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平海 徐增泉 吕新海
【摘要】目的:探讨肌激动器治疗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应用肌激动器(Activator)矫治。结果:患者覆合覆盖基本正常,磨牙达到中性关系,面型明显改善。结论:恰当病例选择,矫治器的精确制作,患者的合作是矫治安氏Ⅱ错牙合类畸形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肌激动器; 安氏Ⅱ类Ⅰ分类
临床上因牙-牙槽及神经肌肉异常作用引起的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 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对面容美观及口腔功能影响很大。如不在生长发育期快速矫治,成年后只有行简单牙代偿或正颌外科手术治疗。我科自几年以来,应用肌激动器治疗20例此类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0例患者,均为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 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12岁,平均9.7岁;临床检查:凸面型,下颌后缩,深覆盖,最小6mm,最大10mm,平均7.7mm;深覆颌最小2.5mm,最大3.5mm,平均2.8mm。当患者下颌前伸至正常覆盖关系时,侧貌可明显改善。有10例有咬下唇不良习惯,5例有口呼吸,3例有颌干扰。X线投影测量: 上颌骨轻度前突或正常,下颌后缩明显,SNA角基本正常,SNB角较小,ANB角较大。根据患者年龄、骨龄、生物龄等综合判断,确定患者均处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经综合判断分析,认为适宜于肌激动器矫治。
矫治器制作:
(1)咬合重建是矫治器制作过程中的关键,准确与否将影响到将来的矫治效果。用6-8层的软蜡条做成牙弓形。让患者将下颌前伸至侧貌最佳位时,嘱患者咬合,待腊硬后取出,获得咬合记录,一般患者下颌前伸不要超过5mm左右,垂直打开在磨牙区约4mm左右或超出息止颌间隙2-3mm,如超过应分次取记录。
(2)制作过程:将工作模按颌重建记录的合关系准确地咬合在一起,上合架,将模型的侧方或后方固定在颌架的前方,以便糊塑上下颌舌侧基托。用0.8-0.9mm不锈钢丝弯制双曲唇弓,唇弓从上颌尖牙远中起越 过合面,不要影响到上下牙齿的合向萌出,上颌基托包括后牙的合面及上颌腭部基托;下颌基托伸展至下前牙舌面,覆盖至下切牙及尖牙唇面切缘下2mm左右及下后牙合面,后部达到最后一磨牙远中为止。
(3)基托诱导面的形成:基托与牙齿接触的部分称为诱导面,应根据不同的畸形与需要形成不同的诱导面,以引导颌骨与牙齿发生所需要的移动。
(4)初戴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闭口困难,嘱患者进行强行闭口训练,第1周内每天戴2小时,1周后复诊,检查口内软组织压痛点并给调磨,如无特殊情况嘱病人每天戴用时间越长越好,每天不应低于8小时,12小时以上戴用效果最佳。
2讨论与体会
(1)肌激动器主要靠大气压力和肌肉作用时对颌骨产生功能性刺激。因矫治器是在颌重建基础上制作的,有强迫下颌处于正中位置的作用。当前伸肌肉疲劳时,下颌倾向于回到休息位,此时矫治器下部抵挡住下颌骨,迫使下颌维持在前伸位,这种被动前伸使下颌将一个方向朝后的力通过矫治器传递到上颌牙弓,从而抑制了上颌骨矢状方向的生长。 矫治器对下牙弓施以向前的推力,刺激下颌骨的生长。这时,作为对下颌移位的反 应,颗状突远中缘有沉积,近中缘有骨吸收。最终导致髁状突位置的改变。由于改善了口颌系统肌群的功能状况,由异常的肌肉收缩功能型恢复到正常功能型,从而达到矫治目的。
(3)肌激动器是否能矫治成功,首先因素是患者的合作,嘱病人每天不少于12小时戴用,戴的时间越长,疗效越快。其次是颌重建记录,及合适的病例选择。这些应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有年龄的限制,对生长发育已完成的患者禁用 。
(4)每次复诊应特别注意牙导面的“光亮区”,如未见“光亮区”说明牙导面未起作用,应对矫治器进行重衬。对于安氏Ⅱ 类1分类错颌,应缓冲上颌牙导面的远中塑料和下颌牙导面的近中塑料,引导上后牙向远中萌出,下后牙超近中向萌出,对矫治不利的“光亮区”应当磨去,对防碍恒牙萌出的基托应及时调磨。
(5)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有下颌后缩安氏 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利用肌激动器矫治有效,这一点已得到许多专家的肯定。本组临床效果支持这一观点,它能有效地促进下颌骨发育,使下颌前移,同时抑制上颌骨水平向生长,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
(6)其矫治后复发的可能性和程度比固定矫治器小。矫治器制作简单,易于掌握,材料经济,仅在夜间戴用不影响口腔功能及美观,若病例选择恰当,是一种很实用,疗效显著的矫治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美英,罗颂椒,陈扬熙. 牙颌面畸形功能矫形.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徐芸. 口腔正畸学-现代原理与技术.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6
[3]赵志河,赵美英. 上颌复合体及上颌牙弓阻力中心位置的研究.口腔正畸学,1994
[4]Thomas M Graber,Thomas Rakosi,Alexandre G Petrovic,徐芸,白玉兴,宋一平主. 口腔正畸功能矫形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曾祥龙. 现代口腔正畸学诊疗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6]Varlik S K,Gultan A,Tumer N.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Twin Block and activator treatment on the soft tissue profile.Europe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