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植物;造景;空间营造
AbstractSpaces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step of plants landscaping. In this paper,the spaces construction of plants landscaping was analyzed through the plants,construction function outdoor,the space type which plants form and the means of construction spaces by plant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plants;landscaping;spaces construction
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1]。植物同建筑材料一样都有建造构成空间的功能,所不同的是以植物作为材料形成的空间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进行组织营造,能够克服建筑材料带来生硬、呆板的缺点,更具鲜明的个性与迷人的外观 ,更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景观变化和强烈的空间体验。因此,植物景观质量的优劣除受到单体植物特性影响外,其整体效果往往还取决于植物空间的营造。
1植物的建造功能
1.1构成空间
植物可以用于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平面,在地平面上,以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地被植物或矮灌木来暗示空间的边界。在此情形中,植物虽不是以垂直面上的实体来限制着空间,但它确实在较低的水平面上筑起一道范围。
在垂直面上,植物能通过几种方式影响着空间感。空间封闭程度随树干的大小、疏密以及种植形式而不同。树干越多,空间围合感越强。
植物同样能限制、改变一个空间的顶平面。植物的枝叶犹如室外空间的天花板,限制伸向天空的视线,并影响着垂直面上的尺度[2]。
地平面、垂直面、顶平面作为空间的3个构成界面,在室外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变化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类型。
1.2控制私密性
由于植物具有屏蔽视线的作用,因而私密控制的程度,将直接受植物的影响。私密性控制就是利用高于人视线的植物对人们的视线进行阻挡,进行对明确的所限区域的围合。如果植物的高度高于2 m,则空间的私密感最强。与此同时,植物空间的私密性与植物枝叶的疏密、植物株距的大小等因素密切相关。
1.3障景
植物材料如一道屏障,能阻挡或者引导人们的视线。将所需的美景收于眼中,而将俗物障之于视线以外。正所谓“嘉则收之,俗则屏之”。障景的效果依景观的要求而定,若使用不通透植物,则能完全屏障视线通过。使用不同程度的通透植物,能达到不同的漏景效果。
2植物的空间类型
按空间的围合程度不同将植物空间大致分为3类,分别是闭合空间、开敞空间及半封闭空间。
2.1闭合空间
闭合空间是利用植物浓密的树冠封闭顶空间,利用灌木或小乔木封闭四周空间,地面覆盖地被而形成的完全封闭空间。覆盖面包括高大乔木的树冠、藤本植物的枝叶,因此,它有走廊式、廊架式空间和林下空间等形式。该类空间具有极强的隐密性和隔离感。
2.2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没有覆盖面的限制,仅用低矮灌木或地被植物来限定空间或暗示空间边缘,形成空间完全通透。这种空间具有外向性、开敞性,无任何隐密性,完全暴露于天空和阳光之下,视线完全通透,即使远处的景观也可一览无遗。空间的私密感不强。
2.3半封闭空间
半封闭空间与开敞植物空间相似,该空间由基面、竖向分隔面共同组成,但它的空间一面和多面部分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或者其封闭面较多,但由于植物材料稀疏而导致整体封闭性较差。该空间的开敞程度比开敞植物空间小,导向性强,指向开敞面。这种空间类型因其多变性而在园林中应用较多 ,特别适宜创造一些优美的小尺度空间。
3植物景观的空间组织与营造
园林植物的组合以上述3类空间为基本空间组成形式,3类空间各具特色。将这3类空间通过一定手法经过一系列的串联、组合构成相互联系的空间序列,能够产生多种多样的整体效果。植物对园林空间的景观组织及艺术塑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空间的分隔、对比与渗透这3个方面。
3.1空间分隔
植物在景观中的建造功能像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围墙、门窗一样。在园林中常用建筑物、构筑物来分隔空间,同时利用植物分隔园林空间是园林中重要的手法。在自然式园林中,利用植物分隔空间可不受任何几何图形的约束 ,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若干个大小不同的空间可通过成丛、成片的乔灌木相互隔离,使空间层次深邃,意味无穷。如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的新花港区,沿着小路的绿地上分别用广玉兰、雪松及其他乔木将该区分隔成大小不同、各具形貌的若干空间,使得花港和小路两边的景色富于变化而不单调,十分幽美。在规则式园林中则常见植物按几何图形划分空间,使空间显得整洁明朗。其中绿篱在分隔空间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不同形式、高度的绿篱可以达到多样的空间分隔效果[3]。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2空间对比
在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中,对比手法的应用极为普遍。对比手法运用于园林植物空间营造中,同样富有成效。通过空间的形体变化、明暗虚实等的对比 ,常能产生多变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使空间富有吸引力。植物按整齐规则的形状围合出的空间与自然、曲折、富于变化的植物空间之间气氛迥然不同,产生强烈的对比。尤其对经过修剪后的植物形成的空间来说,人工味道与自然的空间对比更为强烈。勒·诺特的福·勒·维贡特,垂直的林墙与水平铺展的刺花草坪、大草坪等相互对比,从而勾勒出花园独立的空间和宏伟的轴线。植物亦能形成空间明暗的对比,如枝繁叶茂的空间显得幽暗,而一片开阔的草坪则显得明朗,二者通过对比能使各自的空间特征得到加强。总之,对植物空间组合进行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处理能够显著增强植物景观的艺术感染力。
3.3空间渗透与层次
植物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主要通过处理空间的划分与空间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取得。2个相邻的植物空间如果没有明确的划分界线,则缺乏层次变化,而完全隔绝的2个植物空间也不会产生空间的相互渗透,只有相邻空间之间呈半敞半合、半掩半映的状态,以及空间的连续和流通等,才能使空间的整体富有层次感和深度感。选用通透的植物可以使视线流通,但空间仍被阻隔。如使远景从树木枝叶的缝隙里透漏过来形成漏景;或利用乔木的树冠、枝干与另一空间中的景观共同形成框景;又或者利用竖向植物空间形成夹景,甚至可以直接将其他空间中的植物景观引入到本空间中来形成借景。在园林植物空间中,漏景、框景、夹景和借景的运用,使空间之间产生流动感,增加景深,丰富空间的层次。游人在某一植物空间中游赏时,空间之外的景观时隐时现,画面断续地在人们面前展开,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也引发了游人进一步探求的欲望[4]。
4小结
植物造景的空间组成是在遵循自然群落生长规律的基础上,使用植物群落围合场所,以某种方式衔接在一起营造出的空间形式。植物景观的空间形式是种植规划首要考虑的因素,对营造优美的园林景观具有决定性作用[5]。值得一提的是,植物所构成的空间除现实中的立体三维空间外,还包括时间这一不可或缺的维度,统称四维空间。随着时间的改变,空间的大小、形状、色彩、质感等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现实工作实践中,设计师除了要对植物的空间特性、构成属性、组织方式等作为艺术表现的多方面特性了然于胸外,营造植物空间时,还需要具备植物在分布、习性、花期、体量、形态、色彩等方面的知识,完美地将艺术性与科学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致力于营造生态效应良好、景观视觉优美、空间特性鲜明、变化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
5
参考文献
[1]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 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曹礼昆,曹德鲲,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3] 赵爱华,李冬梅,胡海燕,等.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136-138.
[4] 李伟强.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5] 马娱,于宗顺.园林植物造景的空间组成分析与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36):341-34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