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针配合TDP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7828 日期:2025-07-02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TDP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将门诊收集的8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TDP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TDP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取效迅速,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
【关键词】 肩周炎;电针;TDP

  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由于受寒、慢性劳损或外伤等原因,导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肌腱、滑囊、关节囊等)发生炎症性、退行性病变。其临床主要特征是肩部酸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常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而50岁左右最多见,故又称“五十肩”,属中医学“痹症”范畴。目前临床上治疗肩周炎的方法很多,其中针灸治疗具有疗效好、患者乐于接受及无毒性和不良反应等优点[1]。
  笔者采用电针配合TDP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80例病例均选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中心门诊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电针配合TDP组)40例,其中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4岁,平均病程6个月。对照组(单纯针刺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3岁,平均病程7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②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③肩周疼痛,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④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肩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⑤X线检查无特殊发现,病程长者可见骨质疏松。
  1.3 纳入标准 ①门诊病人。②年龄40-65岁,性别不限。③符合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标准。④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定‘知情同意书’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选穴 主穴:肩髃、肩前、肩贞、阿是穴。肩臂外侧疼痛可取肩髎、外关。肩臂内侧疼痛可取尺泽、少海、太渊。肩臂后侧疼痛可取小海、天宗、肩外俞。
  2.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穴位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取直径0.35mm×40mm毫针,对准穴位快速进针,进针深度为1.0-1.3寸,稍提插捻转,使患者局部有酸、麻、胀的针感。之后接KWD-808脉冲针灸治疗仪,选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并配合TDP治疗仪照射患处,灯距30cm左右,以患者感觉有舒适的温热感为宜。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采用单纯毫针刺法,平补平泻,留针30min。取穴部位、治疗时间、疗程与治疗组相同。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2] 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功能改善。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8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因此,电针配合TDP治疗肩周炎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
  4 讨论
  肩周炎在中医学中又称为“肩凝症”、“漏肩风”。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加上长期劳累,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或因跌扑闪挫、筋脉损伤,导致肩关节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本研究所取穴位以局部穴位为主,具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之功。而电针疗法可使神经肌肉有节律的收缩和放松,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松解粘连。配合TDP局部照射,可为肌体代谢活动提供必需的能量,具有消炎、镇痛、温经的功效[3]。三者共同作用,可大大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有肯定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梁兴森,温化良,林吕, 等. 针灸治疗肩周炎选穴的现状[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4):74
[2] 陈佑邦.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
[3] 谷增泉,孙雪生,吕伯,等.实痛点注射及功能锻炼在治疗肩周炎疼痛中的应用[J]&>.颈腰痛杂志,2004,25(1):39-4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