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稻瘟病;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江西于都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发生范围广,流行速度快,危害重。于都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甚至绝收,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现结合于都县稻瘟病历年发生为害特点,将其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症状
稻瘟病因发生的时期和危害部位不同,可分为叶稻瘟病、节稻瘟病、枝梗瘟、穗茎瘟和谷粒瘟[1-2]。其中,叶瘟和穗茎瘟对产量影响很大,叶瘟多危害叶片,常发生在分蘖盛期、拔节期及幼穗形成期。稻瘟病表现在叶子上的病斑是棱形的,四周黄褐色,中间褐色,中心部分是灰白色的圆形点,病斑两端有延长的黑褐色坏死线,病斑单生或汇合成棱形大斑。急性病或其他型病斑遇潮湿天气,背面产生灰褐色霉层,发病严重时造成白穗。
2发病原因
2.1气象及地理因素
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病稻种上越冬,当气温为20~30 ℃,相对湿度90%时,且有雨、雾、露存在有利稻瘟病发生[3]。尤其是温度在24~28 ℃,湿度愈高愈有利发病。于都县稻瘟病一般在5月开始发病,6—7月为发病盛期,6月如遇连阴雨,有利叶稻瘟流行,7月中下旬如遇阴雨寡日,有利穗颈瘟流行。阳光和风直接影响发病程度,风力和风向直接关系到病菌传播的距离和方向,距离病草和病田近以及下风方的稻田发病重;日光可促进稻株生长老健,提高抗病力,同时可抑制病害发生和蔓延。山区因地势高,光照少,水温低,气流强,云雾多,结露时间长,水稻生活力减弱,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和发病,往往发病重于平原稻区。
2.2栽培管理问题
种植密度过大,使田间植株个体营养空间小,稻株瘦弱、素质差,整体呈现郁蔽,容易引起发病。肥料施用不当,在氮肥施用过多或过晚的条件下,水稻徒长、贪青晚熟,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如2009年于都县水稻前期秧苗小,6月又遇低温,水稻分叶不足,有些农户为促进稻苗快速生长而持续、过量追施氮肥造成水稻植株疯长,叶片柔软披垂,使稻株体内碳氮比降低,硅质化细胞数量减少,硅质化程度减弱,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生长和繁殖,同时降低水稻的抗病性,加重了稻瘟病的发生。稻田长期深灌和冷水灌溉,造成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降低植株的抵抗力,有利于稻瘟病的侵染。病原菌在感病的稻草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源。
3综合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有效措施之一。但一个抗病品种在一个地区不能连续种植,因稻瘟病适应性强,新的致病生理小种很快形成,使该品种抗病感病。因此,要避免品种的长期单一种植[4]。二是减少菌源。对发病稻草及时进行烧毁,可减少初次侵染菌源。三是科学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苗情长势、气候条件等情况合理施肥。一般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多施有机质肥料,配施磷、钾肥。适施氮素化肥,防止过量集中施用氮素化肥,避免徒长,确保禾苗健壮。缺钾田块追肥增施钾肥150 kg/hm2左右,可使茎秆内纤维素等增加,组织强硬,可增加稻株抗病力[5]。科学用水,水稻生长前期实行浅灌勤灌,分蘖末期适时晒田,后期干干湿湿,促进根系活力旺盛,增强抗病力,抑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2药剂防治
种子播种浸种消毒处理能消灭表面携带的各种病菌,降低种子带菌率,预防或减轻苗期病害发生,药剂可选用25%咪酰胺乳油或强氯精等。秧田期出现苗瘟要掌握发病初期用药,及时扑灭发病中心。在移栽前2~3 d喷施1次超级送嫁药,秧田用75%瘟失顿可湿性粉剂900 g/hm2对水750 kg喷雾,可减轻大田叶瘟病。在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期,叶片初见叶瘟病斑或出现急性病斑时,应及时喷药防治,控制发病中心,可选用75%瘟失顿或40%稻瘟灵。对稻瘟病常发区和感病品种,一定要掌握防重于治的原则,全面进行药剂预防,掌握在破口始穗初期喷第1次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 g/hm2或40%稻瘟灵乳油1 200~1 800 mL/hm2对水750 kg喷雾,齐穗期再喷第2次药。如生长嫩绿,多肥贪青,叶片上有新病斑出现和多雨多雾地区,于灌浆期再防治1次。防治穗瘟病和枝梗病时一定要注意防治方法,一般选择在晴天10:00以前或16:00以后喷药,对水量必须充足,以确保药液能在叶片上保持一定的吸收时间。
4
参考文献
[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手册》编委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6.
[2] 闫芝芬,张红心.稻瘟病菌致病毒素的活性测定及其影响条件[J].华北农学报,1998,13(3):41-45.
[3] 郑红霞.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时应注意的问题[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3):48,76.
[4] 黄瑞荣,华菊玲,王梅和,等.江西省稻瘟病发生流行趋势和治理对策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5):80-82.
[5] 闫德强,黄立功,王春华,等.海伦市稻瘟病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B12):130-13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