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市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330 日期:2024-06-10 来源:论文网

     作者:宋明龙 徐高 孙淑建 刘喻敏 鲍吉红

  摘要:介绍了莱阳市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包括小麦全蚀病、甘薯茎线虫病、苹果绵蚜、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美国白蛾等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以期为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发生特点;防治措施;山东莱阳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作物种类日趋多元化,农业有害生物也呈现出加重为害的态势,病虫种群不但发生变化,原来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新的病虫也不断出现,一些检疫性有害生物频频传入并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06—2009年笔者在深入进行田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查清莱阳市危险性有害生物如小麦全蚀病、甘薯茎线虫病、苹果绵蚜、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美国白蛾为20世纪至今传入该市的检疫性病虫害。通过研究,调查了以上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传入该市的时间和地点,揭示了其发生规律。
  1小麦全蚀病
  1.1发生特点
  原产英国,1884年始见。1950年传入我国内蒙古、河北等地。1970年5月莱阳市冯格庄镇西官庄村、马岚村发现。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1]。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 ℃,适宜温度19~24 ℃,致死温度为52~54 ℃(温热)10 min。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
  1.2防治措施
  每年10月小麦播种期拌种,及翌年3月小麦返青期用药剂灌根。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种,防效90%左右。也可用15%三唑醇30 g拌100 kg种子。翌年返青期使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 g对水150 kg,顺垄喷洒,可有效控制全蚀病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
  2甘薯茎线虫病
  2.1发生特点
  原产日本,1937年7月侵华日军传入东北沈阳,1957年10月在莱阳市大夼镇三里庄发现。甘薯茎线虫主要以卵、幼虫和成虫随薯块在窖内越冬,也能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壤和粪肥中越冬,翌年通过带病种薯、秧苗及混有病残体的土壤和肥料进行侵染。线虫从薯秧地下部白根或薯块表面的自然孔口侵入,或从伤口、裂口处侵入。幼虫能耐低温, -15 ℃仍能存活,以25~30 ℃适合;一般在温暖、湿润、疏松的砂壤及连作重茬地发生重,而黏土、过旱或过湿的地块为害较轻。
  2.2防治措施
  5月上旬甘薯栽秧时处理土壤。栽插时薯苗温水浸泡或拌施药土,严格挑选,除去病苗、弱苗,然后用1.8%阿维菌素乳油800倍液浸泡秧苗下中部10 min,以防线虫侵染。也可用5%地瓜茎线灵颗粒剂30~45 kg/hm2拌细土混匀,栽插时,先浇水插秧,后施药土,再覆土。
  3苹果绵蚜
  3.1发生特点
  原产美国,1925年7月从美国传入烟台福山区,1964年9月在莱阳市沐浴店镇韦家沟村发现。苹果绵蚜一般一年内发生11~18代。它主要以若虫在苹果树干的粗皮裂缝、剪锯口、伤疤处及根部浅土等处越冬。翌年春季4月上旬苹果树萌芽时,越冬绵蚜开始活动为害。至5月上旬胎生1代若蚜,均在原处危害。5月下旬至6月为全年第1次发生高峰,若虫四处扩散。7月中旬至9月中旬,气温较高且受天敌影响,绵蚜种群数量显著下降。9月中旬绵蚜的数量激增,形成第2次发生高峰。11月下旬若虫开始越冬。
  3.2防治措施
  5月上旬1代若蚜开始发生期喷药。将树干周围1 m内的土壤扒开,露出根部,每株灌注48%毒死蜱乳油1 200倍液,药液干后用原土覆盖;在苹果绵蚜发生季节,树体喷48%毒死蜱750~1 500倍液[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4美洲斑潜蝇
  4.1发生特点
  美洲斑潜蝇原产于巴西。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陆续流行于佛罗里达、夏威夷等地,是美洲蔬菜生产的大敌。1990年传入中国海南,现已遍布全国大部分蔬菜产区,其中部分菜区受斑潜蝇危害日益严重,甚至在某些蔬菜上(如黄瓜等)达到绝产的程度。1993年传入莱阳市穴坊镇西躬家庄村为害蔬菜。主要在温室和冬暖式大棚内越冬,12月至翌年3月中下旬以前为害较轻,3月下旬后随着温度的升高,数量迅速增加,4—5月是为害的主要时期。在露地蔬菜上,4月田间可以见到由棚室中迁出的成虫,4月中下旬可以见到幼虫为害,至5月下旬一般不造成严重为害。6月上中旬后,随着气候变暖,田间种群数量也迅速增加,进入猖獗为害期,并可持续到8月下旬。之后,种群数量又逐渐下降,10月下旬后,田间难以见到为害。5月由棚室中迁到田间时,降雨多、湿度大,有利于成虫产卵与幼虫的孵出。这种年份发生严重;而5月干旱的年份,后期发生则轻。
  4.2防治措施
  成虫产卵盛期及幼虫低龄期防治。在生产中,每隔1周,清除田间和大棚等设施内的杂草,摘除病叶。一茬收获后,及时彻底地清除残余植株、叶片及杂草。在菜园和大棚、温室等设施内,张挂两面涂有黄色油漆的废弃纤维板或硬纸板(1.0 m×0.2 m),每隔5~7 d涂1层粘油,连续涂若干次。挂375~450块/hm2,置于行间,可与植株高度相同。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可用1.8%害极灭乳油3 000倍液,或98%巴丹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蝇蛆净2 000倍液,或1.8%爱福丁2 000倍液,或70%灭蝇胺5 000倍液,或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注意轮换使用各种药剂,以免产生抗药性[3]。
  5南美斑潜蝇
  5.1发生特点
  南美斑潜蝇源于南北美洲,1994年传入我国云南,并相继传入山东省,1994年列入山东省植物检疫对象。1998年10月在莱阳冯格庄镇桃源庄村发现。主要在冬暖式大棚中越冬,成虫于2月下旬虫口密度迅速上升,3月后便可造成严重为害,并可持续到5月中旬前后。在露地蔬菜上,于4月上中旬可见到由棚室中迁出的成虫为害菜苗;5月中下旬后数量激增,并造成为害;至6月下旬后,由于气温高等诸多原因,数量迅速下降。至9月以后,种群数量又开始上升,10月后陆续迁移到秋延迟的大弓棚中为害,亦可造成较大的损失;在冬暖式大棚中发生的个体,12月常可大发生,进入1月后,由于温度较低,数量又趋下降。
  5.2防治措施
  南美斑潜蝇防治措施同美洲斑潜蝇。
  6美国白蛾
  6.1发生特点
  美国白蛾是一种以危害绿色植物为主的国际性检疫害虫,也称秋幕毛虫、网幕毛虫。原发生于北美洲,1940年传入欧洲,1945年从美国传入日本;1957年侵入朝鲜;1979年,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1982年7月山东省荣成市石岛镇发现,2004年6月在莱阳市羊郡镇西埠前发现为害法国梧桐。美国白蛾在莱阳市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砖瓦、石块下、墙缝、树皮裂缝或浅土内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羽化,羽化盛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1代比较整齐,幼虫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2、第3代虫态不整齐,世代重叠,幼虫高峰期分别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10月下旬老熟幼虫下树化蛹[4]。
  6.2防治措施
  卵孵化盛期及每代幼虫1~3龄期防治。对以分散的幼虫喷洒1.2%苦烟乳油、1%苦参碱可溶性溶液剂等药物防治,禁止使用广谱性杀虫剂,以防美国白蛾幼虫产生抗药性。在蛹期使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蛹,进行生物防治。白蛾周氏啮小蜂培养在柞蚕蛹里,一个蛹能出4 000多头小峰,它能寄生于美国白蛾蛹,导致蛹死亡。7月上中旬看到美国白蛾第1代老熟幼虫开始爬枝、干上化蛹时,即可在枝或干上(以手能够到方便为准)挂柞蚕蛹,3 d后挂第2次。村庄树木每棵发生树挂1个柞蚕蛹;成行成片树木,每隔1行、每行隔3棵挂1个柞蚕蛹。
  7

参考文献


  [1] 杜建华.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79,183.
  [2] 侯启昌,陈汉杰.河南省苹果绵蚜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8(10):92-93.
  [3] 王慧雄,全小翀.如何综合防治美洲斑潜蝇[J].河北农业科技,2008(15):19.
  [4] 刘华,孙学明,史善坤,等.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0(3):29-30.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