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宏君 吴白平 刘江英
【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炎患者病原体感染和药敏情况。方法 采用培养或聚合酶链(PCR)检测方法,对我院门诊病人120例宫颈炎患者宫颈分泌物进行细菌、支原体(UU)、衣原体(CT)、人乳头瘤病毒(HPV)、淋球菌(NG)检测,同时,以50例女性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120例宫颈炎患者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率87.5%,共分离出10种细菌,正常阴道细菌分离率达88.33%,条件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占80.83%,细菌与支原体、衣原体、HPV、淋球菌混合感染率达8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条件致病菌为宫颈炎常见病原菌,UU和HPV感染为引起宫颈炎重要因素,并且相当部分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
【关键词】 宫颈炎 病原体 药敏试验
【Abstract】 Objective Of cervicitis and drug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pathogens. Method By train or polymerases chain(PCR) detection methods, the patient for the cervicitis the project for 120 secretion in bacteria, mycoplasma(UU), chlamydia(CT), papilla has virus(HPV), in musher(NG)detect, to 50 cases as a contrast to the health of women to experience. Results For 120 cervicitis with the patient specimens of bacteria to develop positive rate 87.5%,total of ten types of bacteria and bacterial separation rate for normal vaginal 88.33%, the conditions in the epidermis pathogenic bacteria grapes musher, white beads mind, sometimes, truffles, and hope for 80.83%, bacteria andmycoplasma,chlamydia hpv organisms, and mixed up to 85% infection rate, and health control group,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meaning(P<0.05).Conclusion Conditions for project common pathogens with the bacteria, infection UU and HPV for a cervitis important factors and is the existence of two or more of a pathogen infection.
【Key words】 Cervicitis Pathogens Medicine is teste
宫颈炎为妇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炎症刺激,阴道分泌物增多,常引起女性不适,甚至导致癌变,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和精神压力。为此,本文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3月120例门诊患者宫颈分泌物标本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宫颈炎的病原学情况,为临床用药及疾病监测提供一定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0例女性宫颈炎患者均系我院2009年1月—2010年3月门诊病人,年龄20—70岁,妇检时采用无菌棉拭子擦取宫颈口粘液后,再用另一无菌棉拭子擦取分泌物,置无菌试管中立即送检,作细菌培养,同时做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的聚合酶链扩增(PCR)检测。
1.2 仪器和试剂 采用美国生产的PE5700荧光定量PCR分析仪及天地人公司生产的TDR-L002型微生物鉴定仪进行检测,微生物鉴定板由天地人公司提供;各种细菌培养基由郑州贝瑞物公司提供;UU、CT、NG试剂购于华美生物公司;HPV试剂盒由潮州凯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提供。
1.3 培养方法 每份标本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淋球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及厌氧培养基,经35℃孵育24h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涂片观察细菌学形态,阳性标本用天地人微生物鉴定板鉴定及药敏试验。用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作质控菌株。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1]及厂家说明书及操作手册进行操作。
1.4 宫颈炎诊断标准 所有宫颈炎患者的诊断标准符合《实用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细菌培养结果 120例患者宫颈分泌物标本培养出105例有细菌生长,检出率为87.5%,分离出10种细菌生长,其中乳酸杆菌106例,分离率为88.33%,即正常阴道细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53例(占44.17%)、白色念珠菌25例(占20.83%)、大肠埃希菌19例(占15.83%)、淋球菌6例(占5.0%)、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占4.17%)、阴沟肠杆菌3例(占2.50%)、阴道加德纳菌3例(占2.50%)、类白喉棒状杆菌2例(占1.67%)、铜绿假单胞菌1例(占0.83%)。2种或2种以上细菌感染35例(占29.17%),有14例未培养出细菌,而同期50例健康对照组中,仅检出条件致病菌5例,检出率为10%。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2.2 UU、CT、NG、HPV的PCR结果 120例标本同时进行UU、CT、NG、HPV的PCR扩增,其中检出102例阳性,检出率为85%,而50例健康对照组中,仅检出14例,检出率为28%,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有2种或2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患者有24例,占20%,14例未检出细菌标本中也有单项或2种以上病原体检出为阳性。经统计学处理,宫颈炎组与对照组体内各种病原体检出情况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2.3 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53例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情况见表1。
表1 宫颈炎患者检出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情况
宫颈炎发生常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为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在120例宫颈炎患者宫颈分泌物标本中,细菌培养多为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占44.17%、白色念球菌占20.83%、大肠埃希菌占15.83%,这些条件致病菌一般不致病,但在免疫力减低的情况下,正常菌群遭到破坏,菌群失调引起宫颈感染、炎症甚至癌变。少数病人培养出致病菌,同时又呈现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在混合感染患者中以支原体和HPV混合感染明显多于细菌混合感染,与国内其他报道相符[3]。
表皮葡萄球菌在条件致病菌中所占比例较高,且耐药菌株较多,53例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庆大霉素耐药率均大于30%,青霉素曾作为抗生素首选药的优势已不存在。因此,临床上应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合理选药或联合用药,必须引起临床上高度重视。
采用PCR法检测120例宫颈炎患者标本中有102例分别检出UU、HPV、CT、NG阳性,其检出率分别为51.78%,46.7%、20.8%、12.5%,有些患者为2项或3项病原体菌同时感染,表明非淋菌性支原体和衣原体混合感染或单项感染比率较高,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4]。HPV与支原体感染同时加重宫颈炎的发生,支原体为一种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有粘附于细菌的特性,并释放毒性产物破坏细胞,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应多用干扰蛋白合成的抗生素,如红霉素、米诺环素、氧氟沙星等进行治疗。
宫颈炎患者HPV感染阳性率(46.67%)较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HPV主要侵犯宫颈复层鳞状上皮下的基底细胞和鳞柱交界区的化生细胞,以及宫颈腺上皮,病毒寄生在鳞状和柱状上皮层,可潜伏在细胞内多年,一旦人体免疫力降低,潜伏的病毒可恢复活力,引起感染部位良性和恶性病变,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导致宫颈癌发生。
综上所述,细菌、UU、HPV、CT及NG是引起宫颈炎的重要病原体,宫颈炎患者体内存在的细菌UU、HPV、CT、NG单独或混合感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病因之一,因此,在临床上若部分患者久治不愈,且无新发感染,应考虑混合感染,多种病原体反复感染导致粘膜上皮细胞损伤,大大增加了癌变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临床上应及时处理治疗,防止癌变发生。
参 考 文 献
[1]叶应妩,王毓三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
[2]张惜明.实用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3-566.
[3]邓应贵,张文俊,文爱清.条件致病菌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关系初探.重庆医学,1992, 28(5): 324.
[4]刘琥之,廖筑华,温秀明等.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微生物的检测.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8(5):294.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