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84例临床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8109 日期:2025-07-04 来源:论文网
(论文网)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84例确诊为MPP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儿以学龄期儿童40例(47.6%)为主。症状以持续咳嗽84例(100%)、发热72例(85.7%)为主。临床症状多于肺部体征,X线所见较体征显著。肺外并发症主要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黏膜、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MP-IgM)均阳性。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3~4周均治愈。结论 小儿MPP好发于学龄期儿童,肺外并发症可累及多个系统,早期诊断可结合血清学MP-IgM检测助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仍是有效的治疗药物。
【关键词】 肺炎 肺炎支原体 肺外并发症 儿童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由肺炎支原体(MP)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病变。MP感染在小儿中较常见,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此种感染可并发肺外多系统的损害,主要累及消化、心血管、皮肤、黏膜及神经系统等。现对我院2009年1月一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MP-IgM)阳性的84例MP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一2010年12月住院的支气管肺炎患儿中,血清MP-IgM阳性的患儿84例,均符合MPP的诊断标准。男40例(47.6%),女44例(52.4%);年龄&<3岁16例(19%),3~6岁28例(33.3%),6~14岁40例(47.6%)。
  1.2 诊断标准:MPP的临床诊断标准:[1]①持续剧烈咳嗽,X线所见较体征显著,胸片可见两肺点网状阴影或斑片状阴影或大片状阴影;②全身症状比胸部体征明显;③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稍增高;④应用大环内酯类效果好,其他抗生素如青霉素类无效;⑤血清MP-IgM阳性。
  1.3 MP-IgM检测采用血球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正常参考值:阴性。
  1.4 临床表现
  1.4.1 发热共72例(85.7%),多为不规则发热;体温在38℃以上65例(77.4%);持续1~2周48例(57.1%)。持续性咳嗽84例(100%),伴喘息者15例(17.8%)。
  1.4.2 肺部听诊 肺部可闻及干湿性罗音40例(47.6%),其中喘鸣音15例(17.8%);肺部听诊44例(52.4%)无干湿罗音。
  1.4.3 肺外表现 肺外表现共33例(39.2%)。消化系统共17例,其中食欲不振12例,恶心、呕吐9例,腹泻5例,肝功能异常3例。心血管系统共11例,均有胸闷、心前区不适或心悸。听诊心音低钝2例;心肌酶谱异常6例,表现为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心电图异常3例,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一T段下移、T波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共6例。患儿均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脑膜刺激征阴性。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脑电图:脑电节律改变,弥漫性慢波。皮肤、黏膜损害共5例。表现为多形性红斑。
  1.4.4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 两肺呈斑片状阴影52例(61.9%),大片状阴影18例(21.4%),呈间质性损害11例(13.1%),少量胸腔积液8例(9.5%),点网状阴影3例(3.57%)。实验室检查 本组84例患儿血清MP-IgM测定结果为阳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总数&<4.0×109/ L者8例(9.52%),(4.0~10.0)×109/ L者5l例(60.7%);&>10.0×109/ L者25例(29.7%)。
  1.4.5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20~30mg/(kg·d)静脉输注,连用5d~14d,待病情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10mg/(kg·d),用3d停4d,总疗程3~4周。
对合并有细菌感染者加用头孢菌素,对喘息患儿加用雾化吸入,同时给予止咳、退热等对症治疗。对肺外系统损害者给予对症支持处理,如:对并发心肌损害者进行营养心肌、休息、能量支持治疗,并发颅内压增高者适当使用甘露醇等。
  2 结果
  住院治疗5d~14d,依据疗效评定标准[2] 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胸部X线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但症状、体征、胸部X线检查中1项未完全恢复;好转:用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不够明显;无效:用药7 d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或加重。治愈45例(53.5%),显效26例(30.9%),好转13例(15.4%)。后改序贯疗法,出院口服阿奇霉素,总疗程3~4 周,随诊均治愈,且无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超滤过性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可造成小范围流行。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的基本病程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变,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咳嗽的肺部炎症[3]。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国内其发病率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30%,国外文献报道为50%[4],且有逐年上升趋势。MPP在儿童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本组病例中6~14岁学龄儿童居多(47.6%),提示MPP的易患者为学龄儿童。
  MPP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持续性咳嗽,有时可表现为百日咳样咳嗽,肺部体征较少,多数病例仅表现为呼吸音粗低,少数可闻及湿啰音。MPP的胸部X线表现主要为肺泡炎症、间质炎症、混合性病变,可呈游走性,应注意X线动态变化。
  MP感染可伴喘息发作。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伴有喘息者15例(17.8%)。MP感染可直接损伤呼吸道上皮,增加呼吸道反应性,引起呼吸道的慢性炎症;影响呼吸道黏液分泌,参与神经递质及其相关受体和酶的改变,引起呼吸道狭窄和炎症。[4]因此,在喘息患儿中要重视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及早期治疗。
  肺炎支原体抗原与人心、肺、肝、脑、肾、平滑肌等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呼吸道外的其他靶器官受损。国内报道MPP肺外器官受累可高达50%[5]。本组病例显示肺外器官受累为33例(39.2%)。主要损害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各系统损害表现为症状较轻、恢复较快,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故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要考虑多器官损害可能,避免误诊和漏诊,尤其是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时,除考虑常见的病因外,应警惕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及早做血清MP-IgM检测以确诊。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没有细胞壁仅有细胞膜的非典型微生物,蛋白质丰富。因此用干扰蛋白质合成的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可达到满意的疗效。大环内酯类药物抗炎作用也与抑制氧化爆发和细胞因子有关。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可直接抑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释放活性氧(活性氧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也可抑制IL-6和IL-8产生,故使用该类药物既可杀菌又可抑制肺部炎症反应[6]。本文结果显示,84例患儿均经红霉素及阿奇霉素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且无其他并发症。
  综上所述,MPP好发于学龄儿童,症状以高热、持续性咳嗽为主。临床症状多于肺部体征,X线所见较体征显著。喘息与MP感染关系密切。有肺外表现者可累及各个系统。血清学检测为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MP-IgM尤为重要。治疗应选择具有影响肺炎支原体蛋白质合成作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及阿奇霉素静脉及口服序贯治疗。如果对所有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常规MP-IgM检测,可早期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不典型病例,尤其是伴肺外表现者及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从而避免漏诊、误诊。
参 考 文 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1205.
[2] 杨俊英,宫希涛,王荣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序贯疗法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3,33(8):20-22.
[3] 王锐.小儿支原体肺炎43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5):5.
[4] 张含,尚云晓.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3,30(5):236-238.
[5] 张晓波,壬立波,张灵恩,等.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脏器受累56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6):344-346.
[6] 何志义,冉丕鑫,钟南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慢性肺炎症性疾病中的抗炎症作用[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4.24(6):353-35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