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调节受损阶段的早期干预治疗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8313 日期:2025-07-06 来源:论文网
糖调节受损(IGR)介于糖耐量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空腹血糖异常(IFG)和糖耐量减低(IGT)是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和标志,在危害程度上,一般IGT 大于IFG。目前我国IGR 患者已过6000 万人。大量研究表明,在IGR 阶段可造成多个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改变,说明此阶段存在胰岛抵抗和胰岛分泌缺陷,如不加控制,最终会导致糖和脂质代谢异常,发生糖尿病及其各种并发症、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在糖调节受损阶段,必须及早干预治疗。本文收集了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门诊就诊的IGR 患者34 例,报导了他们的临床药物干预治疗情况,同时,进一步说明糖调节受损阶段的早期干预治疗其重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观察治疗对象为我校2007~2008 年度职工体检和社区居民中发现的IFG 和IGT 患者,其中男性19 例,女性15 例,年龄为34~72 岁,其中,合併高血压病7 例,血脂异常14 例(TG、TC、LDL-C、HDL-C 任一项异常),轻中度脂肪肝5 例,其他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和心电图检查均属正常。
  1.2 方法
  受检者在抽血前三天忌食高脂饮食,不饮酒并空腹12 小时以上,停用一切药物治疗,以早晨空腹静脉血测定各项指标。评价标准是IFG 为FPG6.1 ~ 7.0 mmol/L , PG2H&<7.8 mmol/L ; IGT 为FPG&<6.1 mmol/L;PG2H7.8~11.1mmol/L;IFG/IGT为FPG6.1~7.0 mmol/L,PG2H7.8~11.1 mmol/L,TG&>1.7mg/dl,TC&>5.2 mg/dl,LDL-C&>3.12 mg/dl,HDL-C&<1.04 mg/dl。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罗格列酮4mg,每日1次;二甲双胍0.25 g,每日2~3 次;拜糖平50 mg,每日2~3 次药物治疗6 个月至18 个月,合併高血压病患者同时降血压治疗。
  1.3 结果
  干预治疗前34 例IGR 患者中,IFG9 例,FPG6.5±0.3 mmol/L,PG2H6.4±1.1 mmol/L;IGT15例,FPG5.2±0.7 mmol/L,PG2H8.8±0.9 mmol/L;IFG/IGT10 例,FPG6.3±0.6 mmol/L,PG2H9.1±0.7mmol/L。干预治疗2 年中,有1 例发展为糖尿病;23 例服药6~12 个月后停药,之后每3 个月检查FPG 与PG2 H,至今血糖稳定正常;另10 例继续服药干预。通过干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血脂得到改善,其中,2 例轻度脂肪肝痊愈,2 例服用罗格列酮的患者因出现双下肢水肿而改用二甲双胍。34例治疗过程中均无低血糖发生。
  2 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和(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代谢综合征,也是严重威胁健康的非传染的全球性流行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糖尿病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有1.5 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25 将达到3 亿,而我国目前已有4000 多万糖尿病患者,专家预测至2015 年,糖尿病患者将达到6000 万[1]。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持续的高血糖将导致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很多患者在发现时已发生眼、肾、心血管等不可逆的并发症。    过去,人们对IGR 阶段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因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饮食结构改变及运动减少,IGR 及DM 患者出现明显增加,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加强糖尿病的预防显得尤其重要。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代谢状态,包括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和葡萄糖耐量减退。对于这部分特殊人群,应尽早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干预,尽可能使他们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据2005 年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的调查报告[2],在IGR 人群中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外周血管等病变的患病率依次为8%、12.7%、4.6%、6.7%。这表明在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早期阶段,在血糖升高程度较轻的情况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已发生,且多数患者无临床病状。如果此阶段不及时有效干预,则1/3 病人将不可避免地转变成2型糖尿病。事实上,在我国已经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对IGT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试验(大庆研究)[3],观察发现饮食与运动锻炼干预可以显著降低IGT 人群进展为2 型糖尿病的危险。
  本文总结的IGR 病人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分别加用罗格列酮或二甲双呱或拜糖平,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我们观察到经罗格列酮治疗的IGR 患者停药后可以稳定血糖达半年之久,说明罗格列酮这一胰岛增敏剂是可以预防2 型糖尿病发生的。二甲双呱可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加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抑制肝糖原异生,减少肠道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血糖水平。在2006 年EASD 年会公布的DM 治疗指南上,再次强调了二甲双呱治疗的一线地位,扭转了二甲双呱肾毒性的看法,是唯一获得应用于IGT 治疗的药物,目前已在全球26 个国家应用于DM 的前期治疗。拜糖平通过在肠道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酶,降低多糖和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可延缓糖类的消化,减少葡萄糖吸收,因此具有降低餐后血糖和血浆胰岛素的作用,长期应用还可以降低空腹血糖并降低异常高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拜糖平在DM 前期、DM 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三种药物的作用机理符合对抗IGR 的发生,干预治疗效果明显。在使用中观察到罗格列酮可引起双下肢水肿和体重增加,但胃肠道反应少,减量或间断使用症状消失。而二甲双呱与拜糖平引起腹胀与腹泻的胃肠道反应相对多,但只要遵循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用药原则,均能耐受,可将药物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同时二者有减体重的作用。上述三种药物,均无低血糖反应发生,这可能与用药剂量有关。作为一名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IGR 病人,所以要加强对IGR 的认识,及时筛查病人,改变过去不是糖尿病就不需要治疗的错误观念,积极开展预防糖尿病的宣教工作,及早发现糖尿病前期病人,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综合制定干预计划,及时给预生活方式与药物干预,努力减少糖尿病病人,为促进社会发展和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尽自已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绍文.主编.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2] 贾伟平.糖调节异常及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6,11:23.
[3] 王姮, 等. DM 预防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论坛报,2006,9(14): 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