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后”作家家族叙事的生成语境
1.1 家族形态变迁的时代语境
“80 后”作家笔下的家族叙事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特征,20 世纪 80、90 年代是“80 后”作家们的成长时期,同时也是孕育“80 后文学”的土壤。这一时期的社会剧变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在小说描摹的家族生活中显现出来。
1.1.1 当代家族形态变迁的时代语境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家族文化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这种以地缘为前提,建立在相同宗族、相同血脉基础上的社会基层组织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传统农业社会的构成基础,也是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家国同构”的特殊形态显示了家族长久以来在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以及文化伦理中承担的载体作用。
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被放大了的家族史”①。尽管家族一直以来体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与历史穿透性,在当代社会中,家族形态与家族文化依旧难以摆脱日渐式微的整体态势,传统的家族形态与家族文化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度变革不断发生变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的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对乡土社会形成了的经济与秩序的双重冲击。“城市化”的概念源于英国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人口离开乡村和土地”,向城镇和城市迁移②。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一方面带来“量”的变化,即城市规模的扩张与农村规模的缩减,同时作品中常常描写到的介于城乡之间的小镇也在这一阶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传统的家族形态主要发源于乡土并以乡土社会为依托,因此传统的家族主体应该视为“乡村中的”人,但改革的浪潮使得部分家族成员离开家族聚居的村镇“向城求生”。不仅使得乡村人口数量急速减少,人口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离开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主要为青壮年劳动力,而他们正是传统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便造成了传统家族中传承主体的不断流失与长期缺位。‘
...........................
1.2“80 后”作家家族叙事的文化背景
转型时期消费主义的膨胀与多重的思想、文化碰撞不仅构成了“80 后”作家小说中的时代背景,也无形中塑造了他们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与多元化的叙事手段。而家族叙事的深厚文学传统与主流历史教育的辐射也促使“80 后”作家将家族与历史的书写作为亟待开拓的创作对象。
1.2.1 消费主义的膨胀与多元化的文化资源
时代的转型不仅孕育了当代家族的形态变迁,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塑造了“80 后”一代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在他们出生的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变革。而在早期“80 后”作家的文学创作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消费主义膨胀下的文学商业化倾向,以及多元化的文学与文化资源。
随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确立,我国经济实现了进一步的跨越发展,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逐步流入并对大众产生影响,这些都为消费主义的流行创造了充分条件。商业化大潮漫延至文学领域,便体现为商业资本对文学生产的作用力逐渐增强。“80 后”作家在文坛亮相之初,一个重要的标签便是以青春题材创作为主的商业化特征,而这些作品取得商业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资本的策划、包装与宣传炒作。正如社会学家所言,现代商业在自身的高速发展中对整个社会领域形成全面的渗透,因而商业“成为流行文化的主导力量和表现途径”①。另外,读者阅读模式的变革也在消费主义的盛行中同文学创作的商业化相互影响。一方面,80 年代以来,青年一代的政治意识与公共关怀同前代人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意识与个人自我意识都发生了显著增强,而以往鲜明的政治参与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则趋于淡化。而另一方面,商业化的运作与包装模式也从作品的推出应用至作家的推介,作家偶像化的现象令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进而加剧部分“80 后”作家在创作中对读者、市场的迎合。
大众传媒在“80 后”作家的文学活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介就是讯息”②,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媒介在向受众提供知识、资讯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对大众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大众传媒对“80 后”一代的影响首先体现为外来输入的大众文化,来自欧美的影视作品与日韩的动漫等青年亚文化在输入后一度得到处于青少年时期的“80 后”的热烈追逐,在涉及这代人成长经历的小说作品中能够看到亚文化的影子,现代影像化的拍摄与表现手法也逐渐被部分“80 后”作家在创作中以文字的形式模仿、内化。此外,网络普及率的提升使得网络化成为影响“80后”的另一个重要语境。发达的网络空间带来的不仅是爆炸增长的信息资源,更是自由表达的输出方式,以及作品发表机制的“零进入门槛”转变。由精英化逐渐转向平民化、大众化的文学传播机制也促进了表达边界与规范的逐渐松动,“80 后”创作中恣意率性的表达姿态,以及对个性、平等、世俗的强调与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都源于此。
..............................
2“80 后”作家家族叙事的思想主题
2.1 双重指向的历史想象
按照李德南对“非历史写作”的解读,相当一部分“80 后”作家初期的小说创作都可以看作是“忽略历史的延续性,让时间停留在孤立的现在”①,他们通过作品主要抒发的是自身的青春意绪,以及初入成人社会后的现实所感。在自身创作转型的需求与评论界的期待之下,越来越多的“80 后”作家们逐步在小说创作中涉足历史。与前代作家相比,“80 后”作家缺乏“50 后”、“60 后”作家亲历重大历史现场的真实体验以及书写历史的强烈责任感,又不似“70 后”作家身处历史事件末尾拥有独特的审视视角。学校教育中的“强历史教育”带来的更多是历史教育框架之内的历史知识,因此他们的历史书写更倾向于一种对历史的想象,而家族叙事则是承载这种历史想象的合适支点。
2.1.1 承载个体记忆的代际追溯
虽然个体对过去历史的回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本身,但这种回忆“不仅位于历史和统治的中心,而且在建构个人和集体身份认同时都是秘密发挥作用的力量”②。在“80 后”作家的创作初期,他们擅长描写的“青春残酷物语”实际上凭借同前代人经历体验的鲜明差异构建起一种专属的“同代人”的青春记忆与心理认同感。但随着青春记忆书写逐渐产生同质化倾向,“80 后”作家也开始在创作中不断开掘记忆书写的多元面向。在他们的家族叙事之中,家族的过往历史往往以父辈、祖辈的个体记忆作为载体在小说中铺陈开来。
在这类作品中,家族中父辈、祖辈旧日的生活经历与所见所感或是通过人物的自述得到直接表达,或是在年轻一代的叙述者的追溯中变得逐渐清晰。宋小词在《声声慢》中运用叙述者“我”与奶奶对叙的方式,将奶奶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作为小说的故事主体,同时在回忆中对奶奶出身的雷家众多人物进行了着力刻画。在这部小说中,奶奶的回忆串联起二十世纪初至新世纪的许多重要历史节点,她在幼时经历缠足与思想启蒙运动,少女时期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幸存下来,中年时在艰难饥荒的年岁里艰难抚养儿女,晚年又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的城乡变迁。除此之外,小说中围绕奶奶对家族中的其他成员的传奇经历也进行了扩展,通过描写春林大爹、老外公、三位舅爹、二叔等人物,将旧时农村的大地主、国民党军官、土匪等等阶级形象都纳入故事之中,拓宽了小说的叙事范围。
.............................
2.2 家族命运折射的时代症候
家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小说中的家族书写也能够成为“80 后”作家们在文本中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家族书写中,既体现了传统伦理秩序与现代性发展之间激烈碰撞下的悲剧冲突,他们的乡土叙事也侧面反映出作家们的某种“归乡意识”。
2.2.1 传统秩序与现代思潮的冲突悲剧在刻画家族的变迁时,一部分“80 后”作家有意识地在小说创作中融入自身对于各个时代的诸多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社会的激变、人性的复杂、民俗的断裂等等都在他们的笔下有所呈现。他们在描写转型时期的村镇生活时,也表达出对于现代化发展下传统思想伦理失序的隐忧。
在“80 后”作家的家族书写之中,70、80 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生产方式以及经济政策的变革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作家们在家族生活的描写中融入了这一阶段社会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给乡镇人民带来的震惊体验,刻画了发展过程中传统乡土社会内部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人们的精神纠结与秩序崩坏,这些在林森的两部小说中都得到了明显的展现。林森在家族书写中揭开了作为故事发生背景的海南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变迁的一隅。在《关关雎鸠》中,瑞溪镇在时代潮流的交汇碰撞中如同小说的篇名一般发出了“关关”的喧嚣之声,镇上接连兴起的“镭射影院”带来了港台的流行电影,但私下穿插的黄色内容更受人们欢迎;“啤酒机赌场”在镇上兴起了赌博的潮流,但赌场里斗殴事件层出不穷,最终因为涉及毒品交易被查封,个中诱惑,令小说中黑手义和老潘两家的子辈、孙辈都难以抵挡。黑手义的长子虽然已有妻子儿女却暗地里频频光顾镇上的发廊;小儿子沉迷赌博无心工作,大言不惭地向家人们讨钱,甚至欠下了高利贷。而老潘的两个孙辈原本都是聪明又成绩好的学生,但在周围浮躁的风气熏陶下,长孙潘宏万在去县城读书时拉帮结派,令女同学怀孕后被学校开除;另一个孙子潘宏亿则偷家里的钱去赌博,之后又染上了毒瘾。类似的情节要素也在《暖若春风》中多次出现,小镇上许多居民盲目轻信三多妹所说的高利投资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人们对购买彩票的热衷,以及如日中天的房地产投资、圈地等等,都是海南社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向乡镇扩张的一角。对于小说中着力描写的陈家而言,曾祖父的归乡是家族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每个家族成员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曾祖父的影响,甚至曾祖父去世以后,他挂在墙上的画像依旧代替他本人延续生前的“威严”与“力道”。
文学论文参考
3“80 后”作家的家族叙事艺术........................... 26
3.1 叙事主体的“后家族”视野........................................ 26
3.1.1 叙事的距离:第一人称视角下的个人化历史审视............................. 26
3.1.2 声部的互补:叙述主体与视角转换中的艺术建构............................. 27
4“80 后”作家家族叙事的价值与局限................................ 37
4.1“80 后”作家家族叙事的书写价值....................................... 37
4.1.1 创作边界的拓展:告别青春书写走向现实关注................................. 37
4.1.2 时空困境的突破:对“历史缺乏”批评的反拨................................. 38
结语...................................... 43
4“80 后”作家家族叙事的价值与局限
4.1“80 后”作家家族叙事的书写价值
家族书写承载了“80 后”作家拓宽个人创作边界,实现创作转型的现实需要,也构成了他们沟通当下与历史的便捷桥梁。“80 后”作家的家族书写不仅体现了他们在创作主题、人物塑造以及情节叙述等方面的突破,也反映了他们在历史叙述方面的价值与特色。
4.1.1 创作边界的拓展:告别青春书写走向现实关注
青春书写与商业化写作是新世纪初至 2010 年左右“80 后”作家采用的主要写作方式,这种文学与商业化相结合的模式至今依旧在不断延续。然而,向严肃文学领域有意识转型与迈进的“80 后”作家凭借作品中对现实、历史、社会、人性、命运等等问题的关注与刻画,显示了自己创作思想与技法的逐步成熟,从而令这一代作家群体的创作边界变得更为开阔,创作风格更为多元。
“80 后”作家的家族叙事中包含多个层面的创作价值。从小说的主题内蕴来看,作家们在对家族的历史与当下的刻画能够清晰地折射出社会时代的不断变迁,以及变迁中体现的复杂人性。在刻画家族中代表“80 后”的青年一代时,小说中表现了家族与历史对他们带来的深刻持久的影响与烙印,同时将他们放置在更加宏阔的时代背景下,让他们在对家族历史的追溯中获得精神的成长蜕变,从而体现了比青春写作更为广阔的格局。在对家族过往历史的展现中,小说以更为客观的视角刻画了不同代际的生活经历与生存智慧,对代际之间的理念冲突也予以细腻的展现,并试图在文本中进行温情弥合。在刻画历史与时代的变迁时,他们从更为多样的角度刻画出时间、历史流逝中命运的偶然,以及某些恒常不变的规律与人性。
就人物塑造而言,“80 后”作家们在家族叙事中刻画了多个代际的人物,将描写的人物群体由青年一代扩大至他们的父辈、祖辈,同时将农村、乡镇中的底层人物,甚至一些边缘人物都纳入到作品中来。作家们在家族书写中以各自的方式让不同的代际人物进行对话,或是让青年一代重返历史现场直接亲历家族旧事;或是让他们在追溯中进行剥茧抽丝的线索收集,最终达成对前代人的共情与理解。在采用全知视角对家族历史进行直接叙述的部分,作家们的叙事立场也变得更为客观,注重以理性的态度在还原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刻画人物的思想行为,家族中的前代人不再是青春期需要反抗的对象,也不是某种阶级或权威的象征符号。而对于乡镇底层以及社会中的边缘人物,作家们在小说中展现了历史变迁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在对他们的苦难与挣扎进行刻画中显示了更为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与有意识的人文情怀。
文学论文怎么写
..........................
结语
年龄阅历的增长、复杂的社会转型以及评论界批评的声音,都在不断地促使“80后”作家们在创作方面寻求进一步的突破。家族叙事在文学史中历来是关注的热点问题,却鲜少同“80 后”作家联系起来。但家族因其形态庞大、人物数量众多且关系复杂,同时具有较长的时空跨度,愈发成为他们关注和书写的对象。虽然单纯以出生年代对这些作家进行简单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每位作家在创作中风格与思想的特殊性,但代际的视角也能够更加有效地概括出这些作家们在家族与历史书写中的共性,同时有助于逐渐消解他们身上青春浮躁、“历史虚无主义”等标签。
通过研究“80 后”作家的家族书写能够发现,作家们在小说中通过描写家族的生活日常,追溯家族的隐秘历史,拓宽了自我创作的深度和广度。在“80 后”作家的家族书写中,宏大的历史在代际传递中依旧对家族中的青年一代产生持久的影响,而面对这种当下的影响,青年一代也在探寻的过程中达成了同历史的和解,实现了自身成长。而在乡镇的背景下,作家们通过家族生活对转型时期现代性与传统伦理秩序的碰撞进行了反映,流露出隐秘的“归乡意识”。在叙事层面,主体视角与叙事时空的灵活转换营造出叙述的距离,家族生活与历史记忆被还原缩小为个人化的立场,折射出作家对历史的审视态度。多样化的叙述风格则表现了作家们创作中的多元理念,表现了他们对前代作家苦难书写与民间“狂欢化”叙事的继承,以及在描摹现实时举重若轻的尝试。
除此之外,如果对“80 后”作家的家族书写仅仅进行文本内部的分析,就会将研究局限于小说本身。家族书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依旧成果颇丰,不同代际的作家纷纷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各自的探索与实验。因此,以代际视角对“80 后”作家的家族书写进行对比分析,更能清晰地厘清他们在家族书写方面的独特定位与价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