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对存活心肌的检测及分析进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1503 日期:2025-04-29 来源:论文网
冠心病患者心梗后,由于发生的范围、程度及速度不同,可能出现心肌顿抑、心肌冬眠及心肌梗塞。前两种属于可逆性损害,经过适当及时治疗后,心肌细胞的代谢、血流供应及功能将部分至完全恢复正常,统称为存活心肌。第三种为不可逆性损害,即使重建血运也无益于心功能的恢复,相反由于再灌注损伤,有可能加重梗塞周边区心肌的损伤,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因此,正确识别存活心肌对于指导治疗、判断预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目前常用的检测存活心肌的超声心动图技术及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1 存活心肌的认识
  1978年Diamond首次提出了冬眠心肌的观点,认为这是心肌在长期低血流灌注下通过自身调节降低其功能,使心肌血流量和心肌功能再次达到平衡的状态。存活心肌包括正常心肌、顿抑心肌和冬眠心肌。
  顿抑心肌是由于心肌短暂缺血不足以造成坏死,但心肌功能发生障碍,即使血流灌注恢复至缺血前的水平,心肌功能也不能立即恢复,微结构的异常仍持续存在较长时间的状态,其功能往往在数小时甚至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冬眠心肌是指在血流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心肌降低代谢功能,以减少氧和能量的消耗,维持心肌的存活性,静息时心肌及左室功能低下,当冠脉血流恢复后,心功能可延迟恢复正常。有研究认为这是心肌为适应冠状动脉血流的变化而发生代谢和收缩功能匹配下调的一种状态,是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的一种适应过程,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其确切的机制还不清楚。
  2 超声心动图对存活心肌的识别
  2.1负荷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心肌存活性 心肌缺血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心肌出现了供氧和需氧之间的矛盾。正常的冠状动脉有很强的储备能力,其血流量可随着心肌需氧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而满足心肌的需要。但对于有病变的冠状动脉,由于其血流量减少,在静息状态下冠脉已接近或超过最大储备能力,当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冠脉血流量不能相应增加,从而导致了心肌缺血的发生。负荷超声心动图正是基于此原理[1]。心脏负荷的方法包括:药物、运动及食道调搏,其中前者是较常用的方法,药物主要包括:多巴酚丁胺、潘生丁、腺苷。由于负荷超声心动图是建立在对节段心肌功能视觉评价的基础上的,带有主观性和经验依赖性。
  2.2组织多普勒及其衍生技术评价心肌存活性
  2.2.1组织多普勒技术 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TDI)应用多普勒原理,通过改变滤波条件,除去心腔血液产生的高速、低振幅频移信号而保留心肌运动产生的低速、高振幅的频移信号,实时反映心脏室壁运动信息,能够更精确、直观地定量分析室壁运动。该方法弥补了传统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的一些局限性,为定量分析心肌运动及功能提供了新的方法,对诊断心肌梗死后患者存活心肌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局限性在于超声束与心肌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心脏的水平移动和旋转运动、呼吸运动及仪器增益条件等均可影响TDI观测结果。
  2.2.2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 QTVI是基于彩色二维组织速度成像技术的基础上,将彩色(运动)信息与组织灰阶信息进行叠加,可存储原始信息用于脱机后进行多种显像分析。它的帧频相对于传统的TDI有大幅度提高,增加了图像的时间分辨力,可以精确地捕获毫秒级时相内组织运动的速度变化。
QTVI 技术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消除周围组织牵拉和心脏整体运动对它的影响,即不能区分心肌的主动与被动运动。
  2.2.3应变及应变率显像(SI/SRI) SI与SR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评价局部心肌功能的新技术。SI是指心肌组织发生形变的能力,即心肌长度的变化值占心肌原长度的百分比。SRI是指心肌组织发生形变的速度,是心肌运动沿多普勒声束方向上的速度梯度。SI与SRI技术克服了传统的TDI技术的限制性,可将心脏整体移动的影响降至最小,而且相对不受邻近心肌节段功能的影响,有利于鉴别心肌的主动收缩和被动收缩。   2.3心肌声学造影技术(MCE) 评价心肌存活性 MCE又称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是通过注射声学造影剂灌注冠状动脉微血管结构,从而使含血心肌的超声心动图影像增强。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血管重建后,有部分心肌存在低灌注和无复流现象,是严重心肌坏死的表现。再灌注后梗塞区出现造影剂微泡,则表明该区域内仍有存活心肌。
  Shimoni等研究后认为:心肌声学造影不仅能够很好的对微血管灌注进行评价,而且其再充盈曲线的参数亦能够反应冬眠心肌的微血管特性,从而能够很好的预测局部心肌的存活性。
  2.4超声组织定征技术(UTC)评价心肌存活性 超声组织定征是一种无创性评价机体组织细微结构及功能状态的新技术,可提供某些组织病变时病理生理改变的量化指标,可判断心肌的病理改变的类型和程度。由声源来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若遇到两种具有不同声阻抗的介质所形成的界面,若界面大于超声波波长则产生反射,若界面小于超声波波长则产生散射。散射是各方向性的,朝向探头的散射即为背向散射。基于背向散射的超声组织定征技术主要有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声学定量技术、彩色室壁运动技术。
  2.5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心肌存活性 STI是在二维超声图像基础上,在室壁中选定感兴趣区,随着心动周期,分析软件根据组织灰阶自动逐帧追踪上述感兴趣区内心肌组织像素的位置和运动,获得心肌组织速度、位移、应变、应变率等数据来分析心肌的运动。由于它不受声束角度的限制,可定量比较一个切面上各部位心肌应变,能较全面、敏感、精确地量化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肌的局部功能。STI包括二维应变分析和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ChanJ等应用二维应变成像评价短轴和长轴左室功能,从而对心肌梗死透壁程度(TME)进行分级,以鉴别心内膜下和透壁心肌梗死。结果发现:透壁梗死心肌与正常心肌相比,心内膜下梗死节段的纵向S和SR显著降低,但在心内膜下梗死节段和透壁心肌梗死节段之间无显著差异。
  2.6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RT-3DE)评价心肌存活性 实时三维能实时显示心脏正常与病理结构的立体形态以及动态变化,逼真显示以往二维超声无法或很难获得的切面结构,显示各结构与病变的毗邻位置及空间关系,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2]。对RT-3DE三维数据进行脱机的软件分析,可以简单地获得左室整体容积与射血分数。通过QLAB软件分析获取的17节段室壁局部的容积以及射血分数曲线,能够较好地直观显示不同节段室壁收缩功能的分布特点,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有很好的使用价值。
  既往研究表明,心肌声学造影可以由心肌灌注缺损区大小评价危险区心肌、梗死区心肌及存活心肌。但因每次注射造影剂后显示气泡反射的持续时间较短,不易全面了解心肌的灌注情况。实时三维在一次弹丸注射后能立即获取整体心肌造影三维资料数据库,而后再联机或脱机对数据库进行分析处理,观察左室各个节段的造影效果,确定有无灌注缺损区及其范围。
  综上所述,准确评价心肌存活性是各种冠脉血运重建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疗效的重要保证。任何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的特征和临床可行性,选择适合的方法,对那些有存活心肌的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术,使其心功能恢复,从而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简文豪,杨浣宜.心血管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14 -117.
[2]王新房.实时三维超声动图超声技术领域内的新突破.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12:71-7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