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将74例患者随即分为2组,治疗组37例,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照组37例,用西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具有症状缓解快、疗程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较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虽进行性发展,最终出现关节畸形,伴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或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优势,笔者从200304~200809共观察74例RA患者,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1]。
1.2 病例来源 所选74例为门诊及住院病人,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女44例;年龄22~60岁,平均46.2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3.2年。对甲氨蝶呤或(和)扶他林过敏者不列入观察对象。
1.3 分组情况 将74例患者随即分为2组,治疗组37例,对照组3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10mg每周一次饭后即服)和扶他林片(25mg,2次/d,饭后即服)。治疗组除使用上述药物外,结合重要治疗,中西分型论治:(1)肾阳亏虚、寒湿痹阻型,症见:关节疼痛,肿胀,僵硬不红,遇寒痛剧,得热痛减,黄芪30g,炒薏苡仁30g,川续断30g,骨碎补30g,五加皮15 g,防己10 g,寻骨风15 g,青风藤15 g,当归12 g,红花10 g,独活10 g,川牛膝15 g,元胡20 g,甘草6 g;(2)肾阴不足,湿热化燥型,症见:关节肿胀,痛处喜凉,伴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噪,舌暗红少苔,脉细数。治细数。治以益气滋阴,祛湿通络。自拟尪痹2号:黄芪30 g,生薏苡仁30 g,生地15 g,知母20 g,石斛20 g,桑寄生30 g,川牛膝15 g,五加皮15 g,秦艽20 g,寻骨风30 g,当归12 g,红花10 g,元胡20 g,甘草6 g;(3)湿热雍盛、瘀血阻滞型,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午后发热,关节僵硬,口渴不欲饮,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苔黄腻,脉滑数。自拟尪痹3号:金银花10 g,蒲公英10 g,白花蛇舌草15 g,连翘10 g,水牛角丝15 g,车前草15 g,五加皮15 g,防己10 g,茯苓皮12 g,青风藤12 g,寻骨风30 g,川牛膝15 g,木瓜15 g,当归12 g,红花10 g,甘草6 g,加减:手关节痛者加桂枝、桑枝:肩臂痛者加天仙藤、姜黄:颈项僵硬疼痛者加葛根、金毛狗脊;脊背疼痛者加乌蛇、蜈蚣;下肢痛者加木瓜;关节变形者加全虫、蜈蚣、炒穿山甲;肿痛者加赤小豆;伴发热加水牛角丝、丹皮、生石膏。2组均以15d为一个观察周期,共观察6个星期。
1.5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关节疼痛指数,晨僵时间,压痛分级,肿胀分级,关节活动度分级,血常规,ESR,CRP,RF,肝肾功能,X线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8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昆明会议修订的疗效评定标准[2]。
1.7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应用SPSS 12.0,采用χ2检验方法。
2 结果
2.1 2组治疗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2组起效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2组起效时间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3。
表3 2组不良反应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RA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属中医尪痹范畴。中西医结合治疗RA可以迅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阻止发生不可逆的骨改变,保护关节、肌肉功能,降低关节畸形,临床若可见WBC减少者可给予叶酸片(5mg , 3次/d 口服,服用甲氨蝶呤当天停服叶酸片),转氨酶升高者给予干泰安片(0.1g,3次/d 口服),肾功能异常主要表现在尿素氮轻度升高,不影响甲氨蝶呤的使用。疗效比较主要表现在:晨僵时间缩短,疼痛程度缓解,压痛减轻,肿胀减轻,关节活动度增加,X线表现好转。中西医结合治疗RA标本兼顾,并可相互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
1] 李文敬,孙希志,曹导源,等.实用风湿病学[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41.
[2] 周翠英,孙素平,傅新利.风湿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