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时代有声书弘扬传统文化之新闻媒体研究--以喜马拉雅FM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67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内容
1.1.1 研究背景
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电子设备与终端的普及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2019 年 2 月,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8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 8.29亿,手机网民规模 8.17 亿①。速途研究院 2017 年一季度有声阅读市场调研的数据表明,我国国民每日仅有 3.2 小时的时间用于休闲②。在这 3.2 个小时中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更是所剩无几,以往长时间、连续性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大量知识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人们的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阅读载体、方式、习惯都发生了变化。

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困境。当下,面对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信息的快速更迭、人们视觉猎奇的心理、工作上的过度用眼以及国民对传统文化阅读的不足,给文化传播的可延续性带来隐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讲话,分别从不同方面提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据艾媒询 2016 年发布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告数据显示,75.9%的网民会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③。利用互联网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我国国学文化,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

听书的传统。在我国,听书的历史远可追溯到宋代开始流行的评书。我国有声书真正出现于 1994 年,以 CD 或电子阅读器作为传播介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著半小时系列》可称得上我国第一本有声书。听书是常见的一种阅读方式,更是通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所呈现出来的是碎片化阅读背景下人类阅读行为的变化,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着巨大影响。在文本的开放性、朗读的介入性、阅读场景的交互性等方面,“听书”影射的是人类历史上悠久的朗读传统,可以用耳朵代替传统阅读减轻用眼压力。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有声书最早出现于 1934 年的美国,来自于公益服务的需求。两次世界大战的开展造成了大规模的视障士兵,当人们决定为这些在战争中失去光明的军人提供学习服务时,有声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笔者以 audio book 为关键词,在ProQuest、Springer journal 和 EI 等外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 263 篇相关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筛选和归纳,国外对有声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以下几个方面。有声书未来发展的研究。Lamb, Annette 对学校图书馆在促进学生有声读物使用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并指出有声读物使听力变得更加灵敏,此外,关于有声读物未来的发展,学校图书馆可以连接学生、教师、父母与音频阅读经验丰富的受众,通过专注于特定的利益和需求来促进未来有声书的发展①。Settachai,ChaisanitSurachai,Suksakulchai,Annika Hinze,David Bainbridge 探讨了音频作为一种获取有声书手段的作用,并指出这些书来自网络、移动电话或者事先录制好的音频,详细介绍了有声书的功能需求,图书从纸质转换为声音,从眼看转换为听,要突破当前的声音储存技术缺陷,从技术的角度探讨了未来有声书发展的方向②。

有声书现实应用的论述。ChaisanitSurachai,Suksakulchai③,Hirayama, M.J④主要是对少儿、视力障碍者做了研究,通过实验表明了有声书对儿童、青少年、盲人在遇到阅读阻碍或面临困难时起到的积极作用,使有声书向教育领域更加迈进一步。Ozgur, Aydin Ziya, Gurcan, Halil Ibrahim 以 Anadolu 大学中 362 个盲人大学生为对象,研究音频书项目在该大学的开放教育体系中的作用。Ameri,Fereshteh ,Vazifeshenas, Naser, Haghparast, Abbas 在文章中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有声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①。

有声书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的探讨。学者 Montgomery, Joel R.在文章中重点介绍了中学年级以下的阅读水平,并提出了一个测试方法,通过使用音频书籍以提高阅读理解水平。这些音频书的使用能够提高学术英语语言学习者和英语母语学习者的表现,促进文化传播②。Domale, Ajinkya,Padalkar, Bhimsen,Parekh,Raj③,Kuo-Ping Liu , Cheng-Chung Liu④,Nazemi, A,Ortega-Sanchez, C,Murray,I⑤等人在文章中分别提出有声书可以满足学生不断增加的阅读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相应地减轻老师上课时的负担。
...........................

第 2 章 喜马拉雅 FM 发展概述

2.1 有声书概念及特点
有声书,顾名思义就是有声音的书,也可称为听书或有声读物,其英文名为“audio book”。
有声书最早诞生于美国,但关于诞生的年代有不同说法,一种认为 1934 年美国国会出版的语言教材唱片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读物①;另一种认为有声读物诞生于 1952 年芭芭拉·赫德瑞兹和玛丽安娜·罗尼创办的凯德蒙唱片公司②;最后是一种认为有声读物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用来播放给在战争中伤残士兵等有阅读障碍的人群听,是有声书的最早形态③。对于有声书定义,目前国内大多学者认可的是美国有声读物协会给出的定义:“包含不低于 51%的文字内容,复制和包装成磁带、高密度光盘或纯数字文件等形式进行销售的录音制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介的不断普及,往日对有声书概念的权威界定在今天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声书不再仅仅是指某本书,而是泛指“所有音频形式的知识”④。因此,在结合移动互联网及电子产品设备迅速普及这一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声书的实质是用声音来表达书的内容,有声书并不等同于有声读物,而是有声读物的一种。前者不论在用户人数、内容种类,还是市场规模等方面都小于后者,文中所说的有声书是指将纸质书或电子书经由专业录音员,通过朗读或解说的形式把文字转化为音频,经过后期剪辑、添加配乐等一系列工序制作而成,利用实体或数字媒体为载体,能够在线收听、下载收听,向读者提供以“耳朵听”代替“眼睛看”为阅读方式的录音制品,包含书刊类小说、文学名著、儿童读物、戏剧等;教辅类英语学习、单词背诵等;书评类栏目、大咖读书会等。结合有声书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概念,笔者认为有声书具有内容载体多样化、使用场景碎片化、内容传播网络化的特点。

.............................


2.2 我国有声书历史演变
说书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历史渊源流长,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墨子· 耕柱》。评书是口头讲说的表演艺术形式,也叫评词,在唐代开始,流行于宋朝①。在我国,传统的“说书”和“评书”可以看作有声书发展的源头。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中给出“以古事而今说,再加以评论,谓之评书”。改革开放后,技术的发展使收音机和广播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评书也迎来了新的生存空间,这种发挥听觉器官的阅读形式,在缺乏电子视频的年代里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重要形式。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其内容都没有以具体的载体形式得到保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声书,能够以载体的形式完整保存下来的有声书最早出现在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有声书载体的不断变换,其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电子阅读器为主的独立介质阶段、听书网站为主的网络传播阶段、听书类 APP 为主的移动传播阶段。

2.2.1 电子阅读器为主的独立介质阶段(1994-2000 年)
1994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了《世界名著半小时》及其续集的录音带②。1995 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了《十日谈》、《红楼梦》、《鲁滨孙漂流记》等以经典名著为题材的有声书③。
此后,我国各大出版社和音像公司开始纷纷进军有声书市场,如北京鸿达以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都成功地出版过有声书。成立于 1996 年的鸿达以太发展有限公司提出“听评书,到新华,找鸿达”的口号,在 2000 年很快拥有“听世界”、“佳家听书馆”、“道听途说”等听书品牌,并研发以 MP3 格式为载体的有声读物,以评书和相声为主,兼顾英语及少儿等其他题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音频版权提供商。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于 2000 年出版了 18 张《中国诗文朗读 CD》和 16 种《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系列》CD 全套,因制作精良,在市场中获得用户的好评。其中,16种《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系列》CD 全套包含了古今名家的诗词和文章,并且由社会上的知名人士朗读,是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文化作品。中国音像出版社与央广之声进行合作,推出了名家名著、青春言情、玄幻武侠等有声书系列,制作听众喜爱、时代感强的高品质文学有声书。
..............................

第 3 章 喜马拉雅 FM 弘扬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18
3.1 国家政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18
3.1.1 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困境·····························18
3.1.2 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19
第 4 章 喜马拉雅 FM 弘扬传统文化的路径与效果···················· 26
4.1 一体多面的海量内容·························· 26
4.1.1 内容选择:以优秀传统典籍为主····················· 26
4.1.2 内容生产:文字诵读与音乐结合···················· 27
第 5 章 喜马拉雅 FM 弘扬传统文化的改进对策························· 51
5.1 传承民族文化,致力内容创新································· 51
5.2 重新定义用户,实施精准推送······························ 52

第 5 章 喜马拉雅 FM 弘扬传统文化的改进对策

5.1 传承民族文化,致力内容创新
在西方,“内容为王”在媒介经营法则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建设上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个经营战略的未来走向。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阅读兴趣和爱好的多样性对有声书内容需求更加海量、广泛化,维亚康姆公司总裁雷石东曾指出“传媒企业的基石是内容”①。就有声书来说内容是其最为核心的部分,而有声书内容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符合人们需求的二次文学创作。喜马拉雅 FM 要想获得长远发展,更好的发挥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需要在如下两个部分进行改进。

有声书制作前期: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在传统文化内容来源上,我国历经五千年发展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典籍为平台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喜马拉雅 FM 应在现有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新的、与众不同的内容。对于相同的文化典籍,可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寻找有价值,能给用户和社会带来现实意义的部分。比如一部《论语》,当大多数都在从朗读和对文章字句进行解释的角度进行制作时,平台可以从其创作背景,在历史上的传承发展经历,对后世的影响,带来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入手。即对于一部作品,打破以往单一的制作模式,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重新解读,以区别于其它同类作品,减少或避免雷同作品的出现,向用户提供多元选择。

............................

第 6 章 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