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孝富 曲海 黄新 刘柏林
【摘要】目的 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基本概念、成因、致病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提高全民健康生活质量。方法 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规范开展慢性病防控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结果 慢性病防控是全民健康长寿的关键,通过开展综合防控干预措施,真正体现了公共卫生的核心价值。结论 慢性病的防控取决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决定着公共卫生对策的制定和国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也影响着社会对人民健康价值和公共卫生理论的取向,全民和社会各界对慢性病防控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慢性病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防控措施 全社会共同参与 提高生命质量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basic concept of chronic diseases), cause, pathogenic factors, adop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health quality of life. Method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strengthen th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team building,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level and the service ability, to regulate th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evaluation, perfect intervention and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explore th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this area strategy, measures and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mod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 is the key to good health and longevit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ally reflect the core value of public health. Conclusi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depends on all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 and leadership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health, decided to the public health measures the formulation and countries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use. Also influence on people’s health and social value of the theory of public health, the orientation and all circles of society of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 obligatory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chronic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the whole society to participat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疾病,他是影响全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预防控制的疾病。如果控制不好,未来二三十年,全球将出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井喷。应高度重视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会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陈竺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社会传染病,各个政府影响重视GDP一样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将纳入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加强社会动员,共同参与。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本概念
1.1什么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主要是由职业因素和环境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的全球化疾病。长期不能自愈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并规范所涉及的慢病重点是指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和医疗费用昂贵的,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当前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心理性等一组疾病。
1.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
1.2.1病因复杂,发病与多个行为因素有关;
1.2.2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得病时间;
1.2.3病程长,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对健康损伤严重;
1.2.4很难彻底治愈,表现为不可逆性。
1.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成因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郭毅教授7月8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肥胖、超重是导致脑血管病、冠心病、高血压等人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据介绍,以郭毅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在湖北省12个县市随机抽取了2811位年龄大于35岁的居民进行面访,其中男性1420人,女性1289人。从这项研究看,湖北省肥胖、超重状况目前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
2011年七月二十七日上海市政府政府新闻发布会上 ,市卫生局李忠阳局长介绍了《上海市健康规划(2011-2020)》的编制情况,目前本市居民的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调查显示:男女性别间肥胖、超重患病率没有差别,但男性45至54岁、女性55至64岁人群中,肥胖、超重的患病率高;不同文化水平人群中,肥胖、超重群体患病率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人群最高;不同职业人群中的肥胖、超重群体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农民最低;不同家庭经济收入人群肥胖、超重患病率也有很大差异,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低于1000元的人群则最低。
1.4慢性非传染病有哪些危险因素
1.4.1遗传因素 与遗传基因变异有关
1.4.2环境因素 年龄、体重超重与肥胖、长期过量饮食、运动量不足、营养失衡、吸烟与饮酒、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学毒物接触等因素。
1.4.3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中国主导疾病
中国卫生部于2011年7月7日上午公布的最新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过去10年,我国居民中患病人数增加,但去医院看病的人数却明显减少,有近一半的患者不到医院就诊。
本次调查显示,排除季节性影响,我国年患病人次为50.8亿,比10年前增加了7.3亿人次。其中多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由此看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
与此同时,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却明显下降,也就是说,到医院看病的人数在减少。目前,我国居民年就诊人次为47.5亿,比10年前减少了5.8亿人次。在这些患者中,约有一半的人到医疗机构就诊,35.7%的人采取自我医疗,没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占13.1%。许多居民在生病后不去医院就诊,而是跑到药店购药,采用自我药疗。专家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专家指出,居民自我医疗比例的增加,表明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知识与疾病预防,自我治疗能力在增强。在1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有47.2%的人能自己主动获取健康保健知识。还有过去10年,我国城乡居民吸烟率和饮酒率持续下降,与此同时,主动参加锻炼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本次调查显示,走路、慢跑和太极拳类形式成为居民主要的锻炼方式,他们平均每次锻炼时间约在50分钟左右。
另一方面,过去的10年,“看病贵”成为百姓关注的话题。此外,医疗保障覆盖水平不高也是患者就诊率降低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城市拥有各种医疗保险人口的比例到92.5%,89.7%的调查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9%拥有其他医疗保险。
3 关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成因与干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研究证实,慢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慢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病是全球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慢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慢病导致了全球疾病负担加重。我市居民的健康也同样面临着慢病的威胁,据2011年5月28日在重庆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慢病预防控制管理论坛会内容。其中在我国人群死亡构成中,慢性病已上升至85%,以上2010年北京调查资料显示居民因慢性病死亡的占总死亡人数的90.36%。论坛通报了一份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慢病报告指出,我国正面临严峻挑战。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显示位于前四位的死因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均属慢性病。我国人群死因构成已从1973年的53%上升至85%以上,每年约370万人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
高血压患病率10年上升了73%,且发病年龄提前。人群中与慢病相关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升高,成年男性吸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初次吸烟年龄有低龄化趋势,人们对被动吸烟有害健康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从我市居民营养调查结果看,居民营养水平全面提高,但膳食结构不合理,谷物类食品摄入减少,动物类食品摄入增加,特别是城市居民脂肪摄入所占总热能比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理想比(30%)的上限。成年在职人员参加体育锻炼少,生活中半数以上的人静坐时间在5小时以上,人群中超重、肥胖检出率逐年上升。
针对这一情况,在慢病的防控干预显得特别重要,由于慢病往往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改变不良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就能防止或减少多种慢病的发生。慢病诊断容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早发现慢病,通过及时治疗,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以提高生活质量。
4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是体现公共卫生的核心价值
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是国家一项公共事业,属于国家和全体国民所有,做好公共卫生工作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因为公共卫生是公共事业,所以无论是从宪法中的规定,理论上的阐述,还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各级政府都负有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不但领导着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决定着公共卫生对策的制定和国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也影响着社会对健康价值和公共卫生理论的取向,以及国家对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因此,全体民众和社会各界对公共卫生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四项基本公共卫生任务,其中一项就是预防和防控疾病与伤残;在这里。疾病包括急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先天性遗传疾病等。疾病预防控制是首要、慢病防控是群体长寿的关键。
5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措施
5.1总目标。
尽快组建慢病防控机构,职责是承担所辖区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同时在市、区(县)及其以下各乡镇卫生院、区直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民营医院、个体诊所组建相应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机构和示范区。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行动综合防控,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管理,减少慢性病负担,总结示范区经验,推广有效管理模式,全面推动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
5.2工作目标。
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规范开展慢性病防控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探索适合于本地区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5.3主要指标(参考)
5.3.1知识知晓率:示范区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5.3.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5.3.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5.3.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3.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5.4建立示范区工作内容
示范区可根据本指导方案提出的基本内容,因地制宜,创新确定本地区的工作内容。
5.4.1收集基础资料,开展慢性病相关社区诊断。收集、整合并分析示范区基础信息和资料,建立示范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分析当地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5.4.3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基本要求如下:
5.4.3.1当地主要媒体要设置固定宣传专栏,广泛开展慢性病预防宣传教育。
5.4.3.2区县慢性病防控专业机构每年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并且能够达到相关数量要求。
5.4.3.3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为居民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发放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性病防控知识和理念。
5.4.3.4学校为学生开设慢性病相关健康教育课。利用幼儿园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
5.4.3.5政府组织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并参与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等宣传日活动。
5.4.4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面向全人群,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简便技术和适宜工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基本要求如下:
5.4.4.1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
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健身运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建设有利于身体活动的支持性环境,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5.4.4.2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鼓励并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和生产低糖、低脂和低盐等有利于健康的食品,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合理膳食的知识,科学指导人群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5.4.4.3政府部门带头,全社会开展控制吸烟行动,创建无烟场所、单位。
5.4.4.4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或示范餐厅。
5.4.5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5.4.5.1各类单位定期为职工提供体检,及早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在有条件的场所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提供体格测量简易设备。
5.4.5.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提供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糖等服务。
5.4.5.3对超重肥胖、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现在每日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管理和健康指导。
5.4.5.4在有条件地区开展以儿童为重点的口腔龋齿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患有龋齿的儿童及早进行充填,开展适龄儿童窝沟封闭。
5.4.6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提高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建立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估。强化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作用,推广“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模式。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康复期等慢性病人,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场所为单元,组织患者学习慢性病知识,交流防治经验,逐步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6 保障措施
6.1组织领导。成立示范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社会保障、宣传、教育、民政、体育、文化、团委、工会、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工作规划与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根据工作需要,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督促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责,统筹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示范区成立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和决策咨询。
6.2经费保障。示范区工作必须纳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列入政府工作的任务。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经费。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持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慢性病防控工作长久可持续发展。
6.3政策保障。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基本内容包括媒体公益宣传,推动合理膳食,低盐饮食,促进身体活动,加强烟草控制,方便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早诊早治和双向转诊。
6.4能力建设。加强慢性病防控队伍建设,示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慢性病防控专业科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专人负责慢性病防控工作。区县医疗机构有慢性病预防控制的任务。
建立指导和培训制度,区/县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为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规范化培训和技术指导。区县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帮扶指导关系,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和诊疗技术水平。
7 督导与评估
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督导检查制度,组织对示范区慢性病防控工作进行经常性督导检查与考核评估。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示范区进行现场督导检查,对示范区防控措施及效果进行评估,适时将督导及评估结果进行通报。
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框架》,制定本地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实施及督导考核方案。
8 验收与管理
鼓励各地积极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按照自愿、逐级申报的原则,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推荐的示范区,将按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框架》(附件)组织考核评估,考核合格者可参照国家示范区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命名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市、区),并予以公布。
参照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市、区)实行动态管理,对命名的示范区(县)进行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将限期改进,超出改进期限仍未达到要求的取消其国家级示范区称号。
9 结语
在今年5月16日世界第64届卫生大会上,在谈到进一步加强卫生体系建设时,卫生部陈竺部长说,强有力的卫生体系不仅是应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更是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键。各国政府应将卫生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中国政府应高度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战略”行动计划,坚持预防为主,降低发病率;坚持早发现,早预防,减少经济负担;坚决以人为本,提高生活质量;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