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命之思与传统文化观念
第一节 人物多舛命运的精准呈现
宿命观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甚至一些学者认为,“宿命”并不是中国古人的常见思想,即使出现,也到了元明清时期,在元散曲中才有所体现。事实上,如果究其根源,“宿命观”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少数学者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宗教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蛛丝马迹。先秦时期,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天问》实际上就已经极具道家思想,就“天问”这一题目而言,也已经表达出了人类对于“苍天”、“天命”的思索与对话,对与天、地、人有关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发问。在余华的小说中,人物几乎都会陷入连环式的“圆圈”中,看起来所有的不幸和意外发生于偶然,但事实上却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充满强烈的宿命色彩,例如《命中注定》,从小说题目便能看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宿命主题,再比如其他中短篇小说《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和《死亡叙述》中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宿命观”也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和体现。
一、神秘莫测的命运操控
一般认为,最早的“宿命观”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古时候人们感受到苍天与人世之间冥冥中自有定数,看似偶然,实则充满必然性。后来这种思想被传播到了古希腊,并成为古希腊哲学中的一支,之后又由雅利安人将其带到印度。由于印度这一国度本身就有吠陀文化,这种文化同样有着对自然“命定”的探讨,因而与“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相结合,在印度的思潮中形成了一派哲学,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宿命论”。
古人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命运无法理解,无法解释一些现象,产生惊异,就以为在他们中间有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从词源学上讲,“宿命”这一词汇并不是舶来品,它在北周无名氏写的《步虚辞》中便已出现:“宿命积福应,闻经若玉亲。”②这句诗中的“宿命”含义与前文中所提到的“宿命”有暗合之处,“宿命”也即“既成的命运”,也就是说,命运由一种人类无法抗拒的神秘力量决定,一个人从降临于世开始,一生的荣华富贵或坎坷多舛便已注定,而这一切又和“因果”息息相关。
.............................
第二节 暴力死亡背后的人性拷问
在荀子看来,人性本质上是“邪恶的”。人性充满利己之欲且永无休止,因此,人必须经过后天的教化方可“改邪归正”。 余华的小说中充满了大量的杀戮情节和人体解剖细节,用以揭示人内心的阴暗面,尤其是对儿童暴力的书写,成为了“性恶论”思想的深刻体现。
一、非理性下的暴力行为
暴力,是余华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书写主题,迫害致疯并自虐的历史教师,施刑的刑法专家,实行家暴的丈夫,虐待儿童的成年男子,甚至是带有暴力倾向的儿童,都是余华小说的重要书写对象,他们的一系列暴力行为直接反映了人性的邪恶一面。
“性恶论”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荀子的观点,他在《荀子·性恶》中对性恶论进行了较为详实的阐释,比如“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即使表现出善良的一面,也是伪装出来的。荀子的性恶论还包括“人之生也固小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等等,荀子认为不论君子还是小人,本性都是恶的,只是君子受到了礼教的规约,有较强的自律性而已。除了荀子秉持“性恶论”,法家的韩非子也同样秉持人性恶的观点,只是没有明确提出而已,道家尚且认为人性的邪恶可以通过后天接受教育有所转变,法家则认为人的“恶”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初始人性自私的认识系统中,韩非对人性的黑暗和危险看得最深,是这个思想系统的集大成者,尽管他并未明言‘性恶’论。”余华的小说作品中,大量的暴力和刑罚事件都源自“无理由”的理由,作家尽其笔墨来深剖人性的阴暗面,这正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性恶论相吻合。
..............................
第二章 形式实验与传统叙事方式
第一节 传统类型化小说文本的借鉴
一、《古典爱情》中的才子佳人形象
“才子佳人”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种传统常见的情节模式和题材类型。自从有了唐传奇开始,这种类型的小说便已出现。“才子佳人”的提法最早源自唐柳祥《潇湘录》中的小说《呼延冀》一篇:“妾既与君匹偶,诸邻皆谓之才子佳人”,此处的“妾”与“君”分别指的是富贵人家的大小姐和饱读诗书的儒雅公子或书生。在这类小说中,才子和佳人或自由恋爱,或机缘巧合,不论以何种方式结合,从主观上讲都是自愿的甚至是“求之不得”。为了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女子吟歌跳舞,男子则鼓瑟吹笙,或者男女之间以诗词书信传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每个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都能够圆满,尽管二人一开始彼此相爱,但常常会有双方父母兄长阻拦、生离死别、始乱终弃的情况发生,使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也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文学发展过程中,二人的爱情因家长制的约束受到阻拦出现了殉情故事,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都是因为这里的“才子”不是富家公子,而是落魄书生或穷儒。再者又而因生离死别出现了“阴阳恋”,即凡人与鬼魂之间的恋情,这种恋情往往以女子为鬼魂居多,为了追求大团圆结局或者表达崇高的爱情主题,小说中已死的女子往往能够还阳,譬如《离魂记》、《牡丹亭》等,其中也有女子被始乱终弃的,如元稹所写《莺莺传》,《莺莺传》的出现,使我国古典文学中才子佳人题材的作品正式成形,正如鲁迅所言:“所作不多而影响甚大,名亦甚盛者曰元稹”。到了明末清初,一方面受到当时启蒙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市民阶层的地位逐渐提高,通俗化小说的受众增多。基于此,在明代有了专业创作才子佳人小说的组织或群体,才子佳人题材的小说数量明显增多,出现了才子佳人小说流派,创作趋于规范化和模式化。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多有才子和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如聂小倩和宁采臣等。直到近代,也有《玉梨魂》等人鬼爱情故事产生,受到追捧。余华的《古典爱情》既可以说是对中国古典才子佳人题材小说的戏仿,也可以说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文本资源。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篇小说的潜在文本,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基本主旨,都与《牡丹亭》之间存在鲜明的互文关系。
...............................
第二节 传统叙事艺术的吸收
一、古典文学中的“凌空跳脱法”
一般认为,余华的小说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先锋文学”特点,即受到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及作品的深刻影响,在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方面不同于以往的文学作品。王庆生和王又平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将先锋文学的特征总结为:“一是反叛性,反叛业已确立的理性秩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美学精神和表现方法;二是实验性,以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方式创造新的艺术和语言形式为己任。”35由此可见,学界较为普遍地认为不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先锋文学都是“反传统”的,面向西方,背离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理念。
余华在 80 年代,以先锋文学代表作家著称,其先锋文学代表作品有《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往事与刑罚》等,但是,笔者认为余华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有意地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及古典文论的思想作为创作资源的一部分,这是不应忽视的。甚至可以说,学界为了创造一个新的文学阐释空间而建构了“先锋文学”这样一个概念,并为了凸显先锋文学的“先锋性”,有意地将文学作品的传统元素遮蔽掉,避而不谈。余华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同中国古典文学密切相连,除了前文中已经提到的“性恶论”的小说思想和才子佳人的情节模式以及对武侠小说和公案小说的戏拟等,在具体的写作手法上也不仅仅是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实验,他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处理时空关系上,都采用了中国古典文论中涉及的创作理念,其中最显著最核心的便是“凌空跳脱法”。 清代大兴学者王源所著的《左传评》,他从篇章形式、内容和文法结构等方面对《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进行了评点。《左传》作为一种历史叙事文本,王源对《左传》中的时序进行了点评。其中对追叙手法进行点评时提到:追叙之法 ,谁不知之? 但今之所谓追叙者,不过以其事之不可类叙者, 置之于后作补笔耳。如此是一死套而已,岂活法乎? 追叙之法乃凌空跳脱法也 。36所谓 “凌空跳脱法”,这是对《左传》“追叙”手法的一种形象化的说法, 。之后王源并对追叙总结了其特征:叙事之法,切不可前者前、中者中、后者后。若前者前之、中者中之、 后者后之 ,印板耳…… 唯中者前之,后者之,前者中之后之 ,使人观其首 ,乃身。
...........................
第三章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 30
第二节 先锋:高扬的旗帜................. 36
第三章 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
第一节 传统:批判中的继承
一、 传统文化资源的不自觉运用
.......................
结语
余华作为一位创作历程有所转型的作家,游弋于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尽管他常常以冷漠的叙述将幸福生活的表象掀开,展示灰色人生真实的苦难,但也正因为如此,苦难和不幸才更为深切地打动人心。提到余华,最容易让人想到的便是“先锋”二字。余华在前期也就是 80 年代的小说创作的确充满先锋色彩,尽管先锋小说一直以实验性和反叛性著称,先锋作家普遍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立场,但在这里余华似乎是个例外。20 世纪 80 年代,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盛行之下,大多数先锋作家宣告了与传统的决裂,一头扎进博尔赫斯和卡夫卡等人的作品中汲取养分。而余华在学习阅读西方文论和相关作品的同时,并没有数典忘祖,而是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资源同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技巧结合起来。
这首先表现在生命之思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思考上。在余华的小说中,人物命运,似乎都是命中注定一样,最后都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充满强烈的宿命色彩,例如《命中注定》,从小说题目便能看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宿命主题,另外《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和《死亡叙述》等作品都对宿命观有所体现。90 年代以后,余华创作小说的风格有所嬗变,在语言和情节上降低了“硬度”,不像 80年代的先锋小说那样坚如利刃,取而代之的是亲情、兄弟情等,作品中多了几分温度和人文关怀。尽管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依然充斥着死亡气息,但纵观余华的创作历程,在他的小说作品中,有一个始终不变的主题,便是“宿命”的不可对抗。在创作题材上,余华的中篇小说《古典爱情》戏仿了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牡丹亭》,不论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语言形式的锤炼,都与《牡丹亭》密不可分;《河边的错误》与古代公案小说颇为相似,在小说中皆发生了连环命案,而案情的侦破扑朔迷离;《鲜血梅花》则如同中国古代武侠小说,讲述了阮进武离奇的复仇之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