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换乘通道的实施经常会面临既要实现换乘方便、快捷,同时又要尽量减少工程的实施难度,以保证施工进度;还要尽量不对道路交通、管线和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这一矛盾如何有效解决已成为车站换乘通道设计、施工考虑的重点。通过对轨道交通11号线愚园路站与2号线江苏路站换乘通道可实施性方案的研究,提出通过改造既有2号线风井结构实施两线换乘通道的方案。介绍了该方案的改造内容、改造步骤及实施难点。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换乘通道;风井改造
在交通繁忙、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纵横交错的市中心地段修建换乘车站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如换乘通道的实施既要实现换乘方便、快捷,同时又要尽量减少工程的实施难度,以保证施工进度;还要尽量不对地面交通、地下管线和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车站换乘通道设计、施工中考虑的重点。本文通过对轨道交通11号线愚园路站与2号线江苏路站换乘通道可实施性方案的研究,提出通过改造既有2号线风井结构来实施两线换乘通道的方案;介绍了该方案的改造内容、实施步骤及实施难点,以便为今后车站换乘通道的实施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1 工程概况
1.1 周边环境
根据线路总体设计,愚园路站(见图1)是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一期工程终点站,与既有轨道交通2号线江苏路站通道换乘。愚园路站位于江苏路愚园路交叉路口以北,沿江苏路南北向设置,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2号线江苏路站位于江苏路愚园路交叉路口以东,沿愚园路东西向设置,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在江苏路愚园路交叉口东北角为34层的高层住宅畅园公寓和既有2号线江苏路站西风井,东南侧为28层兆丰世贸大厦,西南侧为在建的企业发展大厦,西北侧为忠和坊多层居民住宅。
1.2 交通及管线状况
江苏路为城市主干道,现为4快2慢6车道,车流密集,高峰时候尤其突出。愚园路为城市次干道,现为2快2慢4车道。
江苏路、愚园路地下管线状况见表1。
江苏路上控制管线为2400mm雨水管,管内底埋深4.7m;愚园路上控制管线为1500mm雨水管,管内底埋深3.0m。
1.3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拟建场地的地基土在100m深度范围内均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属第四系滨海平原地基土沉积层,主要由饱和黏性土、粉性土以及砂土组成,一般具有成层分布特点。从上到下依次为:①层杂填土、②层粉质黏土、③1层淤泥质粉质黏土、④层淤泥质黏土、⑤1-1层黏土、⑤1-2层粉质黏土、⑥层粉质黏土、⑦2层粉砂、⑧1层黏土、⑧2层粉质黏土、⑨1层粉砂、⑨2层粉细砂夹砾砂。
场区浅层地下水属潜水类型,地下水位埋深为0.5~0.7m。第⑦2层草黄—青灰色砂质粉土层为第一承压水含水层;承压水水位标高在0.99~-1.98m之间,呈周期性变化。
2 换乘通道方案研究
愚园路站所处站位周边环境复杂,高层建筑物多,地面管线错综复杂;而且江苏路为城市主干道,交通繁忙。因此,对于本站换乘通道的设计,影响和制约因素较多。对方案的综合研究主要进行了三个方案的比选工作。
2.1 方案一
方案一为换乘通道向南在地下上穿既有2号线区间隧道后从2号线江苏路站南侧接入(见图2、3)。本方案的换乘通道紧贴2号线车站及西风井结构,并从2号线区间隧道上方穿越;换乘通道长约140m,换乘距离较长。既有2号线区间隧道覆土层仅9.5m,竖向受愚园路上1500mm雨水管(管内底埋深3.0m)限制,换乘通道底板底距既有2号线区间隧道结构顶仅1.5m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采用常规的明挖施工方法将会对地铁2号线隧道造成极大的影响,故施工风险很大;如若采用暗挖矩形顶管穿越区间隧道,因换乘通道紧贴2、11号线车站且受施工场地限制,换乘通道的施工也难以实施。
同时,不论采用明挖法施工还是顶管法施工,江苏路、愚园路的地面交通都将会受到影响,同时必须搬迁换乘通道实施范围内的管线。综上所述,受交通、管线、2号线区间隧道保护及工程实施场地等诸多因素控制,采用此方案的换乘通道实施难度很大。
2.2 方案二
方案二为换乘通道从既有2号线西风井围护结构与畅园公寓围护结构之间的空档穿过(见图4)。该方案换乘通道设在34层高层住宅畅园公寓与2号线西风井之间的地块下。2号线西风井围护结构边线距畅园公寓地下室围护结构边线仅为9.5m。根据平面布置,换乘通道若采用地下一层结构,开挖深度较浅(约为10.5m),但换乘通道宽度仅8m,不能满足客流换乘的需求;若采用地下二层结构,换乘通道宽度虽满足了客流的需求,但由于开挖深度较深(约为15.5m),换乘通道围护结构紧贴畅园公寓和2号线西风井的围护结构,施工时对畅园公寓及2号线西风井结构的保护难度均很大。此外由于畅园公寓的围墙边线紧贴风井结构,换乘通道的实施将占用畅园公寓门前的绿化带,这将会给小区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较大影响,需作进一步协调。
2.3 方案三
本方案的换乘通道通过改造既有2号线西风井结构来实施(见图5)。在上述两方案都存在较大实施难度的情况下,提出了通过改造既有2号线西风井结构实施换乘通道的方案。本方案换乘通道距离最短(约为90m),同时实施期间对愚园路、江苏路的交通和管线不造成影响;但在风井结构改造期间, 为不影响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的正常运营需设临时风井进行过渡。
3.2 号线西风井结构改造方案
3.1.2 号线西风井结构
2号线西风井(见图6、7)为地下一层框架结构,覆土厚约1.5m,顶板厚500mm,底板厚600mm,风道高度6.05m;采用φ600mm钻孔灌注桩外加φ700mm深层搅拌桩作为基坑的围护结构。钻孔灌柱桩桩长16m,桩基持力层为⑤1-1黏土层。深层搅拌桩桩长12m,围护结构的底板下设φ600mm抗拔桩。
3.2 西风井结构改造内容
根据建筑布置方案,既有地下一层结构需改造为地下二层结构:地下一层作为风道;地下二层作为11号线与2号线的换乘通道(宽12m)。具体改造内容如下:
1)原风井结构净空仅6.05m。为满足改造后风道3.8m及换乘通道3.5m的净空要求,需凿除既有结构顶板,在原结构顶板上方1m处新建顶板结构。
2)在风井内局部施作中板结构,将风井结构由地下一层改造成地下二层:上层作为风道结构,下层作为换乘通道。
3)由于风井结构顶板上抬后覆土厚减少近1m,结构不满足抗浮要求,需在底板下增设抗拔桩。
4)原风井结构底板不凿除,上翻底板梁凿除。
改造后换乘通道平面图、剖面图如图8、9所示。
3.3 结构改造实施步骤
西风井结构改造实施步骤如下:①底板设泄水孔;②清除顶板覆土,利用原有西风井围护结构,架设第一道钢支撑;③顶板上开设5m×6m施工孔;④底板下的抗拔桩施工;⑤施作夹层板,接高侧墙,浇筑结构顶板;⑥待结构施工完毕后,凿除原结构顶板。详见图10所示。
3.4 结构改造的实施难点
1)施工作业面小,空间狭窄,施工难度大,尤其是在顶板开孔的情况下施工底板抗拔桩难度更大。
2)为不影响既有2号线正常运营,在换乘通道实施期间需设临时风道进行过渡。
3)新、老结构的连接处理难度较大。
4)结构凿除工作量大。
4 结语
通过对轨道交通11号线愚园路站换乘通道可实施性方案的研究,本文提出通过改造既有2号线西风井结构实施换乘通道的方案,为今后车站换乘通道的方案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该方案换乘距离最短,换乘方便,而且施工时不影响道路交通,也不需要对地下管线进行搬迁改移;同时还避免了上穿既有2号线区间隧道对2号线造成的影响,故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实施该方案时,需在施工期间处理好临时风井的过渡问题。该方案现已被设计单位所采纳。
参考文献
[1]刘建航,侯学渊.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SZ—08—2000上海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S].上海: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2000.(收稿日期:200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