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79例临床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2452 日期:2025-05-09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腹腔镜;肾囊肿;治疗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治疗肾囊肿又多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2007年4月—2009年5月,我院对79例肾囊肿病人行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79例,男43例,女36例;年龄29~65岁,平均48岁。单发性肾囊肿54例,多发性肾囊肿14例,多囊肾11例。单纯左肾囊肿37例,右肾囊肿34例,双肾囊肿8例。囊肿位于肾上极31例,中极17例,下极25例,肾盂旁6例。因腰部不适、腰痛、发热等症状发现者58例,无症状查体发现者21例。并高血压、糖尿病者21例,并肝囊肿者12例。囊肿直径4.2~12.3 cm,平均6.7 cm。所有病人术前均行泌尿系B超、双肾CT、静脉泌尿系造影或磁共振等检查,确定囊肿的位置、大小、数目及与肾盂的关系,并证实囊肿与肾集合系统不相通,常规心、肺功能检查无绝对手术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病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健侧卧位,腰部垫高,常规皮肤消毒铺巾,取腋后线与第12肋缘下皮肤为第一穿刺点,作1.5~2.0 cm切口,用血管钳钝性分开肌层达腰背筋膜进入后腹腔,伸入示指分离腹膜后间隙,放入自制气囊,注入气体约900 mL,放置约3 min,取出气囊。在手指引导下,取腋中线髂嵴上方2 cm处皮肤为第二穿刺点,置入10 mm Troca作为观察通道。取腋前线与肋缘下皮肤为第三穿刺点,置入5 mm Troca,腰部切口处置入10 mm Troca。封闭切口,打开气腹机,使气压维持在1.6~1.9 kPa,建立完整的后腹腔操作空间,置入腹腔镜,在直视下仔细辨认腰大肌、膈肌角、腹膜反折、肾周脂肪囊等解剖标志,找到肾下极,用超声刀切开肾周筋膜并分离肾周脂肪,沿肾下极向上游离直至显露蓝紫色的肾囊肿。充分暴露囊肿壁边缘,于囊肿中央处切开一小口,吸净囊液,提起囊壁,用超声刀距肾实质边缘3~5 cm处切除囊肿壁,切口边缘电凝止血,囊腔巨大者填入肾周脂肪或于囊腔壁上夹上钛铗防止复发。处理完囊肿,检查无明显活动性出血后停气腹机,并于肾周附近放置一条引流管,排净腹内气体,缝合切口,将切除的囊肿壁送病理检查。
  1.3 治疗结果
  本组79例病人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47 min,术中出血量8~50 mL,平均21 mL。术中腹膜损伤3例,未处理无不良反应;皮下气肿6例,未特殊处理,无不适。术后当天晚上给予镇痛剂者22例。病人体温37.6~38.4 ℃,平均38.1 ℃,术后1~2 d恢复正常。术后24 h内均肛门排气,48 h内自主饮食,2~3 d拔除腹膜后引流管。无尿漏病人,无术后感染病人。4~7 d出院,平均5.4 d。病理报告均为单纯性肾囊肿。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3例复发。
  2 讨  论
  肾囊肿是常见的肾脏良性病变,通常为单侧和单发,但也有双侧及多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据统计18岁以下发病率较稳定,平均为0.22%;成人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上升,40岁以下为20%,60岁以上为33%,男女发病之比为1.88∶1[1]。KISSAME等[2]报道50岁以上病人尸检发现肾囊肿者占50%。临床上小的肾囊肿一般无症状,无须特殊处理,可以定期随访观察。当直径大于4 cm,压迫肾盂肾盏出现输尿管引流不通畅,怀疑感染、恶变,病人出现血尿、高血压、腰痛等症状时就需尽早手术治疗。以往治疗方法主要有经皮穿刺抽吸囊肿液体、B超引导下肾囊肿穿刺硬化剂注入治疗和开放性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经皮穿刺抽吸囊肿液体近期有效,可以使囊肿体积缩小,症状减轻,但复发率高达30%~78%,有时囊肿反而增大,并且有一定的并发症,目前已经不再作为治疗方法。B超引导下肾囊肿穿刺硬化剂注入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囊肿直径大于4 cm且有症状者,尤其是年老、体弱、不愿手术或有手术禁忌证者,但是术后易复发。HOBARTHK等[3]研究显示,复发率高达44%;并且治疗中受囊肿位置限制,并发症多,如出血、损伤腹内脏器、气胸、剧烈疼痛、硬化剂外溢或进入集合系统等,对巨大肾囊肿的治疗效果也不理想。传统开放性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虽然效果肯定,但是存在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中出血多、术后疼痛时间长且恢复慢等缺点。 自20世纪90年代初腹腔镜技术开始在泌尿外科领域应用以来,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肾囊肿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康复快、住院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被认为是肾囊肿的理想术式[4]。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包括经腹腔和后腹腔两种入路,前者解剖清楚、视野清晰,可以同时处理双侧肾囊肿,但易损伤腹腔脏器,如脾脏、胰腺、下腔静脉等,而且对肾背侧囊肿显露困难,对腹腔既往有手术史、外伤史、感染史等的病人,经腹腔入路手术往往受到限制。而经腹膜后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不会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有研究显示两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等无明显差异。经腹膜后手术入路直接,暴露方便,解剖关系熟悉,不会损伤腹腔内脏器并减少胃肠道反应,而且对呼吸循环影响小,其缺点就是操作空间小,解剖标志不是非常清楚,技术操作要求高。
  本组79例病人均是在腹膜后入路下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者,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者,效果满意。该术式体会有如下几点。(1)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的手术指征是囊肿直径大于4 cm,并伴有临床症状如腰痛、发热、血尿、高血压、反复尿路感染或疑有恶变者,或无明显症状但有思想顾虑者。(2)把握手术禁忌证,有下列情况者不予手术:①囊肿直径小于4 cm,无症状且无肾功能损害;②患有严重心肺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④急性腹膜炎症状者;⑤肾囊肿存在感染或局部粘连较重者。(3)术前置胃管和尿管,根据泌尿系B超、双肾CT、静脉泌尿系造影等检查确定肾囊肿的位置、大小、数目及与周围血管、肾集合系统之间的关系。(4)术中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①手术通道的建立:先取腋后线与第12肋缘下皮肤为穿刺点建立第一个通道,再在手指的引导下建立另外两个通道,穿刺点位置的选择要适中,以避免器械操作相互影响;②进入后腹腔的间隙后,在直视下仔细辨认腰大肌、膈肌角、腹膜反折、肾周脂肪囊等解剖标志,找到肾下极,用超声刀靠近腰大肌纵行切开肾周筋膜及分离肾周脂肪,沿肾下极向上游离直至显露蓝紫色的肾囊肿;③游离肾囊肿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囊肿破裂影响分离操作,同时注意勿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及血管;④囊肿完全暴露后,可在囊肿中央处切开一小口,吸净囊液,提起囊壁,用超声刀距肾实质边缘3~5 cm处切除囊肿壁,尽量去除游离的囊壁,以防复发。勿损伤肾实质,以免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⑤囊壁边缘可电凝止血,但囊肿底部不宜电凝,否则可能损伤肾集合系统而导致漏尿;⑥处理肾盂旁囊肿应注意与肾盂鉴别,囊肿挤压没变化,而肾盂挤压则变空虚,或向囊肿内注水,其明显膨胀不易注入,而肾盂则可以注入;⑦术中因气腹原因静脉被压迫暂时不出血,因此手术结束前应将气腹压力减到1.1 kPa,仔细观察创面有无出血并及时止血。本组79例手术均获成功且疗效明显,提示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疗效明显等优点,是外科治疗肾囊肿的理想术式。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7151718.

  [2]KISSANE J M, SMITH M G. Pathology of infancy and childhood[M]. 2nd ed. Louis: C V Mosby, 1975:587588.

  [3]HOBARTH K, KRATZIK C. Percutaneous clerosing of kidney cysts with alcohol[J]. Urology, 1991,30:189.

  [4]罗波,孙立江. 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43(2):18218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