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验诊断学教学中PBL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4686 日期:2025-05-31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构建PBL模式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将我校2009级临床医学院专业的学生78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39名。实验组采用PBL模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以学生考核成绩作为评估依据。结果:实验组学生在基础知识得分及应用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各种教学效果评价较好。结论:应用PBL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PBL教学;实验诊断学; 考核成绩

  PBL教学法[1]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运用在实验诊断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学习实验诊断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我们采用PBL教学法。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教学对象:选择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78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9名,以实验组为研究对象,学生均以高中为起点的统招生。
  1.2 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教学方法,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
  1.2.2 实验组运用PBL教学法,实验组具体实施如下: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上课时全班学生分两大组,每大组安排一位教师指导,选取典型的病例,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主动性学习—引导式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提出问题,学生组织发言、展开讨论,并由学生将讨论要点归纳并加以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思维,指导学习方法,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 
  1.2.3 效果评价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理论与技能考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统一试卷,同一时间进行考试。
  1.2.4 统计学处理:成绩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表)
  表 实验诊断学考试成绩(X-±s)


  2 结果
  结果显示,采用师生间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基础知识得分及应用能力得分均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班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1)。

  3 讨论
  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临床问题为引导,展开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引导思考,改变单纯知识传授模式,将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2]。教师重在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激励思考,解答疑问,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能力,安排复习质疑时间,讲习结合,使所学知识立即巩固,并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机会,以强化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验诊断学运用PBL教学法。
  3.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PBL教学法,课堂病例举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枯燥理论生动化,加强学科内容的理解。病案讨论一开始便强烈地吸引学生并一直围绕中心问题质疑释疑,最后再回到病例中来,让学生思考讨论。讨论结束,则本课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3.2 教学内容反映新的有关信息:这种教学方式经常要求学生从以现实为中心的课题出发,自己收集信息,这样他们可以在掌握基础理论和知识以及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及时获取当前的信息。对教师来说,也必须根据实际形式的发展,用新发现的有关问题来设计构建互动式教学。
  3.3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基础知识得分及应用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说明PBL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体会搞好此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①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②教师要学习和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对学生要求:①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提纲、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它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②学生也应从自身出发,完成角色转换[3],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刘芳丽,白琴,靳艳.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09(15):41
[2] 方志敏等,以病例为引导教学的近期效果[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 6:35~37
[3] 李刚,王志农,崔雅菲等.转变师生角色适应PBL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探索,2008,7(2):128~129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