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建平县马铃薯膜下滴灌试验研究表明,膜下滴灌与常规种植方法相比较,节水、节肥、省工、增温、增产、提质、增效更加明显,为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效益分析;辽宁建平;2009年
近年来,建平县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农业“两高一优”开发、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来抓,采取防渗渠道、低压管灌、大田喷灌、果树微喷、大棚滴灌、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掌握膜下滴灌技术对建平县马铃薯生长的节水保墒作用,2009年建平县进行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效益分析研究,通过对比试验,记录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土壤墒情的详实数据,为今后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技术提供准确依据。现将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区位于建平县建平镇老官杖子村阮家地屯,面积12.87 hm2,农户136户。种植作物为马铃薯,水源为深井1眼,井深50 m,供水方式为水泵提水,水泵型号200QJ50-105潜水泵,电机功率22 kW,输配水管道选用Φ110-63PVC、PE塑料管材。滴灌带选用国产PEΦ16内镶式,滴水器间距0.3 m,滴水器出水流量3 L/h。
1.2试验方法
试验区项目建设课题组责成专人开展土壤墒情定点、定期的数据监测工作,针对不同条件下地膜覆盖栽培与膜下滴灌栽培地块进行对比调查。调查地块分为膜下滴灌区、有灌溉条件地膜覆盖试验区、普通地膜覆盖区(对照区)。从播种开始,每月10日和25日为墒情调查日,如调查日遇到大雨天气,则调查顺延至雨后天气晴好时进行。
1.3工程预算
工程总投资145 486元,其中水源工程25 000元,首部工程26 450元,地埋管道38 360元,地上部分35 456元,土方开挖回填13 720元,安装费6 500元(不含地膜费802.5元/hm2)。
2结果与分析
2.1对土壤的影响
2009年建平县遭遇严重伏旱,从7月16日(7月15日大雨)至8月25日(8月26日中到大雨)40 d内只有5次小到中雨,在马铃薯生长期间最需要水分的季节,土壤含水量严重不足。干旱期内3次调查数据显示:试验区因具备灌溉条件,含水量分别比普通覆膜田高7.49%、4.28%、5.19%;膜下滴灌区分别比普通覆膜田高9.62%、5.06%、6.07%。充分证明了膜下滴灌栽培的节水保墒效果。膜下滴灌工程不占土地,没有垄行和地沟的限制,田间的干渠、支渠等明渠被地下输水管道和滴灌带所替代,土地利用率提高了近6%。滴灌是将水均匀地滴入土壤中,使土壤保持疏松状态下的湿润,不会造成土壤板结,透气性好,有改良土壤、压制盐碱的作用,对于盐碱地的改良有重大作用。
2.2对作物的影响
膜下滴灌能适时适量地向作物根区供水、供肥、供药,有效调节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地膜覆盖改变了昼夜温差变化大的情况,膜内保持恒温,能改善作物生长的微气候环境,从而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出苗率可大幅度提高。膜下滴灌能人为地、有计划地控制水、肥的注入量,可有效地控制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的生长质量。膜下滴灌不破坏土壤结构,不易造成土壤板结,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地温,灭草,阻断病虫害传播途径,减少病虫害的蔓延。与漫灌等集中供水方式比,地温变化幅度小,作物不易烂根,并能延长倒茬周期[1-3]。
2.3节能效果
一是节水。滴灌由于用水集中和保水长效,每年可减少2次灌水,年减少用水量480 m3/hm2。滴灌仅湿润作物根系发育区,每个滴灌滴头的浸润半径在40~50 cm,属局部灌溉。“输液式”的灌溉方式,使浇地变成了浇作物,水的利用率明显提高。据测试:膜下滴灌的平均用水量是传统地面灌溉的27%、防渗渠灌的30%、管灌的33%、喷灌的67%。二是节肥。膜下滴灌将可溶性肥料溶入施肥罐,随水直接注入作物根区的土壤中,减少了追肥量,施肥量可减少30%~40%,肥效利用率提高30%以上[1]。三是节电。采用膜下滴灌耗电525 kW·h/hm2,喷灌为792 kW·h/hm2,管灌为1 584 kW·h/hm2,防渗渠灌为1 740 kW·h/hm2,地面灌为1 980 kW·h/hm2,电价格为0.54元/kW·h,5种灌溉形式,滴灌节电分别比喷灌节约144.18元/hm2、管灌571.86元/hm2、防渗渠灌656.10元/hm2,地面灌7 85.70元/hm2。四是省工。膜下滴灌由于行间无灌溉水分,因而杂草不宜生长,能减少锄草投工,且不需人工平整土地和开沟打畦,大大降低了田间灌水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过去1眼井灌1 hm2地,需要2~3个人进行管理,现在1个人全部管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0%。五是节本。经测算膜下滴灌投资11 250~12 000元/hm2,其中地面上4 500~5 400元/hm2。地埋管材使用期可达30~40年,设备使用期可达5~8年,最末级滴灌带价格仅0.20~0.25元/m。使用2年后滴灌带可以回收,使滴灌投资成本大大降低。
通过以膜下滴灌为主的集成技术的实施,试验区平均马铃薯产量为38 841 kg/hm2(其中:50 g以上商品薯平均产量36 285 kg/hm2,50 g以下非商品薯平均产量2 556 kg/hm2),实现产值30 050.4元/hm2(50 g以上商品薯平均销售价0.80元/kg,50 g以下非商品薯平均销售价0.40元/kg),与对照区产量29 580 kg/hm2,产值21 806.4元/hm2(商品薯率84.23%)相比,新增产值8 244元/hm2,新增生产成本1 099.5元/hm2(地膜799.5元/hm2、机械覆膜作业费300元/hm2),新增纯收入7 144.5元/hm2。本项目投资少,见效快,投入产出比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2.5社会效益
通过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试验,参与试验区受益的农户136户404人,人均增收227元,加快了建平县农民致富步伐。同时,由于大力推广新节水技术,推广大垄双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了建平县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向最适宜区域集中,可辐射带动建平县1.87万hm2马铃薯走标准化生产的路子。膜下滴灌技术提高了马铃薯的安全质量和产量,提高了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6生态效益
通过试验项目的实施,使区内实现节水灌溉,可最大限度地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可大幅度改善区域环境。通过推广滴灌节水模式,可减轻农药、化肥对土地和环境的污染,并能消除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因素。
3结论与讨论
膜下滴灌与常规种植方法相比较,节水、节肥、省工、增温、增产、提质、增效更加明显,非常适合建平县推广应用。其优越性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用水方式,可广泛用于大田、大棚、高产高值作物、果树,还适宜地形条件相对平整的坡耕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节水措施[4-6]。
膜下滴灌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效益是现在其他灌溉方式无法比拟的,真正达到了节约用水、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业用水方式,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目前较精准的节水灌溉措施。
4
参考文献
[1] 刘林贵.膜下滴灌条件下马铃薯需肥规律探讨[J].呼和浩特科技,2005(3):30-31.
[2] 王玉明,张子义,樊明寿.马铃薯膜下滴灌节水及生产效率的初步研究[J].中国马铃薯,2009,23(3):148-151.
[3] 刘念,窦万里,王雪斌,等.番茄地埋滴灌与膜下滴灌的效果比较[J].新疆农垦科技,2005(3):52-53.
[4] 王凤新,康跃虎,刘士平.滴灌与沟灌马铃薯覆膜效应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4):99-102.
[5] 买自珍,蒋儒龄,陆俊武.马铃薯垄作膜下滴灌关键技术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0(2):7-9.
[6] 王玉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下马铃薯膜下滴灌效益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3):42-43,64.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