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基层动物防疫;存在问题;对策;安徽淮北
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随着畜禽流通范围的不断扩大,动物疫病种类的不断增多,动物防疫在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级政府对畜牧业的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养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以预防为主的动物防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就目前淮北地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1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基层领导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视不够
基层领导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视不够,基层政府经费拨付严重不足,而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艰苦、耗时、耗财、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基层政府部门难以承担开支,造成大多数村级防疫员单打独斗,既要负责做好防疫知识的宣传,又要负责防疫、登记、配戴耳标等工作,有的防疫员仅应付了事,免疫质量和密度难以保证。
1.2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各级政府要将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但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的较少,如基层防疫工作中必要的免疫应激反应抢救费、防疫设备(冷链设备)运行维护更新、检疫检验设备设施、行政执法等没有足够经费投入[1]。同时,由于畜禽个体差异,个别畜禽对某些疫苗产生免疫应激反应导致死亡,养殖户与基层政府之间在免疫应激反应导致死亡补偿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一旦发生免疫应激死亡,基层防疫员无能为力,这样既挫伤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严重影响动物防疫行业的形象。
1.3动物防疫条件审查不到位
由于新的《动物防疫法》颁布后,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相配套管理办法尚未出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动物防疫条件审查无章可循;加之动物饲养场主对动物防疫意识不强,导致兴办的动物饲养场离村庄、生活饮用水源、主干道等太近,动物饲养场间隔距离太小,增加动物疫病防控难度。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易引发群众纠纷、上访等事件。
1.4畜禽饲养管理存在弊端
一是畜禽养殖场标准化、规模化不全。许多畜禽养殖场饲养区、隔离区和办公生活区没有严格分离;甚至没有车辆消毒装置和人员消毒通道;场内道路无净道和污道、雨水和污水分流之分;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健全等[2]。一旦发生动物疫情,很难控制和净化。二是病死畜禽及粪便无害化不规范。有的养殖场生猪发病治疗1~2针,不见好转就急于出售,甚者将死猪也卖出;有的养殖场将病死畜禽乱扔弃在水塘、道路边或偏远的山岗、树林里,造成环境污染,病原扩散;畜禽粪便随意堆放,污水四溢,臭气熏天,蚊蝇滋生,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地下水污染,引起动物疫病扩散传播,同时也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给畜牧业发展带来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三是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有的养殖场对饲料、药品及疫苗等生产厂家、生产批号、购入、使用及保质期记录不清,保存不当;畜禽进入、售出及病死畜禽数前后发生逻辑性的错误;引种、补栏前不进行观察,调入后就混群,也不隔离观察;消毒药品的名称、消毒次数及实施消毒记录不完整;免疫标识发放数与畜禽出栏数不吻合。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利于动物疫病追溯,不利于动物产地检疫开展。四是免疫程序不合理。有的规模化养殖场不能根据本区域疫病流行特点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片面套用书本和其他场免疫程序,或一个免疫程序多年不变,免疫工作缺乏针对性;不开展免疫抗体检测,甚至拒绝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抽检,导致免疫抗体消长不清,动物发病原因不明。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实施难度较大,动物实施免疫标识可追溯管理,虽然大大增加了基层防疫员的工作负担,但对于增强防疫员的工作责任心、准确掌握动物群体和个体的免疫、监测、移动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但是在基层开展动物免疫标识工作难度较大,流通环节中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对未实施免疫标识的畜禽监管不力,“防检结合、以检促防”变成一句空话。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5基层实验室检测设施不全,检测技术力量不足
全省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已结束,基层完善了市县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持机构设置,建立镇级畜牧兽医机构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这无疑有利于畜牧业长远发展[3]。但由于原来的一个单位被分成2~3个,骨干技术力量分散,现有技术人员知识老化,加之编制有限,不能及时吸纳年轻的技术人才。目前,不少基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人手不足,技术力量不强,国家规定强制免疫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免疫抗体检测不能常年开展,能开展病原学检测的单位少,导致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项目中的仪器设备不能物尽其用,不利于产地检疫、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
1.6村级防疫员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村级防疫员年龄偏大,缺乏现代交通工具,劳动效率低下;部分防疫员没有兽医临床经验,文化程度低,出现将猪瘟疫苗冷藏、将禽流感疫苗冷冻等现象;有的防疫员注射疫苗不规范、防疫登记表填写不完整、免疫证发放不到位、耳标打挂率低等;有的责任心不强,家畜需防疫3种疫苗的只免疫1~2种,需防疫2次的只免疫1次,有的散养户甚至不给家禽打禽流感疫苗。
1.7村级防疫员待遇偏低
目前,绝大部分村级防疫员劳务报酬是由中央、省、县3级配套,工资待遇不高,每月工资仅几百元。而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有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4种,其中生猪每季需免疫3针,劳动强度最大的应是散养户禽流感的免疫,其待遇与劳动强度不相称,有的地方想调整防疫员,但难以寻找合适的人选。
2做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对策
2.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
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基层畜牧兽医站的人、财、物划归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工资、防疫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工资实行绩效考核发放,使其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工作上;同时有计划地聘用村级防疫员,使村级防疫队伍不断得到充实,逐步提高村级防疫员队伍的水平与素质。
2.2加大培训力度
结合全省目前进行的新型农民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项目,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畜禽养殖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力度,重点强化畜禽养殖场动物防疫意识和法律责任;继续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防控技术的培训,增强基层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加大畜禽最新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畜禽养殖水平和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3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根据《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重点加大对投入品的监管和对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查,加大对代作处理、未作无害化处理及出售病死畜禽的处罚力度,促进以法治牧、以法兴牧的良好环境。
2.4增强基层实验室检测设施和技术力量
除加大基层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外,对基层检测单位在岗位设置、职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有利于吸引人才;同时可吸收部分本科毕业生到基层防疫部门专门从事检测工作,以增加财政投入,将基层实验室检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基层检测单位常规检测正常运行。
2.5提高基层防疫员的待遇
近年来,国家强制免疫范围逐年扩大。为保证免疫效果,基层防疫员每年要花费大量时间开展动物免疫工作,但基层防疫员的财政补助明显偏低[4]。因此,应提高村级防疫员的待遇,一是提高村级防疫员的财政补助标准,按村委会规模、畜禽饲养量核定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基层防疫员的工资待遇,使其把主要精力放在动物防疫工作上;二是建立养老保障机制,使其老有所养,充分调动基层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基层防疫队伍。
2.6加强动物流通环节监督管理
加强动物流通领域的管理,是以检促防的关键所在。淮北地区公路四通八达,监督管理不便,而各级定点屠宰场、活畜交易市场和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等是动物流通的主要集散地和监督关口。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应加强协调,充分履行职责,监督环节严格查物验证,对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及其产品依法严惩,以促使检疫工作全面开展,严把检疫关口,对未申报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行为依法严惩,促使养殖户、运销户依法报检,这样就形成以监促检、以检促免的良性循环,促使养殖户依法主动免疫、依法主动报检、依法进入流通环节,推动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参考文献
[1] 杨裕浩,郑桃源,李庆华.鄂州市动物防疫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湖北畜牧兽医,2010(2):19-20.
[2] 陈有文,苏冰海,索南才让.青海省海南州动物防疫现状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4,25(6):97-98.
[3] 闻人光生,钟卫兵.岑溪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现状调查及建议[J].广西农学报,2010(2):62-65.
[4] 马玉梅,谭春辉.化隆县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2):33.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