.6%,显著低于孕三烯酮组的73.3.%(P&<0.01%)。结论:米非司酮、孕三烯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术后治疗能显著降低内异症的复发。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米非司酮; 孕三烯酮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 etriosis,EMs)严重影响了中青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当然腹腔镜保守(保留生育功能)或半保守(保留卵巢功能)手术是EMs首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不能清除所有的病灶,术后复发率较高,如何减少患者术后复发是目前学者探讨的重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4月对92例中重度EMs患者在腹腔镜保守或半保守治疗术后分别应用米非司酮、孕三烯酮辅助药物治疗及未用药组,对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在我院行腹腔镜保守或半保守手术并经病理确诊,按美国生殖学会(AFS)修订的分类标准,( RAFS)分期为ⅢⅣ期,EMS[1](包括卵巢内异囊肿)共92例。
1.2 研究方法
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术后使用米非司酮组32例,术后使用孕三烯酮组30例,术后未用药物巩固治疗的对照组30例。3组患者年龄、体重、孕产次、病程、分期差异、手术方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前半年未服用激素类药物,肝肾功能正常,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表1 各观察组的一般资料
1.3 术后药物治疗
孕三烯酮组于术后1周开始用药,2.5mg口服每周2次,连续6个月,米非司酮组术后1周开始用药,每日1次,每次12.5mg,连续6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无症状且未发现盆腔肿物为缓解,仍有原症状,但程度减轻,体检无阳性体征,未发现盆腔肿物为改善,B超再次发现盆腔内囊肿或再次出现周期性、进行性加重的下腹痛为复发。
1.5 观察项目
用药6个月期间,每月复诊1次,停药后1年内,每3个月复诊1次,了解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体重增加、痤疮、潮热、不规则阴道出血、盗汗、阴道干涩、肝功能损害、关节酸痛等。
2 结果
2.1 疗效
米非司酮组与孕三烯酮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米非司酮组复发4例,其中1例在术后1年内复发(在停药后)2例在术后1~3年内复发,1例在3年后复发。孕三烯酮组复发3例,其中1例在术后1年内复发(停药后),1例在术后1~3年内复发,1例在3年后复发。未用药组复发10例,其中1年内复发3例,4例在1~3年内复发,3例在3年后复发,3组疗效见表2。表2 3组术后疗效比较
2.2 副反应
米非司酮组(32例)用药期间,服药早期出现轻微恶心1例(3.1%),2周后症状消失,轻微阴道分泌物减少1例(3.1%),停药后均恢复正常;肝酶轻度升高3例(9.4%),合计发生不良反应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孕三烯酮组(30例)点滴阴道出血3例;痤疮5例;体重增加1例;阴道干涩1例;潮热、盗汗1例;肝功能损害10例,为肝酶显著升高,停药及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关节酸痛1例,合计不良反应2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米非司酮组发生不良反应少而轻。表3 两组副反应比较
3 讨论
EMs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 etriosi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虽为良性病,却有着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根治须切除双侧卵巢。但该病主要发生在生育年龄妇女,要求保留卵巢功能,甚至生育能力,而多行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及半保守性手术,但容易复发。术后辅助药物治疗能消除残余小病灶,明显降低复发率,因此腹腔镜保守性手术联合药物是治疗EMs的有效手段。
孕三烯酮为非饱和的19去甲睾酮的衍生物,具有抗孕激素和抗雌激素的作用,并具有弱的雌激素活性,但在体内则抗雌激素,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使LH和FSH下降进一步抑制卵巢功能,减少雌孕激素的合成,从而控制异位病灶的生长。其次可与血液中的雌激素结合蛋白的结合,使体内游离雌激素水平上升,直接抑制子宫内膜细胞受体,发挥抗孕激素和抗雌激素的作用,导致异位病灶萎缩甚至吸收。主要副作用是肝功能受损,常需辅助肝功治疗方能坚持用药[3]。
米非司酮是作用于宫体水平的抗孕酮的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下调其性激素ER.PR含量,阻断内膜对雌孕激素的反应性,阻断孕酮的作用[2],抑制卵巢功能,使异位的内膜萎缩,对肝脏的损害较孕三烯酮低[3],也不引起雄激素效应和更年期症状。但近年有文献报道,米非司酮短期运用有引起子宫内膜异常增生[4]和导致经期大出血[5]的副作用。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采用根治性半根治性及保守治疗,根治性是采用手术切除子宫及卵巢,使孕激素、雌激素降至绝经期水平失去对异位病灶的周期性刺激,达到根治的目的。但根治术后患者丧失生育能力,出现更年期综合征,仅适用于重症且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半根治术仅切除肉眼可见病灶,术后在体内雌激素刺激下,未清除的病灶可复发,故常需辅以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常引起肝脏损伤、绝经期症状、骨质疏松、体重增加等副作用。本资料显示米非司酮、孕三烯酮均能显著降低内异症手术后复发率,而米非司酮副反应小而轻,值得关注。孕三烯酮对肝功能损害重,副反应多,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Revised 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 Classification of enom etriosis 1985. Fertil Steril,1985,43(3):351~352.
2 江静,吴瑞芳,王振海,等.米非司酮对离体异位与在位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的影响.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4):218~221.
3 曹云桂,朱莉华,李莉,等.米非司酮与孕三烯酮用于腹腔镜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的临床对比.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3):3204~3206.
4 李梅,赵春艳,田蓉.米非司酮短期应用致子宫内膜异常增生1例.武警医学,2007,18(04):290.
5 杨惠林.米非司酮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致经期大出血1例.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1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