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衡针灸配合自主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1116 日期:2025-04-25 来源:论文网
【摘要】目的 观察平衡针灸在肩周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14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7例进行平衡针灸治疗同时进行自主肩关节功能锻炼,对照组57例进行传统针灸及推拿治疗。结果 平衡针灸配合自主功能锻炼疗效显著,并且患者治疗时痛苦较轻。结论 平衡针灸配合肩关节自主功能锻炼疗效可靠,操作简便,患者乐于接受,适合基层推广及开展。
【关键词】平衡针灸 自主功能锻炼 肩痛穴
  临床上通常把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的肩部疼痛与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的症候群称肩周炎。1988年在石家庄召开的全国第一届肩关节周围炎学术研究会上,将肩周炎做了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专指“冻结肩”,广义的则包括肩肱关节腔病变及周围滑膜、肌腱、腱鞘组织炎性病变,还包括喙突炎、纤维织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本文讨论为狭义肩周炎范畴。
  1 一般资料
  114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例,女性89例,男性25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9月;均选单侧发病病例,左肩93例、右肩21例。依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平衡针灸肩痛穴针刺中主动肩关节及前臂功能锻炼,对照组进行普通针刺后推拿治疗及肩关节功能锻炼。
  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制定[1]。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
  3.1.1 平衡针灸肩痛穴[2]治疗,平卧,嘱患侧上肢上举至最大限度,记录角度,患肩对侧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中上1/3处取穴,皮肤规范消毒后,0.35×75mm无菌针灸针快速直刺,快速提插行针,嘱患者矢状面活动肩关节,上肢活动角度增加20°以上为针刺有效,停止行针。
  3.1.2 上肢矢状位最大限度自主抬举运动与前臂抗阻力屈伸运动交替锻炼,连续锻炼5分钟,休息3分钟为一组,三组为一次治疗量。
  3.1.3 每日一次,15次一疗程。
  3.2 对照组
  3.2.1 普通针刺,取穴以肩髃、肩贞、臂臑、外关、后溪、尺泽、天宗等为主。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左右。
  3.2.2 针刺后推拿治疗 以卫生部规划教材《推拿学》关于肩周炎治疗内容为标准。每次20分钟。推拿后指导肩关节功能锻炼。
  3.2.3 每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    4 疗效观察
  4.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的疗效标准制定。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4.2 治疗结果 一个疗程治疗后疗效统计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n(%)]
  
  5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萎颓,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引起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损伤、局部无菌性炎症、颈神经病变、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其核心病机可以归纳为局部无菌性炎症与局部代谢异常。平衡针灸理论认为:(1)平衡针灸可以促进炎性介质和炎性细胞的吸收;(2)平衡针灸可以调整神经通道,松解组织粘连;(3)平衡针灸可以提高组织痛阈。鉴于平衡针灸有如上的功效,因此可以从病因层面进行肩周炎的治疗。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肩周炎冻结期出现肩关节功能受限的原因如下:(1)肩关节腔及周围组织的粘连;(2)肩关节周围肌肉萎缩,肌肉顺应性下降;(3)因疼痛引起的肌紧张及肌痉挛。其中因疼痛引起的肌紧张及肌痉挛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我们认为有效的解除疼痛在肩周炎治疗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发现,疼痛与功能受限往往是成正相关的。平衡针灸因其良好的镇痛功效,间接起到了肌松的作用,也从而改善了肩关节周围组织的代谢状况,加快了局部堆积的致痛代谢产物排出,反过来也缓解了疼痛。从而打断了疼痛——肌痉挛——疼痛这一恶性循环。
  关于平衡针灸同时进行肩关节自主功能锻炼的问题,我们设计的初衷是,平衡针灸时肩关节疼痛被有效控制,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加,通常活动范围可增加20%,此时功能锻炼可以增大肌肉及其他软组织的有效活动范围,锻炼更有成效,能显著改善肌萎缩状况,还可以避免出现常规推拿生硬牵拉时导致组织损伤。
  平衡针灸同时进行自主功能锻炼,该方法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又没有传统推拿的痛苦,患者易于接受,很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开展。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2] 王文远.肩周炎一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教材出版社,1990:120.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