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8948 日期:2025-07-13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148例老年血液透析诱导期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76例,对照组72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配合治疗程度,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配合治疗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老年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提高配合治疗程度。
【关键词】 老年血液透析 诱导期 焦虑 抑郁 配合治疗程度
  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是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病发展到肾脏衰竭阶段的共同临床综合征[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日益增多,进入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老年患者占总透析患者的比例逐年上升。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而老年患者原发病复杂,各脏器功能逐渐衰竭,病程长,不可治愈,并发症不能有效控制,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开支大,血液透析必须进行各种有创操作等,使老年患者在血液透析诱导期对血液透析这一治疗心存恐惧害怕,一时难以接受,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应。国外研究表明,采取针对性的临床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健康恢复起积极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对76例老年血液透析诱导期的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1月至2010年7月期间本院的老年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无精神障碍,无聋哑,有正常的语言交流能力且年龄≥60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76例,对照组72例,干预组平均年龄66.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5.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文化程度、尿素氮(30.6±10.7)mmol/L、血肌酐(865.4±205.7)u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18.8±8.9)ml/min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环境,血管通路的建立在血液透析诱导期均采用股静脉或颈静脉留置单针双腔管置管方式,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处于血液透析诱导期,采用多次短时血液透析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按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和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患者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心理评估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心理测验法与量表评定法[2],还应进行病史评估、症状评估和实验室评估,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心理素质、婚姻状况等找出焦虑、抑郁存在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1.2.2一般性心理支持 以耐心、热情的态度和精湛熟练的技术,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及家属获得信任和安全感,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血液透析的目的、方法、意义,透前、透中、透后的注意事项,预后等,打消患者不必要的顾虑,使患者对血液透析做到心中有数,逐渐接受血液透析这一现实,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1.2.3个体化健康教育 有些患者对血液透析这一治疗的认识可能是灾难性的,如“做了血液透析后就要经常做,又不能断根,倒不如死了免得受折磨”,“年龄这么大了,却得了这种病,是老天爷的惩罚”。灾难性的信念伴随着对疾病的过度担心和随之而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是对疾病的不良应对方式。
我们应用认知行为理论,帮助患者和亲属正确认识血液透析,解释血液透析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让患者自己认识和找出不良想法和行为,充分了解应激、情绪、症状三者之间的关系,辅导他们进行自我心身调养,从而改变已根深蒂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使其向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
  1.2.4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应激时从家庭、朋友和同事等处获得物质和精神支持[3]。由于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病程长,又和饮食运动等日常行为息息相关,因而获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帮助尤为重要。与患者家属沟通,让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动员家属以乐观的态度,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来感染患者,提高其心理应对水平;动员患者家属多给予体谅和尊重,在生活上细心照料,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心情愉快,体会到家的温暖,增强信心。预先安排好陪护,解除一切后顾之忧,否则患者易陷入焦虑、抑郁、烦躁的心境中。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明显改善这些不良情况。
  1.2.5患者互助治疗,同伴教育熟悉环境后,对患者进行集中宣教,组织血透前后不同时期的患者交流谈心,现身说教,同伴教育,以打消不必要的顾虑,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    1.3评价方法 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且对两组患者配合治疗程度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干预组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配合治疗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3.1心理干预对老年血液透析诱导期的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老年血液透析诱导期的患者,身心承受着不同于一般人的压力和痛苦,由于疾病的折磨,心理状况较为复杂,极易产生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等负性情绪。终末期肾病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对老年患者而言,治疗的目的不仅是延续生命,更要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达到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最佳状态。本研究显示,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老年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老年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在心理干预前后SAS、SDS的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
  3.2心理干预有助于患者更加配合血液透析这一治疗措施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逐渐重视心理支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影响,不良情绪将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治疗的配合。焦虑、抑郁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反应,是个体对所面临的潜在威胁而产生的一种复杂、消极的心理应激反应,并通过一定的生物学机制影响个体的生理平衡。终末期肾病对患者来说是一个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患者易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严重影响到治疗的配合。研究显示,两组患者配合治疗程度经x2检验,干预组比对照组更配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4 小结
  心理干预对老年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的焦虑、抑郁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本研究心理干预组结合患者的心理动态,个体化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在保证治疗护理的前提下,应用丰富的心理知识和技术,良好的语言沟通,解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的心理困扰,使老年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在积极的心态下配合治疗,安全度过诱导期,顺利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
参 考 文 献
[1]孔祥萍.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与健康信念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
[2]张理义,严进.临床心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76.
[3]廖少玲,文若兰.心理社会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4:30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