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及邓拓的现代性诠释
第一节 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的阐述
一、“士大夫”的内涵及演变过程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一开始并没有“士大夫”这个阶层。而是存在着“士”和“大夫”两个阶层,他们分别代表着一种社会阶层。其中,“士”泛指的是具有特定才能的民间人士,他们通常是依附于贵族而存在;而“大夫”也是一个阶层,泛指的是官员或者有爵位的人。在《辞源》一书中,对“士大夫”一词的定义也可以看出,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指的是官僚与知识分子两者的结合,被看作一个阶层。
而国外对于“士大夫”阶层的定义也和汉语释义极为相近,直接将学者和官员两个词两种含义合成为一个词——scholar-officials。可见英文释义也强调和特指“士大夫”这个阶层所具备的属性,也就是官僚和知识分子两者的结合。“士大夫”的内涵中增加了作为“士”阶层的读书人,体现了读书人地位的提高。如果我们仅从字面意义上来分析“士大夫”的内涵,那么“士大夫”的内涵就是体现了文人和官僚在古代的社会地位。因此“士大夫”的内涵就是指具有“学者”或者“官僚”属性的社会阶层,“士大夫”这个群体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在西方社会中,并没有这样一个“士大夫”阶层或者群体,只有和中国社会所类似的阶层叫作贵族阶层。
“士大夫”这一社会阶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其阶层的发展演变过程也非常漫长。如果追溯“士大夫”阶层的历史渊源的话,“士”和“大夫”都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贵族阶层。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古代也有贵族阶层,也就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大阶层构成了整个贵族阶层。贵族身份靠的是血脉传承,“士”是西周贵族社会中社会地位最低的阶层。但随着朝代更迭和时代变化,
“士”和“大夫”两个词的涵义逐渐发生了变化,到战国时期之时,“士”这个阶层已经从贵族阶层中逐渐消褪,慢慢成为了平民,再后来人们逐渐泛称读书人为“士”。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大夫”则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官僚体系的官职,并且从战国一直延续下来。
..........................
第二节 邓拓“士大夫”精神的四个面向
邓拓出生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激烈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在各国列强的觊觎和冲击下,逐步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许多仁人志士一如古代的“士大夫”群体,努力奔走呼号拯救中国,但都以失败告终。“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出现在中国社会中。邓拓也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最终确定了人生的努力方向,就是为共产主义献身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邓拓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士大夫”精神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精神,而是升华为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邓拓正是传统“士大夫”精神和现代进步思想相互融合的典型代表。
正是邓拓对“士大夫”精神的推崇和继承,加之进步思潮的影响,邓拓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为救国救民的道路。邓拓走上了一条与中国古代“士大夫”越来越相似的人生道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邓拓从事新闻报刊事业达 30 多年,
其文学创作也留下了很大的成就。纵观邓拓一生,他骨子里追求和崇尚的依然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这种对“士大夫”精神的认同和传承,一直深深影响和伴随着邓拓一生的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过程之中。概括起来,邓拓“士大夫”精神中包含以下四个面向: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抱负;二是经世致用、济世救民的价值追求;三是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求真精神;四是自我牺牲、坚持党性的忠贞意志。
................................
第二章 萌芽期(1929—1937):文学视野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节 青少年求学时期邓拓的民主文化活动
邓拓这一时期的民主文化活动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一是选择,二是考验。1929年夏天,邓拓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一高中。面对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邓拓请他的三哥邓叔群指点人生方向。邓叔群是清华留美生,学成归国后任教中央大学并在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员。他力邀邓拓报考清华学堂,将来像他一样出国深造,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回国后报效国家。但自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深受革命先贤精神力量的激励,从小就抱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抱负,邓拓当时非常关注国家的现实问题,他感觉实业救国解决不了国家的问题,不是他想走的路。对于未来的道路,他思考的更多,故乡艰难困苦的童年生活、严酷动荡的时局教育和现实启发了他,邓拓作出了和他的三哥不一样的人生选择。1929 年,邓拓被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录取。这所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并且注重学生同社会的交往。学校经常邀请到鲁迅、胡适等社会名流来学校作讲演,这些活动对邓拓很有吸引力。但更为吸引邓拓的是学校图书馆,在求学期间,邓拓广泛地阅读经济学和哲学名著,选读不少马克思主义著作,接受了革命理论的教益,增加了革命的毅力和勇气。
这一时期,吸引了无数进步青年和学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上海如火如荼得开展起来,1930 年的时候,“左联”“社联”在上海相继成立。在轰轰烈烈的运动高潮下,邓拓于 1930 年冬天加入“社联”。参加“社联”活动后,邓拓的社会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和积极的活动表现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邓拓在活动中表现得异常积极,努力配合国际国内的斗争,积极举行各类集会,参与散发标语传单等活动。邓拓也在具体参加实际斗争中接受锻炼,不断地学习新的革命理论,逐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使得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运动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精神归宿。在这年的冬天,邓拓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第二节 诗与思:旧体诗中赋予革命情怀
邓拓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底蕴。从少年起,邓拓在其父亲邓鸥予的启蒙熏染下,就喜爱写旧体诗。我们从研究邓拓青少年时期的诗歌创作开始,可以发现他的诗歌已经开始体现他的世界观和人生理想的树立过程。
邓拓在离开家庭赴上海求学,寻找人生的发展方向之时,写下了离别之作《别家》①。这首诗写于 1929 年秋,反映的时间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处于空前的黑暗时期,为探求真理,才刚刚 17 岁的邓拓,没有留恋故乡和亲人,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选择独自到上海求学,开始向心中向往的革命征途前进。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游子“别家”,而是反映了邓拓革命生涯从此开始,记录下了邓拓对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可以说是他生活的一块重要里程碑。诗中所蕴含的沉郁辽阔的高远情怀绝非一般的只关注自我生活小圈子的青少年所能拥有的。邓拓从青少年时期对祖国现实的深深忧虑,对故乡民生的牵肠挂肚在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的“昂头天柱低”一句更是表达了邓拓改变社会现实、拯救苍生的理想抱负,绝非只是多愁善感、忧伤感怀的软弱书生所具有的。
再有一首能代表邓拓青少年的理想与抱负的诗歌是写于 1930 年的《书城》②。邓拓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处于在繁华迷离的大上海求学之时,面对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却依然选择青灯苦读,在默默捧书苦读之中,寻求革命真理。尤其是“得侔前辈追真意,便是今生入世诚”一句充分表达出邓拓能够将学得革命前辈追求真理的精神,当作是自己一生奋斗的心愿。这是 18 岁的邓拓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真诚的呼声。邓拓是积极入世的“士大夫”,他不愿意在诗酒山水之间独善其身,“莫教诗酒误虚名”,不想成为“心在山林之间”的魏晋“士大夫”,他所追求和渴慕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建功立业的革命先贤追求真理的精神,他所追求的是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使命。邓拓一直在苦苦追寻、苦苦求索。
........................
第三章 开拓期(1937—1949):吹响“经世致用、济世救民”的文学号角 ........ 28第一节 《晋察冀日报》时期邓拓的“民族救亡”文化运动 .................. 29
第二节 喉舌与号角:通俗化、大众化的社论 .............................. 31
第三节 以燕赵之诗歌 做三军之鼓角 ..................................... 35
第四章 活跃期(1949—1958):政论杂文中彰显“坚持真理”的求真精神 ........ 37
第一节 《人民日报》时期邓拓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活动 .................... 37
第二节 针砭时弊的政论杂文 ............................................ 40
第三节 史学家眼中的“红学”价值 ...................................... 41
第五章 消沉期(1958—1966):文学阵地的辗转与《燕山夜话》的抗争 .......... 44
第一节 任职北京市委时期邓拓的文化活动 ................................ 44
第二节 转移:《前线》社论与“于遂安政论” ............................ 46
第三节 逃避:《江南吟草》系列组诗 .................................... 47
第五章 消沉期(1958—1966):文学阵地的辗转与《燕山夜话》的抗争
第一节 任职北京市委时期邓拓的文化活动
1958 年 8 月,邓拓来到北京市委工作,担任半月刊《前线》的主编。邓拓的职务分工管杂志不管报纸,其实是北京市委负责人彭真对他的保护。在《前线》创刊后,邓拓沿袭一贯的写作传统,亲自写稿,前十期的社论都是邓拓亲自撰写。正如参加过编辑工作的李筠同志回忆说:“邓拓同志的名字永远同《前线》杂志连结在一起,这与他同《晋察冀日报》的关系一样。没有邓拓同志也就没有《前线》的奇异光辉。①”邓拓写作前线社论的时间是从 1958 年底到 1959 年 4 月,在之后,邓拓在其他刊物上以“于遂安”的笔名发表了一些政论文章。从前线第一篇社论到于遂安笔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共三年左右的时间,直到 1961 年底。这些政论文章出现在那个特殊的年月里,记录了邓拓作为党的负责同志和宣传者艰苦的理论探索痕迹。
经历了 50 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经历了 60 年代我国国民经济的暂时困难时期,当党和人民逐渐从热情澎湃的运动中冷静下来的时候,邓拓也开始思考和探索。这期间,党中央也多次强调贯彻“双百”方针,使思想文化阵地逐渐趋向活跃起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对不敢讲真话实话的不良倾向提出批评,并提出要有魏征和海瑞讲真话的精神。在政治氛围稍微宽松之时,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的邓拓,摆脱思想的束缚,创作《燕山夜话》,这是邓拓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思想探索的结晶,是时代的产物。邓拓开辟的《燕山夜话》由于深受全国读者的喜爱,其专栏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时间全国各地很多的报纸、电台都争先效仿。邓拓又找到了当时北京市主管文教卫生工作的副市长吴晗和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三人共同合办专栏《三家村札记》,1961 年 10 月正式出刊。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