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癌症;心理干预;心理反应
【关键词】 癌症;心理干预;心理反应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癌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而目前医学界尚不能十分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癌症。从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癌症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也得以飞速发展,使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与治愈率明显提高。但是,在很多人心目中,仍然将癌症作为“不治之症”而恐惧,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创伤、疼痛、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等,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因此,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和康复,而且还导致了癌的恶化和复发。对于癌症患者复杂多变的心理问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及时的干预和帮助,使患者晓之“癌症并非是不治之症”,只要振作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充分调动个体的各种积极因素,挖掘潜能,不少癌症是可以治愈的。晚期或恶性程度较高的癌症,也可以借助现代医学技术,缓解痛苦、延长生命。
1 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
长期以来,癌症仍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心身健康。人们一旦罹患癌症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心理反应涉及面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且复杂多变,居各类疾病之首。尽管癌症的诊疗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癌症患者仍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和躯体痛苦。了解和掌握癌症患者心理反应的规律,对提高存活率和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早期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
1.1.1 情绪相对稳定乐观:随着早期癌症临床治愈率明显提高,早期癌症患者一般能持有比较稳定乐观的心态[1,2]。在一项对100例癌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待诊时有57%患者情绪比较稳定;34%的患者不相信自己会得癌症;即使在确诊患癌症之后,仍有32%的患者表现稳定,表示要与癌症作斗争;有24%的患者表现惊慌、不知所措;在治疗过程中有50%的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当病情好转时,呈积极稳定心态者占69.8%;当病情恶化时,有58.3%的患者表示悲观消极[3]。
1.1.2 否认:在待诊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相信会患癌症。即使确诊,仍怀疑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故周旋在省内外的大医院中复查,存在侥幸心理。否认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可以暂时缓解心理的痛苦与不安,它是个体发自潜意识中的一种保护性的心理反应[4]。
1.1.3 急病乱投医:一旦确诊是患癌症,一种本能的求生欲驱使患者失去理智,由于治病心切,很容易陷入误区,即乱投医。一方面选择权威性的医疗机构就医,另一方面又容易轻信媒体的宣传和道听途说的“偏方”、“秘方”,盲目尝试“灵丹妙药”的“神奇疗效”。在早期癌症患者的群体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其结果既浪费了钱财又延误了最宝贵的治疗时机。
1.1.4 幻想奇迹发生:早期癌症患者对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抱有很高的期望值,无时不在幻想着奇迹的出现。患者开始接受治疗,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手术的创伤和痛苦,体验感受着放疗、化疗所带来的局部或全身不良的反应,之所以身心能经受巨大的、难以想象的苦难,因为患者具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支柱,就是期望被治愈,不再复发,或残存的肿瘤能自行消失。在现代医学的今天,这种幻想已经开始变为现实,一方面要接受科学的治疗,另一方面性格开朗、豁达,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加强营养,锻炼身体,增强体能,就会战胜疾病。因此心理学家提出了“生理免疫学说”的有关理论,为癌症患者提供“心理疗法"奠定了科学依据。其原理在于调动患者体内潜在的抵御癌细胞及其他致病因子侵袭的能力。当患者了解了自己的疾病,并采取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应对疾病时,良好的情绪可使大脑皮层兴奋,有效地激活下丘脑-垂体的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5]。
1.2 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
1.2.1 紧张恐惧:癌症患者经过治疗后,虽然经受了很多的痛苦,但是病情得以缓解,肿瘤变小了,使患者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因此情绪比较稳定。事过境迁,患者惧怕和担忧的状况终于发生了,肿瘤又复发了,病情恶化,患者比初次接受癌症更加紧张和恐惧,产生一种濒临死亡感。惧怕疼痛,惧怕化疗、放疗的副作用,惧怕死亡,惧怕自己给家庭和亲人带来的灾难,使患者陷于绝望之中,精神崩溃,身心状况急剧走向恶化。
1.2.2 非理性的侥幸心理:随着死亡的临近,人的本能反应――求生欲更加强烈。医生已经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遏制癌症的扩散,只能用支持疗法和缓解疼痛来延长生命。此时,患者的求医行为呈非理性,对任何道听途说的偏方都不想放过,都要尝试一下,有甚者听信民间有害无益的巫医、巫术的欺骗,如喝神水、吃神药、念咒驱鬼等,幻想“死而复生”的奇迹发生。作为家属只有顺从患者的要求,才感到不留遗憾,心安理得。
1.2.3 拒绝治疗,绝望厌世:当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生命垂危,濒临死亡时,体能耗竭,身心彻底崩溃,患者陷于深深的绝望中,寡言少语,表情淡漠,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和欲望。此时,患者往往不配合治疗或拒绝治疗,有少数患者寻求一死得以解脱。但绝大多数患者是处于求生无能,求死不得的痛苦绝望之中。
2 癌症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
2.1 健康信息支持 目前关于患者已经确诊患癌症后,能否将有关疾病的信息告知患者,尚存有争议。根据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癌症患者需求的研究表明,癌症患者对病症信息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新确诊癌症患者中有84%的患者需要得到有关疾病大量的信息,尤其是与治疗和预后相关的信息[6]。
北京医院孙红等对《信息支持对乳腺癌根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手术前和出院时疾病不确定感比入院时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在手术前和出院时疾病不确定感的下降幅度远超过对照组的下降幅度(P<005)。结论: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提供系统性信息支持,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4]。
2.1.1 如何告知病情:WHO提出一个策略,即有计划地分多次告知病情,使患者逐渐接受有关疾病的信息,缓冲心理的痛苦和压力,逐步面对现实,然后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对患者进行一次性的打击,使心理难以承受而陷于无助无望之中。具体实施如下:①应该告知患者哪些病情。②确定应分几个阶段进行。③每个阶段中应告知患者哪些情况。④有哪些令人鼓舞的消息。⑤下一步需要做哪些检查。⑥要做哪些治疗,治疗过程中应该有哪些心理和物质的准备[3]。
2.1.2 告知病情时的注意事项:①应尽量给病人希望。②信息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欺骗患者。③告知过程中,应有充分让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相关问题和宣泄情绪的机会。④告知病情时,一定要有主要家属在场,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保护和心理的支持[3]。
2.2 情感支持 国外Houts对629名癌症患者心理需求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诸多需要中,情感需要是最强烈的[6]。癌症患者的情感是经受了重创而飘忽不定,痛苦、悲伤、愤怒、绝望等负面的情绪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伴随着他们,严重的影响了癌症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必须引起医护人员高度的重视,动员社会支持网络给予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增强患者与癌症斗争的信心和希望。
2.2.1 癌症诊断期:当患者刚刚接受自己患癌症的残酷现实时,会产生一系列的悲观消极反应,如否认、愤怒、敌意、恐惧、焦虑、悲伤、绝望等。此时,最需要亲朋好友的同情、关心、安慰、鼓励,最好用身边治疗效果比较好的病例做“现身说法”,帮助患者尽快面对现实,选择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抓住最佳的治疗时机,争取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2.2.2 癌症治疗期: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主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恐惧。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主要表现是坐立不安、思虑多、注意力不集中、不思饮食、严重失眠。恐惧有比较明确的原因,如对手术的创伤、疼痛、生命安全的恐惧;对放疗、化疗的副作用的恐惧;对手术后某些功能丧失的恐惧等。焦虑和恐惧可以交互作用,加重患者的心理反应。此时,亲朋好友必须给予及时有效的情感支持;医护人员应该将现代医学对治疗癌症的有关方法的新理念向患者解释说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以便有利于缓解负性情绪,更好地配合治疗。
2.2.2.1 手术治疗: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主张微创、痛苦少,避免过多地损害患者的形象,尽力保留器官的功能,提高日后的生活质量[3]。
2.2.2.2 化疗:目前,化疗发展的方向是高效、低毒、降低耐药性、适时使用化疗保护剂,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减少药物副作用的目的[2]。应该让患者知道,所有抗肿瘤的药物在投入临床使用之前,都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其副作用是被控制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医生在制定化疗方案时,已经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特定患者的药物、剂量及疗程,并采用有效的预防副作用的措施。因此,大多数接受化疗的患者,副作用并不太大,即使出现也能很快消失。
2.2.2.3 放疗:放射线杀灭肿瘤的方式,一是直接破坏细胞的染色体、酶、脱氧核糖核酸,二是产生过氧化物使细胞中毒死亡。放疗与化疗的差异是,放疗全身反应比化疗轻,局部效果比化疗强10~20倍[2]。放射剂量是经过严格计算出来的,每次的照射量、照射的时间、间隔时间和疗程长短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其目的是逐步增加肿瘤细胞的累积损伤,使正常细胞仍可以恢复正常[2]。
2.2.2.4 生物免疫疗法:目前生物免疫疗法在抗肿瘤中已经得以广泛的应用,对抑制肿瘤的生长、提高个体的免疫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主要是维护免疫系统各力量间的平衡,使它们在抗癌中保持调协一致[2]。
2.2.2.5 亲属的亲和力:亲属应该对患者更加关心、体贴,理解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经受种种痛苦之后的心理感受和反应;鼓励患者将内心的不快和痛苦外泄出来,可减轻内心的压力;为患者调节好饮食,刺激食欲,增加营养,增强体质;想尽一切办法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经济支持和保障。
2.2.3 癌症恶化期:癌症患者经过治疗后,肿瘤被控制,病情有所缓解,情绪也稳定了。但是,好境不长,不少患者在复查时发现肿瘤复发、增大、转移等情况。绝大多数的患者精神崩溃了,绝望了,不再相信治疗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也不想再继续承受痛苦的折磨,拒绝治疗,等待死神的到来,有的患者暗暗寻求自杀的方法,以求得解脱。据统计在病情恶化时,有77%的患者由抑郁变为绝望[3]。此时,特别需要强有力的情感支持:①稳定患者情绪。②将患者的病情告知家属,根据病情,制定新的治疗方案。③尽最大努力减轻患者的痛苦,如止痛、维护好基本的生理需求、做好生活照顾和护理,让患者感到舒适。④尽量满足患者在饮食方面的需求,保证基本的营养摄入。⑤配合药物,消除或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⑥严密观察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若有自杀倾向,不能让患者独处或离开看护者的视线,收缴有危险的物品,严防自杀事故的发生。
2.2.4 癌症终末期: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器官、脏器功能衰竭,体能耗尽,出现恶液质,称为终末期。此时患者意识尚清楚,继续经受着躯体的痛苦和即将与亲人永别的精神折磨。患者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没有任何生还的希望了,死亡即将来临。此时,必须满足患者生命最后时刻的需求,给以心灵的慰籍,使患者安然平静地离去。①亲人陪伴,通知主要的亲朋好友亲临告别。②创造舒适安宁的环境。③静听患者最后的嘱托或留遗嘱。④保持患者的尊严。
2.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属、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团体、工会等组织给予个体精神和物质的支持和帮助,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密切的程度和质量[7]。社会支持是社会各种关系对个体主观和/或客观影响力。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和实际的支持,如物质上的援助、社会团体的参与等;另一类是主观上体验到的,如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情感的支持及其满意度,这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7]。
国内外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社会支持对应激下的个体提供了保护,对应激源起缓冲作用,有助于维护良好的情绪体验[7]。国内对社会与癌症患者相关性研究资料显示,癌症患者获得比正常人高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与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8]。
2.3.1 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对病情和健康水平给予评价性支持,护理技术支持,医疗器材支持等。医护人员有责任和义务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密切医患关系,鼓励患者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和利用社会支持。
2.3.2 家庭的社会支持: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成员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物质经济保障和生活照顾。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主要成员要承担着精神、精力、体能、经济等多层面的负担和压力,必然也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反应,当面对患者时又要表现出若无其事的姿态,平和乐观的态度和无微不至的关心,及其矛盾的心理冲突必然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作为医护人员,要理解同情家属的心情与处境,协调好家属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包容。
2.3.3 朋友、同事和社会团体的社会支持:亲朋好友和团体成员是患者不可缺少的社会网络,如果他们能经常看望,表示关心,给予安慰和鼓励,提供各种信息,给患者精神支持和物质经济上的援助,无疑会消除患者自卑感、无用感、被社会遗弃感等不良情绪,促进患者与社会的亲和力,提高自尊和自我价值。
2.3.4 群体抗癌:目前很多临床专家和学者认为,癌症患者绝不能“坐以待毙”,将“惧怕死亡”的心理转变为“追求生存”的欲望和行为,以建设性的积极态度与癌症抗争,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国内外相继成立了“癌症俱乐部”、“癌症协会”等,旨在帮助癌症患者营造一个“群体抗癌”[1]的氛围和环境,让一些已经获得显著临床效果的患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其他患者做“现身说法”,相互渲染积极的心境,坚定与癌症抗争的信念。
我国某大城市最新调查表明:“群体抗癌”对患者心理状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在3 000多名成员中,50%的成员不再有恐惧,心情乐观,生活态度积极,注意力转向社会和他人;与5年前相比,5年存活率提高了15%;10年生存率提高了5%;20年生存率也有提高[1]。
美国“癌症协会”研究结果表明,癌症患者中有10%癌肿自然消退,而且消退后极少复发。对176例癌症自然消退的人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大多都是性格开朗、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和喜欢运动锻炼的人[1]。这就是在良好的社会支持条件下,癌症患者所发生的“奇迹”。
2.4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原本是社会学的概念,它是相对于生命数量(寿命)而言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的状态,即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四个维度[7]。
2.4.1 影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①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高的患者比经济收入低的生活质量高;社会地位高的患者比社会地位低者生活质量低[9]。②癌症确诊期与治疗期:癌症治疗期患者比确诊期生活质量低。在治疗期间,由于手术的创伤、疼痛、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并发症等,使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发生严重障碍。③婚姻家庭状况:已婚的患者比未婚(离婚)者生活质量高;具有亲和力的家庭比缺少情感的家庭生活质量高。④疼痛:疼痛可以影响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躯体、心理、社会和精神均因疼痛受到严重的影响,而降低生活质量。⑤人格因素:性格内向、敏感、抑郁的患者比性格外向、开朗、乐观的生活质量低。⑥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比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生活质量差[9]。因为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癌症相关的信息了解的较多,相对的心理压力大,负性情绪多,影响生活质量。
2.4.2 如何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①定期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水平与状况。②实施手术治疗时,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和打击,注意保护患者器官的功能和形象。③在实施放疗和化疗时,用科学慎重的态度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妥善处理好药物的副作用,将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④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缓解疼痛。⑤调节好饮食,促进食欲,补充营养,增强体能。⑥帮助患者制定活动计划,在身体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适当参加文化娱乐活动。⑦尽力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给予充分的信息、情感和社会支持。⑧为患者创造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综合上述,癌症患者由于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心理反应复杂多变且以负性情绪为主体。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患者心理状态对癌症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的重要性,要善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对患者施加积极的影响,使患者以稳定良好的心境与疾病头争,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多创造人间“奇迹”。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240~243,302~303
2.陈振东走出抗癌的误区[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8~10,12~13,189~220,249~262
3.王晓慧如何战胜肿瘤[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0~15,17~43,90~120
4.孙红,郭红信息支持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44
5.潘蕴倩心理学基础[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4~83
6.郑瑾.癌症病人身心需要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136
7.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8~95,127~132
8.付岚.社会支持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及护理对策[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9
9.马丽莉.影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876 转贴于
关于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干预的新进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