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志梅 秦玉瀚 马秀银 李薇 孙丽 郭琼楠
【摘要】 目的 急性脑血管病多造成肢体瘫痪,致残率高,早期给予康复干预,可减少功能障碍。方法 按WHO标准诊断的急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药物治疗。治疗组对于生命体征已平稳患者,应用CRIA型低中频脉冲治疗仪,通过21个输出设置对瘫痪肢体采用不同程度进行康复干预。结果 治疗组肢体功能得到了显著提高,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脑卒中应用低中频脉冲实行早期康复干预可减少功能障碍的遗留,提高卒中人群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肢体瘫痪;CRIA型低中频脉冲康复仪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70%~80%的脑卒中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和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回归社会的信心。因此,脑卒中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选择性的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尤其重要,应用低中频脉冲刺激可以促使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11~200805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选3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150例,治疗组:药物+运动功能训练+脉冲康复;对照组:药物+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男116例,女34例,年龄40~72岁,平均56岁。病程4h~42d,平均21.08d。其中脑梗死143例,脑出血5例,混合性卒中2例。对照组:男112例,女38例,年龄46~70岁,平均58岁。病程1d~28d,平均14d。其中脑梗死143例,脑出血4例,混合性卒中3例。
1.2 病例筛选标准 (1) 2组病人均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2)均有偏瘫,无智能障碍,检查合作。(3)脑梗死病人在入院后生命体征平稳时进行,脑出血病人在出血灶趋近吸收状态进行。
1.3 方法 经神经功能评定后,2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低中频脉冲经皮刺激康复仪和运动功能训练。低中频脉冲治疗采用北京宝润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CRIA型电脑康复治疗仪,本产品使用时先连接电源线,将电极线与电极连接好,将纱布均匀浸湿后附在电极片上,置于瘫痪肢体相应部位,用专用绷带固定好,有21种输出电流的波形参数处方可供选择应用。将设定时间、治疗强度以及不同频率的方波、正弦波、指数波、锯齿波、梯形波和三角波波形通过芯片产生的脉冲信号经过功率放大后,连接电极片作用于人体的瘫痪部位,根据不同深度的肌肉群和不同的感觉程度选择低或中频处方。频率值越大,刺激程度越深。每部位1~2次/d。10~15min。可连续应用10~30d。在应用脉冲刺激治疗的过程中,配合运动功能训练效果更好。(1)采用良肢位摆放和床上训练,维持关节活动范围。(2)桥式运动。(3)起坐和坐位平衡训练。(4)立位重心转移训练。(5)步态训练;包括行走稳定性和灵活性训练。少量多次,防止足内翻和尖足畸形。
1.3 评定方法 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测法;ADL评定采用改良指数Modified Berthel Index,MBI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评定。
2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治疗后低中频脉冲治疗组患者患侧肢体的FMA和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表1 2组治疗前后FMA和MBI评分对照表注:2组比较:治疗前P&>0.05; 治疗后P&<0.01
3 讨论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促使瘫痪的肢体在最大限度上恢复功能,脑卒中早期在生命体征平稳的状态下,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尤为重要。常规药物治疗仅在于挽救坏死灶周围未完全破坏的脑细胞,但已坏死的脑细胞不能再生,通过低中频脉冲干预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路促使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本体运动皮肤感觉的冲动输入,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反复的动作实践可导致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动作定型”完成,防止肌肉萎缩,提高肢体肌力。配合肢体功能训练预防肌肉痉挛、关节僵直。通过实践证明,急性脑卒中偏瘫早期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肢体功能训练,配合低中频脉冲经皮刺激的方法效果优于对照组,有效的降低了病人的致残率,提高了生活能力,对急性脑卒中瘫痪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的帮助。应提倡尽早实施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综合性康复治疗,低中频脉冲的方便,易操作性,有效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