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市粮食生产的格局变化及发展潜力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215 日期:2024-06-08 来源:论文网

     作者:周钦辉 杨苏岷 巩普亚 韩从道 孙鹏

  摘要:通过对新沂市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情况及其格局变化进行回顾,明确指出今后新沂市粮食生产的发展潜力与前景。
  关键词: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发展潜力;江苏新沂
  
  1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情况回顾
  1.1粮食总面积变化
  1978—1992年粮食播种面积总趋势是逐年增加。1978年新沂市粮食播种面积10.295万hm2,到1992年播种面积达11.626万hm2,以1984年播种面积最大,为12.777万hm2。这15年平均播种面积11.568万hm2。1993—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总趋势是逐年下降。1993年播种面积10.439万hm2,2004年播种面积降至5.889万hm2,这12年平均年播种面积7.851万hm2。2005—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其中2005年为6.271万hm2,2006年为6.647万hm2, 2007年为8.349万hm2。综上,1978—2007年,新沂市粮食播种面积总趋势经历了由增到减再恢复增长的过程。粮食播种面积最大是1984年,播种面积12.777万hm2,最小是2003年,播种面积只有5.860万hm2
  1.2粮食产量变化
  1.2.1平均产量。1978—2007年全市粮食平均产量总体趋势为逐年增加,1978年最低,平均产量为3 057.0 kg/hm2;1999年最高,平均产量为6 540.0 kg/hm2;2007年平均产量为5 619.0 kg/hm2
  1.2.2总产量。1978—200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呈增-平稳-减-增趋势。1978—1989年总产逐年增加,1990—1997年总产量平稳,1998—2005年总产下降,2005年之后总产又开始增加。总产量最低年份是2003年,为25.74万t,总产量最高年份是2007年,为47.65万t。
  1.3不同作物面积和产量变化
  1.3.1水稻。一是种植面积。面积变化呈增-减-平稳-减-增趋势。1978—1981年面积逐年增加,1982—1987年逐年减少,1988—2000年面积稳定,2001—2007年面积逐年增加。面积最大年份是1980年,为3.520万hm2;面积最小年份是2003年,为1.994万hm2。二是产量。产量最低年份是1978年,为4 710.0 kg/hm2;产量最高年份是1996年,为9 168.0 kg/hm2。总产量最低年份是1978年,为10.78万t;总产最高是1998年,为23.91万t。
  1.3.2小麦。一是种植面积。面积变化呈增-平稳-减-增趋势。1978—1984年面积逐年增加,1985—1992年面积比较平稳,1993—2003年面积逐年下降,2004年至今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3年种植面积最小,只有2.312万hm2;1984年种植面积最大,为5.591万hm2。二是产量。平均产量呈增-减-增趋势,1978—1996年平均产量逐年增加,最低年份是1997年,为2 650.5 kg/hm2。1998—2007年平均产量逐年增加,最高是1999年,为5 610.0 kg/hm2。总产量同样呈增-减-增趋势,1978—1996年递增,1997年减产,自1998总产量高峰之后至2003年又逐年递减,2004—2007年再呈现递增趋势。总产量最低是2003年,为9.364万t;总产量最高是2007年,为21.921万t。
  1.3.3玉米。一是种植面积。面积由增-平稳-减-增。1978—1983年递增,1984—1995年面积基本稳定,1996—2006年递减,自2007年种植面积恢复增长。种植面积最大年份是2007年,为2.0万hm2;种植面积最小年份是1980年,为5 110 hm2。二是产量。1978—2002年,平均产量呈递增趋势,最低年份是2003年,为2 502.0 kg/hm2,2004—2006年递减,2007年开始回升。总产呈增-减-增趋势。总产量最高是1987年,为13.363万t;总产量最低年份是1978年,为2.221万t。
  2粮食生产格局变化情况
  2.1粮食集约化水平提高
  1978—1982年,新沂市粮食生产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生产,粮食产量较低。自1982年实行大包干以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现跨越式发展。进入2000年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影响,种粮比较效益明显下降,直接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是自2003年以来,随着粮补、直补和综合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重新恢复,全市粮食产量和总产量也随之连年提高。
  2.2粮食品种结构的优化
  2.2.1水稻。1978年开始推广杂交稻,以汕优2号、南优2号为主,产量一举突破4 500 kg/hm2。1985年汕优63取代汕优2号、南优2号,推广种植15年。至2000年,汕优63被Ⅱ优084取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大面积籼改粳。90年代初粳稻以中国91为主,90年代末以镇稻88为主,2000年后,粳稻品种主要以镇稻99、徐稻3号、徐稻4号和徐稻5号为主,同时扩大推广连粳系列品种。
  2.2.2小麦。1978—1989年,以济南13为主;1990—2000年以陕农7859为主,90年代后以陕229为主;近年以烟农19、淮麦20为主,搭配种植邯6172和矮抗58等。
  2.2.3玉米。1978—1989年以掖单二号为主;1989—2000年以农大108等为主;2001年以来,以郑单958为主。
  3粮食生产面临的艰巨任务
  未来12年,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新沂市粮食需求将继续呈刚性增长,产需缺口不断扩大,粮食品种和区域结构性矛盾加剧,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市场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弥补全市粮食缺口的空间有限,新沂市必须实现粮食全面自给。虽然新沂市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等不利因素增多,但是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增加粮食产量是可以实现的。
  3.1粮食需求刚性增长
  3.1.1粮食总量产需平衡情况。从用途看,口粮消费略有减少,饲料和工业用粮增加,种子用粮基本稳定。虽然当前新沂市粮食总量在保证自给的基础上还有一部分节余,但贡献率和贡献总量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在保证7.101万hm2粮食播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粮食总产年增3 500 t目标,2010年粮食总产预计为40.88万t,平均产量为3 757.0 kg/hm2;2011年需达到41.23万t,平均产量为3 806.5 kg/hm2,较2010年平均增产1.32%;2012年需达到41.58万t,平均产量为3 854.5 kg/hm2,较2011年平均增产1.26%。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1.2粮食分品种产需平衡情况。一是小麦。2010年3.417万hm2,预计平均产量5 475.0 kg/hm2,总产量18.71万t;2011年3.417万hm2,小麦总产量需增加1 400 t,达18.85万t,平均产量需达到5 517 kg/hm2,增幅0.77%;2012年3.417万hm2,小麦总产量需增加1 400 t,达18.99万t,平均产量需达到5 557.5 kg/hm2,增幅0.73%。二是水稻。2010年2.317万hm2,预计平均产量7 198.5 kg/hm2,总产量16.68万t;2011年2.317万hm2,水稻总产量需增加1 100 t,达16.79万t,平均产量需达到7 245 kg/hm2,增幅0.65%;2012年2.317万hm2,水稻总产量需增加1 100 t,达16.90万t,平均产量需达到7 293 kg/hm2,增幅0.66%。三是玉米。2010年1.255万hm2,预计平均产量4 374.0 kg/hm2,总产量5.49万t;2011年1.255万hm2,玉米总产量需增加1 000 t,达5.59万t,平均产量需达4 453.5 kg/hm2,增幅达1.82%;2012年1.255万hm2,玉米总产量需增加1 000 t,达5.69万t,平均产量需达到4 533.0 kg/hm2,增幅达1.79%。此外,城镇化和工业化对粮食资源的消耗需求不断增加,给粮食生产提出更高要求。
  3.2粮食继续增产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及今后一个阶段,新沂市粮食生产面临的制约因素与改革开放前有很大不同,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下降,气候不确定性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等,对粮食生产十分不利。
  3.2.1水土资源约束加大。新沂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春耕地和秋冬种期间用水矛盾突出;水土资源匹配不佳,沿河沿湖地区耕和丘陵岗地面积约各占1/2。新沂市人均耕地少,从长远看,人增地减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全市目前耕地总面积7.867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不足800 m2。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仍将继续减少。
  3.2.2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随着农资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今后粮食生产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而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不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发挥。
  3.2.3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劳动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大,影响粮食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制约粮食科技水平的提升。
  3.2.4气候不确定性增加。新沂市是旱涝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年际年内变化大;加上近年来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性天气增加。据气象部门预测,新沂市未来气候条件不容乐观,降水的不确定性较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同时,极端性天气引发气候事件增多,粮食生产将面临大旱、大涝、大冷、大暖的气候影响,旱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增加,由此带来的农业病虫害影响将加大。
  3.2.5生态环境约束大。当前,农田的掠夺性经营以及化肥、农膜等长期大量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面源污染加重,水环境恶化,城市周边、部分交通主干道以及河湖沿岸耕地的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严重影响着粮食质量和效益。
  3.2.6其他因素。新沂市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抗灾能力较弱。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60%以上,粮食产量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不足50%,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4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尽管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但从长远看,未来新沂市粮食增产仍有潜力。市内同一种植区内的同一作物,各镇之间单产差距较大,有的相差750 kg/hm2以上。从新沂市历年粮食单产情况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推广,1978—2007年单产年均增长近3%。由于当前产量水平相比1978年基数较高,加之各种制约因素,今后粮食增产难度加大。未来3年,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全市新增粮食1.050万t,粮食单产年均需增长0.85%左右。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是可能的。
  4.1粮食生产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力度[1-2]。2004年以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四补贴”以及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建立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托市收储以及支持粮食生产的补贴制度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将继续扩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规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3-4]。
  4.2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
  根据中国工程院对典型地区调查数据,有灌溉条件地区的小麦产量是旱地产量的1.67~1.89倍,有灌溉条件的玉米产量是旱地产量的1.47~1.53倍,而且产量相对稳定。对于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的中低产田,通过配套完善灌排条件,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强粮食生产抗灾能力,增加产量水平10%~15%。
  4.3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加快
  新沂市农业科技到位率仍然较低,常规作物自留种比例较高,高产品种没有得到普遍应用,主栽品种多乱杂,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不到位,现有品种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根据全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经验,通过使用优良品种、组装配套集成农艺和农机技术,可提高产量750 kg/hm2
  4.4粮食产前产后保障水平提高
  目前,新沂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粮食烘干、仓储、运输能力不匹配。通过提高农机质量,增加机型,推进社会化服务,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通过进一步加强粮食烘干、仓储、运输等设施建设,可以提升粮食收储和调运能力,夯实粮食产前产后保障基础。
  5

参考文献


  [1] 巩普亚,韩从道,刘兆,等.新沂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392,395.
  [2] 李平,修丽娜,赵继艳.承德市粮食增产潜力与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0(3):87-89.
  [3] 毕玉昌.金安区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374-375.
  [4] 朱修清,辜平华,刘运广,等.修水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233.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