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儿童;肺炎;支原体;研究
肺炎支原体在医学上判断为导致人体患上支原体肺炎的根本因素,常常会引起多个部位的感染症状[1]。最近几年,临床观察显示儿童肺炎中大部分患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支原体病因,这对于新时期的临床诊断治疗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对50例患儿进行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收集的50例资料来源于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儿科接受诊断治疗的患儿资料,50例平均年龄在5.3岁。其中,男28例,占56%,平均年龄5.6岁;女22例,占44%,平均年龄5.0岁。由于患儿病发时间存在差异,其临床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一样。轻度患儿观察无显著症状,仅感觉身体不适;重度患儿则会出现头痛、咽痛、发热、咳嗽等。
1.2 方法
1.2.1 细胞检测 主要针对50例患儿的白细胞数量进行检测,若白细胞数量大于10.0×109/L则应当怀疑为支原体肺炎。此外,对血小板数量也应进一步检测,发现血小板数量减少后也可作为判断指标。
1.2.2 血清检测 目前,医学上对肺炎支原体常采用此方法诊断,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增长,以及单份血清效价不低于1:32者则属阳性,这种方法检测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1.2.3 核酸检测 通常需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核酸探针技术对肺炎支原体综合诊断。这种方法运用的难度较大,且技术条件受到限制,仅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支原体肺炎患儿。
2 结果
经过详细的诊断检测,最终得出50例肺炎患儿中,导致儿童患上肺炎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如:病毒、细菌、感染、传播等,但肺炎支原体是造成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
根据临床50例统计结果显示,导致儿童肺炎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则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所致,给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的伤害。进一步研究显示,儿童患上支原体肺炎的多数是经过“飞沫传播”引起,这会造成传染群体的不断扩大,加重的患儿的自身病情。 转贴于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导致支原体肺炎的主要原因,在发病期间还会引起其它方面的症状,如:支气管肺炎等。社会调查显示,肺炎支原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飞沫传播,在人与人之间交谈时很容易受到病原的传播感染,患者常出现头痛、咽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3.1 儿童支原体肺炎症状
3.1.1 发烧惧寒 支原体肺炎患儿易感觉身体过热、过冷,这是疾病的主要症状形式。通常发热时患儿的温度达37~41℃。另外,此次50例中,37例患儿出现咳嗽,如:干咳、阵咳等,这些都是肺炎的症状表现[2]。
3.1.2 咽喉疼痛 咽喉疼痛主要是儿童长时间咳嗽导致喉咙发炎所致。随着疼痛程度的加深,患儿的身体状况也不断降低。开始出现厌食、厌水的行为。医生为其治疗时,儿童很难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
3.1.3 咳痰呕吐 50例患儿中咳痰31例,这也说明了咳痰对支原体肺炎疾病的诊断意义。只要患儿出现咳痰现象,多数则是肺炎疾病的征兆。一般情况下,儿童都咳白色清痰且少数有血丝,若持续时间较长会加重病情。
3.1.4 感冒头痛 疼痛会让儿童身体出现不同的症状,如:胸痛、头痛等,浑身感觉无力。少数患儿会并发感冒现象,如:流鼻涕等,此次17例患儿存在着这类问题,经过医生的及时处理得到了显著的控制。
3.2 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鉴于肺炎支原体是导致肺炎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医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做好多个方面的诊断治疗工作。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安排治疗计划,此次50例中共接受了常规治疗、抗菌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3.2.1 常规治疗 常规治疗是借助于“治疗+休息”的模式进行调养,对患者在疾病恢复期间能起到很好的疾病控制效果[3]。医生需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配合解热镇痛药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3.2.2 抗菌治疗 当前,治疗支原体肺炎普遍采用的抗菌方法为30-50mg/(kg• d)的红霉素,分别进行4次口服。或者采用诺氟沙星或环丙沙星10.4g/次,2次/d,持续使用时间在7d。
3.2.3 药物治疗 借助于不同的中药对症处理病情,从医学资料上看,肺炎是温热病范畴中的“肺热喘咳”,中药配方可使用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寒水石等,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调整剂量即可。
4 结论
肺炎支原体是导致儿童肺炎发生的重要因素,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全面分析患儿的病发因素,然后通过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来改善治疗效果,维护患儿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傅传文.对非典型病原体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临床治疗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7):63-65.
[2] Jacobs E.Seroilogical diagnosi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s:a critical review of current procedure[J].J Clin Infect Dis,1993,17(supp1):7982.
[3] 卢升梅.儿科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19(1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