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电联产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上)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0869 日期:2025-01-12 来源:论文网

一、中国热电联产的发展历史

二、中国热电联产的现状

三、热电联产在中国体现的优越性

四、目前发展热电联产存在的问题

五、中国热电联产建设经验与技术发展趋势

六、中国发展热电联产的前景

一、中国热电联产的发展历史

1、热电联产的兴起与发展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在一些工业区内,建设了区域热电厂,由于当时缺乏热电建设经验。基建计划不落实、热负荷误差很大,致使一些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从1953年到1967年期间,正是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初期,也是各地电网发展的初期。一般是城市建筑密度低,热网投资大,工业热负荷为主,民用采暖热负荷很小,而工业热负荷一般是提出的偏 大偏早,投产后热负荷很长时间上不来。热电厂的热化系数几乎均大于1,因而实际经济效益不高。这一时间由于以供工业为主,绝大多数热电厂选择了抽汽机组。以保证供汽供电。这一时间新投产6000千瓦及以上的供热机组容量占火电机组总容量的20%,居世界第2位。

1962年原水电部为摸清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所建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更好地结合我们国情,研究发展热电联产。安排力量对十五个热电厂进行全面的系统调查。最后提出报告认为:
这些热电厂供热能力平均利用程度仅为48%,其中只有15%左右的机组投产后2~3年供热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节能效果好,而大多数热电厂投产后要经过5~7年供热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平均的节能效益较低,少数热电厂投产后,由于各种原因致热负荷显著减少,甚至主要热用户由于计划变动,搬到其他地方建设,使机组供热能力长期不能发挥,也有在非采暖区装了具有低压抽汽的采暖供热机组,热电厂不但不节煤还要多耗煤。因而形成热电联产事业的高潮转向低潮。

尽管有上述问题“总结报告”提出:1960年15个热电厂共发电110.25亿度,供热11.72 x 106百万大卡,节约35.41万吨标准煤,平均每百万大卡节约73公斤标准煤,比较好的热电厂,每供一百万大卡,平均节约标准煤89.64公斤。由于热电厂比凝汽电厂多耗钢材,经计算每多耗一吨钢材,每年平均节约34.4吨标准煤,因而热电联产的优越注已充分显示出来。

2、1971~1980年期间

在1971年~1975年期间,由于中央政策和其他影响,工业布局分散,没有中长期的工业建设和城市规划,因而制订热电厂的发展规划没有基础,只能在短期计划中做些安排,1976年一1980年仍然没有相对稳定的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但后期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较快,热电厂建设开始增加,投产供热机组97.5万千瓦,占新增火电装机的6.8%,但公用的供热机组只占23%,也就是说该阶段自备热电厂的比重增大了。

3、“六五”计划时期热电联产建设开始新发展

1981年以后,中央提出到2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提到小康水平的宏伟战略目标,在能源政策上提出了节约和开发并重方针,在节约能源上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鼓励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中设置了节能机构,国务院建立了节能办公会议制度,国家计委在计划安排上专列了“重大节能措施”投资,支持热电厂项目建设。

1981~1997年期间

节能基建环保项目投资566.56亿元。其中国家拔款和贷款232亿元,引导地方企业投资334.6亿元,形成年节约4345万吨标准煤能力。其中热电联产总容量944.6万千瓦,年节约标准煤1765万吨。“六五”和“七五”期间原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节能公司共参与节能基建热电项目291个,总容量688万千瓦(其中小热电221万千瓦),总投资91.6亿元,其中节约基建投资52.6亿元。由于热电联产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缓解电力紧张,提高供热质量,减轻分散锅炉房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节约宝贵的城建占地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近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原电力部、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已将优先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作为产业政策确定下来,并发出了相应的文件,更加促进热电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热电联产的现状

1、目前热电联产发展的特点

最近几年中国热电联产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过40多年来热电建设的经验积累,目前已形成一条中国式的热电联产发展道路。

(1)最近几年热电厂的建设主要是在已有的工业区内搞热电联产,代替目前分散运行的小锅炉。因而热负荷比较落实,资金易于筹集,建成后能较快的形成供热能力,发挥出较好的经济效益。

(2)热电厂建设强调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热力规划,并明确没有城市热力规划的热电项目不予审批,因而现在很多城市和县镇均编制有热力规划。将热电建设纳入长期发展计划。

(3)热电建设中以区域热电厂为主,也发展一个企业为主兼供周围企业的联片供热的热电厂和企业自备热电厂,以发挥各自的优越性。

(4)热电厂的建设已由电力部门独家建设,发展为电力部门、地方政府和各部门企业共同建设的兴旺发达局面。

(5)建国初期(1949年)甚至建国前建设的中低压凝汽电厂,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电厂已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而机组老;日煤耗高,纷纷改建为热电厂向城市供热,使老电厂恢复了生机。

(6)随着城市供热规模的扩大,开始采用20和30万千瓦抽汽冷凝供热机组,这些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在非采暖期与凝汽机组效率基本相同,在采暖期明显的节能,因而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中发挥巨大作用。

(7)一些地区由于乡镇工业的发展,形势需要统一解决电和热的供应问题,因而一些县、镇形成建设热电的高潮。

(8)各地区开发区的建设,都将建设热电厂做为招商引资的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热电联产。

(9)《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国21世纪议程》、《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与《当前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中均提出鼓励、支持、发展热电联产。今年又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电力部、建设部联合公布了《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若干规定》。

2、现在热电联产已达到的水平

到1997年底为止,中国热电联产的情况:供热设备容量2222.2万千瓦年供热量95067.60万吉焦;平均供热厂用电率 7.10千瓦·时/吉焦;供热标准煤耗率 40.77千克/吉焦 6000千瓦及以上供热机组共1229台总容量达2197.1万千瓦,占同容量火电装机总容量的12.12%。在运行的热电厂中,规模最大的为吉林热电厂,装机容量85万千瓦,在北京、沈阳、吉林、长春、郑州、邯郸、秦皇岛和太原这些中心城市已有一批20万千瓦、30万千瓦大型抽汽冷凝两用机组在建,星罗棋布的热电厂不仅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迅速发展,就连黑河、海拉尔、石河子和海南岛这些边疆城市也开花结果,区域热电厂也从城市的工业区,蔓延到了乡镇工业开发区,苏州地区一些村镇办热电厂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1 历年全国热电机组(单机6000kW及以上的)发展情况

-
- - - - - - -
- - - - - - -

全国火电装机容量 6 MW及以上机组
-

-
-
-
-
-
- -
- -

摘自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和国家电力公司计划司各年《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

在负责城市集中供热的热力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为北京市热力公司,现已有供热管网283公里(其中热水网248.8公里,蒸汽网34.2公里)。供热面积3645万平米,供应蒸汽10种工业用户897t/h,大小热力站民用728个工业124个。已建成的热力管网:蒸汽管直径DN1000,热水管直径DN1400。

到1998年底,全国共有668个设市城市,其中已有286个城市建集中供热设施,占42.81%1997年底中国集中供热的供热能力:蒸汽65207吨/时,热水69539兆瓦/时。供热量:蒸汽20604万吨/年,热水62661百万千焦/年,1997年底全国集中供热面积为80755万平米。热化率为12.24%。热力管道总长度已达32500公里,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集中供热面积为65076万平米,占全国集中供热面积的80.58%,热化率29.08%,目前北京集中供热面积已达6411万平米。集中热化率已达34.6%。

在总供热量中热电联产占62.9%,锅炉房占35.75%,其它占1.35%,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面积增长较快,并向过渡区发展。全国集中供热面积中,公共建筑占33.12%,民用建筑占59.76%,其它占7.11%,民用建筑集中供热有如下特点:(1)三北地区集中供热以民用建筑为主,如北京民用建筑为72.66%,河北为66.54%,辽宁为67.5%,山东为51.97%。(2)城市集中供热逐步向过渡区发展,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均已有集中供热设施,但以公共建筑和工厂为主,如上海为61.72%,江苏为53.3%,安徽为39.55%。城市供热管网的建设也有很大发展。

(1)直埋敷设方式逐年增长至1995年,直埋敷设长度已达9251公里,占总长度的29%。

(2)热水管道直埋敷设已制订国家行业标准,适用于热介质温度低于或等于150℃,公径直径小于或等于DN500mm的钢制内管保温 层,保护外壳结合为一体的予制保温直埋热水管道。蒸气直埋敷设已在10余个城市中敷设数百公里,最大管径为DN700,正在总结经验过程中。

(3)直埋敷设排名为前10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

(4)地沟敷设排名为前10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

(5)架空敷设排名为前10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份。

城市集中供热中各类热源的比例

全国设有集中供热设施的城市

全国集中供热面积的分类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