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侧俯卧位 头位难产 剖宫产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病历中,活跃期延缓或阻滞,胎头下降延缓或阻滞,胎方位不正、经变换体位处理者110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头位难产产妇110例未经上述变换体位处理的产妇为对照组。两组年龄、胎次等情况基本相同,具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产妇临产后,经人工破膜,静脉点滴催产素等处理无效或效果不佳者,产妇取侧俯卧位,即朝向胎儿背的对侧。当宫口开大8 cm后,仰卧位时结合双手抱膝,或由助产士协助屈大腿法,宫口开大9 cm后,配合徒手转胎头。对照组经破膜及静脉点滴催产素效果不佳者,不进行上述处理,任其自然发展,超过各期最大时限或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时采取剖宫产结束分娩。
1.3 头位难产临床诊断标准
活跃期宫颈扩张延缓或阻滞:活跃期宫口扩张进程&<1.2 cm/h为延缓,宫口扩张停滞达2h为活跃期阻滞。胎头下降延缓或阻滞:活跃晚期宫口扩张9 cm~10 cm阶段,胎头下降速度&<1 cm/h为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停止&>1 h为胎头下降阻滞。持续性枕后位:分娩过程中胎头枕部持续位于母体骨盆后方至中骨盆,虽等待一定时间不能旋转者,为持续性枕后位。持续性枕横位: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矢状缝即入骨盆横位,在下降过程中,胎头没有内旋转,仍取横位者。潜伏期最大时限为16 h,活跃期最大时限为8 h,第二产程最大时限为2h。
2 结果
2.1 两组分娩结果对比
观察组110例,阴道产101例,占91.82%,对照组110例,阴道产20例,占18.18%;观察组剖宫产9例,占8.18%,对照组90例,占81.8%;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2.2 两组分娩结局对照
表1 两组分娩方式结果的比较 组别剖宫产(+)阴道产(-)总计
实验组9101110
对照组9020110
合计99121220 3 讨论
目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加之一些孕妇受到特别关怀,增加营养又极少运动等原因,造成胎儿普遍较大,孕妇体重偏高,肌肉活动减弱,腹肌缺乏足够的收缩力导致头位难产率及剖宫产率不断升高,而剖宫产为非自然分娩,难以为农村群众所接受。因此,探讨一种通过变换体位使头位难产争取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十分必要。
影响分娩的主要因素为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在分娩过程中相互影响,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发生异常以及四个因素之间相互不适应都会使分娩进展受到阻碍。头位难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分娩过程中的阻力增加,胎儿异常与产道异常是导致阻力增加的主要原因。阻力增加后往往使产力减弱,胎儿无法克服阻力,于是形成头位难产。
通过改变体位,可以使胎儿头部更有利于适应产道,促使宫颈扩张及胎先露下降。首先,产妇采用侧俯卧位,即朝向胎儿背的对侧,胎儿的重力方向与产道方向接近一致,胎儿的重力作用作为产力的辅助力量起到增加产力促进产程进展的作用。当宫口开大8 cm后,仰卧位时结合双手抱膝,或由助产士协助屈大腿法,宫口开大9 cm后,配合徒手转胎头。
临床上,助产人员一定要通过胎心位置、结合B超等对胎儿体位和母体产道进行认真分析,从而决定产妇应采取哪种体位更有利于产程进展。这是一种经验的积累,需要助产人员认真细致观察,全面综合分析,才能不断提高助产技术。通过一定的体位改变,可使大部分头位难产得以顺利自然分娩,从而降低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李云龙.坐位待产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2671.
[2]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