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慢性肾衰竭; 结肠透析; 中药保留灌肠; 肠道排毒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 资料来源:患者来源于2010年9月~2011年8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的CRF患者。
1.1.2 选择患者的标准:参照王海燕主编的《肾脏病学》[1]中关于CRF的诊断和分期标准制定。
1.1.3 一般资料: 所选60例患者均符合上述标准,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45.55±15.33)岁;其中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2例,高血压性肾病18例,糖尿病肾病7例,肾病综合征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基础疾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优质低蛋白、高热量、低盐、低磷饮食,控制血压,纠正贫血,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灌肠前一天晚上嘱患者先排便,然后加透析液和水共8L加入结肠透析机中进行结肠透析,具体操作为:要求患者取左侧半屈膝卧位,将专用的连接导管涂上石蜡油后,经肛门缓慢插入体内。水温控制在36℃-37.5℃之间,然后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灌入相应的透析液于患者体内,然后保留5~10分钟后排出,再更换新液,直至8L液体全部排出体外,最后用我科自制的中药进行中药保留灌肠。药用:大黄20g,当归20g,黄芪30g,薏仁30g,蒲公英30g,煅龙骨50g。由我院煎药房煎制成200ml,再加药用碳片0.3g/颗共10颗磨碎行高位保留灌肠,药液温度也控制在36℃-37.5℃之间,然后保留至少2个小时。隔天1次。,每周3次。
对照组:口服海昆肾喜胶囊,碳酸氢钠片每次两片,药用碳每次4粒,每日3次,开水冲服,均在三餐后半小时后服用,药用碳与其他药物要隔开2个小时后服用。 疗组与对照组均治疗30天为1个疗程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肾功能检查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及尿酸值得改变情况
1.3.2安全指标: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客观评价其安全性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2002年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试行)中《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的标准进行评定。
(1)显效: 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 Scr降低≧30%;
(2)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Scr降低≧20%;
(3)稳定:临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Scr无增加或降低&<20%;
(4)无效: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Scr增加。
1.5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绝对数和相对数(%)表示,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中,治疗组治疗后Scr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BUA水平比治疗前也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BUN则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Scr,BUN,UA均无明显变化。
2分析与讨论
2.1透析及中药有关: 结肠粘膜是天然的半透膜,能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分泌。结肠透析中药保留灌肠就是利用结肠粘膜作为透析膜进行透析的。一般人的血浆渗透压正常值为280~320mosm/L。进行结肠透析的透析液是A液:B液:水=300:500:7200,共8L透析液。透析液的渗透压在340~360mosm/L,因此透析液的通透性高于人体。结肠透析是将配制好的透析液持续或间断地灌入患者结肠腔内,借助结肠粘膜下层的毛细血管内血液与透析液的渗透压不同,而将血循环中潴留的高浓度毒素分子以及多余的水分进入透析液,同时也将透析液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吸收入血。而我科自制的中药药液的渗透压为240mosm/L左右。由于中药药液渗透压低于人体,因此可通过中药保留灌肠而进入人体体内。在我科中药药方中,大黄具有荡涤肠胃、清热泻浊解毒、推陈致新、活血化瘀等作用[3],薏仁、蒲公英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作用,当归、黄芪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利尿的作用,而煅龙骨和药用碳就具有吸附毒素的作用。因此,该方中药具有泻下排毒,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等作用。从临床专家郑艳辉[4]、汪青[5]在中药灌肠治疗肾衰的报道中,也体现了中医中药治疗该病的可行性。当中药在体内充分发挥作用后,在体内保留2个小时后,再次将毒素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清除毒素、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目的。
3结论
总之,结肠透析中药保留灌肠结合合理的临床护理可改善CRF早期的临床症状,减轻或延缓肾功能的损害[6]。是早期CRF特别是合并有习惯性便秘患者延缓肾功能进展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91-139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168.
[3]韩冰,于敏,朴志贤,等。尿毒康灌肠液治疗慢性肾衰竭56例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5):587-589。
[4]郑艳辉。中医灌肠治疗急性肾炎并肾功能衰竭12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8,14(1):30.
[5]汪青,吕宏生.中医结合治疗药物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体会【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2):116.
[6]刘法丽,孙玉红,奇燕秋。清洁灌肠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